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少東 雷在禎
“咚、咚、咚咚……”
今年6 月份的一天,市區統籌巡察第三組的工作人員正在朔州市朔城區福善莊鄉綜合辦查看黨建資料,門口傳來了敲門聲。
組長示意一名工作人員去開門。進來一位男性村民,看起來60 歲左右,上身穿一件褪了色的藍褂子,下身穿一條灰黑色的褲子,腳穿一雙舊式黃膠鞋。
“我在村里看到了巡察公告,知道你們是巡察組的,我想問個事情!”來人進門就說。
工作人員互相看了一眼,明白了,這個人是來反映問題的。組長給他倒了一杯水,說:“你先坐吧,我們是市區統籌巡察第三組,你有什么事情,慢慢說。”
“我是寺科村的貧困戶,我就想問問政府過節發放的救濟面粉,是只給貧困戶還是全村人平分?”來人直奔主題。
“你詳細說說情況。”組長說。
“是這樣的,今年過年的時候,政府給我們村發了30 多袋救濟面粉,村主任給全村人平分了,每人7 斤!我想那就是給貧困戶的,不能全村人平分!”來人說話聲音比較高,情緒也比較激動。
“你說的事情我們知道了。你先回去吧,我們了解一下你說的情況。”巡察組長答復了來訪人。
其實,巡察組工作人員心里都明白,政府發放的過節救濟面粉體現的是黨和政府對困難群眾的關懷,是送溫暖,一般是給五保戶、貧困戶和老弱病殘等特定人群。如果來訪人反映的情況屬實,那么做出這個決定的村干部就涉嫌落實國家救濟政策走形變樣,擅自改變救濟面粉用途。
送走來訪人后,組長立即召集全體組員開會,研究部署調查了解反映事項。大家一致認為,巡察工作一定要走群眾路線,要深入群眾、依靠群眾,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事情真相。巡察組決定,兵分兩路,一組去村委會了解情況,一組走訪村民,兩組同時進行,以防村干部提前做村民“工作”。
在村委會,巡察組人員與村委會主任李某進行了談話。他說,今年春節期間的救濟面粉共33 袋,全部發放給村里的貧困戶、五保戶和有殘疾人的家庭了。并給巡察組人員看了村委會研究發放救濟面粉的會議記錄和領取人簽字表。正在村委會主任李某向巡察組人員大談特談自己是如何組織村民代表開會研究發放救濟面粉的時候,另一組人員回來了。他們嚴肅地對李某說:“你把發放救濟面粉的真實情況說說吧,我們剛剛走訪了十來戶村民,也了解到了真實情況,你還是說實話吧!”李某沉默了幾分鐘,低著頭、紅著臉對巡察組人員說:“唉!我確實存了私心,在選我當村主任的時候,村民們多數投了我的票,我也沒有什么感謝他們的,就把今年的救濟面粉給221 個選民均分了,每人7 斤,共分了31 袋。另外,給村里的一戶五保戶發了一整袋,用一袋面抵頂了搬運工的工錢,真實情況就是這樣。”
“為了交待鄉里,我讓會計編了個發放救濟面的會議記錄,又編了個領取救濟面的簽字表。”李某答道。
巡察組人員當即給李某講解了發放救濟面粉的相關政策,李某也承認了平均發放救濟面粉是錯誤的,表示今后一定要按上級規定辦事。巡察組及時將該問題線索移交了朔城區紀委監委。
通過這一事件,巡察組人員深切感受到,在調查了解問題線索過程中,創新方式方法,深入群眾、依靠群眾,既能掌握實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使老百姓深切感受到在農村巡察“真管用”,感受到黨的關懷就在身邊、正風反腐就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