李艷麗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習也不例外,要想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就得讓每一個孩子在每一節課上都能有收獲,而且盡可能多的收獲,這就需要我們老師運用一些方法技巧,讓孩子們在課堂上樂于學習、主動學習。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調控學習氛圍,讓學生學得輕松
一節課學生既不能長時間過度緊張,也不能思想過度松弛,這兩種情況都會使學習效果下降,甚至無效。我們老師在課堂上除了教授知識、引導學習,更重要的任務是調控課堂氣氛,使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享受學習的快樂。比如:語文課堂上經常會有背誦,你如果籠統地布置背誦某個自然段,快的同學已經背下來了,慢的還沒有開始,還有的讀半天一句話也沒記住。這就需要老師適時調控,首先引導學生分層理解意思,然后再布置背誦。
在課堂上安排學習時,一個環節時間不宜過長,特別是低年級孩子,最好分成小問題解決,讓學生一會兒說,一會兒寫,一會兒想,一會兒畫……這樣學生不會因為感到枯燥而走神。如果有的問題實在無法拆解,在布置任務前可以先活躍一下氣氛,比如搶答、賽讀等。還可以讓學生爬在課桌上閉上眼睛休息半分鐘或一分鐘,養精蓄銳。我們講故事講究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吸引人;其實每一節課,也應該讓學生感受到張弛有度,學得輕松。
二、“培優扶差”帶中間,全員參與不放棄
仔細想想,現在的體制下“培優扶差”在課下幾乎不大可能,課間十分鐘學生要上廁所、玩耍活動、做課間操;學生不能早到校,不能遲回家。所以只能想辦法在課堂上進行。
課堂上要盡可能多地讓同桌交流,同桌交流時讓組員先發言,組長補充或更正。組員要先發言,他必須經過思考、整理,不能偷懶。組長要補充、更正,除了要用心傾聽,還得周密地思考,迅速地理清思路,在組員答案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補充、更正,要求更高。這樣每一個人在每一個學習環節中都必須用心聽、盡力想,長期進行下來,都會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
小組交流時最好規定發言順序,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簡單問題讓組員先發表觀點,組長補充或更正;有難度的問題,讓組長先發表觀點,組員再依次復述。
三、準確把握學情,針對性采取措施
一個班和另一個班不會完全相同,并且一個班在不同時期也會有所變化。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不斷關注班里學生學情,及時調整教育教學策略。
如果發現小組內學生合作學習環節中嫌棄差生時,展示環節就采用“小組合作展示”的方法,讓他們認識到小組內所有人必須齊心協力,互相幫助,不要丟掉任何一個,否則就會有人拖小組后腿了。
當全班學生踴躍舉手搶著發言時,說明問題不難,就可以隨機抽取某個小組的一個組員來展示:當全班沉默,沒有人敢于舉手發言時,說明當前問題對他們來說難度系數大,就隨機抽取任意一個小組的組長來展示。
四、注重思想教育,讓學生主動學習
我們都知道,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要想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除了設計好課堂教學環節,把握好張弛度,更重要的是讓每一個孩子從心底里認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主要任務,樂于去學、主動去學。這就需要我們適時適度的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不過思想教育要因人而異,有的孩子適合單獨談心,有的孩子不能批評,有的越表揚越努力表現,有的表揚一次就驕傲地不知道自己姓啥,有的不適合過分關注,有的每天得盯著,有的善解人意,有的愛出風頭,有的憨厚老實……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不能強求一致,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講道理。只要他認為你說的話、做的事有道理,就會心服口服,并主動和你配合,別看他們年齡小,心里明鏡似的。另外還可以鼓勵學生課外多讀勵志故事;也可以拿身邊成功人士的事例現身說法。總之要讓他們明白好好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父母、親人、家鄉、祖國。
五、注重培養興趣,讓學生愛上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設計問題要簡短、直觀
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老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盡可能直觀、簡短,讓學生能很快搞明白要求,不費太大的勁能想出答案。如果是無法避免的難題,要提前聲明一下,讓他們有個思想準備。告訴他們只要有道理,做不對也不要緊,但一定要敢于去做。這樣孩子們沒有了負擔,就會努力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其實他只要做了就會有對的成分,心里就會增加一份自信。
(二)重視思考過程,不要只盯著結果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更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所以我們切不可要求學生一模一樣,都按照規定的思路走。學科特點不同,但是對于學生來說,都要有思考的經過,留下思考的痕跡。老師要多關注學生思考過程,讓他們在思考過程中享受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幸福。硬塞給他的知識,學生往往不會珍惜,記憶也不深刻。知識浩如煙海,老師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他,再說,我們培養的學生如果只會學習前人的東西,沒有獨立的思維,成績再好也沒用,對于整個社會來說,這就是倒退。只有讓他學會思考了,才可能成為棟梁之才。
(三)發現學生有困難,及時出手幫助
課堂上學生學習、思考的過程中,我們老師要密切關注他們的動態,發現共性的困難時,要及時的伸出援手,給予幫助,引導提示時要注意方式方法,只提醒關鍵環節、主要知識點。如果是部分人有困難時,可以采取同桌討論,或小組交流來解決,這樣可以讓所有學生暢所欲言,發現自己思考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討論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升華的過程,不斷進步的過程。
新課標要求:“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把課堂還給學生。”所以我們老師的角色應是導演、編劇、策劃者。課堂上盡力給學生創設合適的場景,把控好全局,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地翱翔,盡情地展示,獲得更好的體驗、更大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