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振發,李留東
(寧波大學 體育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感覺統合訓練是通過科學有趣的訓練方法對兒童感官進行長期有效的感官刺激[1],以改善兒童的感官失調現象,而平衡能力受多種感覺器官影響,因此,感統訓練對兒童的動、靜態平衡能力研究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根據代勇、王磊等人對學齡前兒童平衡能力培養方法的研究[2]表明6歲兒童已經過了平衡能力的的快速增長期。8歲以后兒童感覺器官基本定型,所以6~8歲是兒童平衡能力的矯正和提高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如何提高兒童的平衡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平衡能力指機體維持身體姿態的能力,是人類身體活動的基礎。平衡能力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靜態平衡能力是指身體在相對靜止狀態下維持身體相對穩定的能力,動態平衡能力是指身體在相對運動狀態下維持身體相對穩定的能力。人類的任何日常行為活動都是在身體平衡的基礎上完成的[3],尤其對正在成長發育的兒童來說,平衡能力將對兒童日后的運動能力有著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所以對兒童平衡能力的提高對日后的學習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
感覺統合是指身體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感覺器官(眼、耳、口、鼻等),在不同的感覺路徑(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使機體做出和諧有效運作(包括:解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系、統一等),并可反復修正的過程[4],簡稱“感統”。由于現在中國社會的現代化程度逐步提高,造成社會上剖腹產盛行,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家庭對孩子過度溺愛或缺少關愛,加上“拔苗助長”的填鴨式課外輔導班使親子關系僵化緊張而引起的感覺統合失調,使孩子表現出四肢不協調、身體平衡功能障礙、空間感知能力較差等多個方面[5]。感覺統合訓練[6,7]則運用獨特的課程內容,結合極具趣味性的兒童運動器材,利用各種形式的教學方式大量的刺激兒童的感覺器官,改善兒童感覺統合能力的失調現象。因此,感覺統合訓練不僅可以提升平衡能力而且對兒童的四肢大肌肉群的運動系統和神經中樞系統的發育也有也有良好的促進作用[8]。
已有研究表明,人體的平衡感覺主要由中樞神經系統與視覺、本體覺和前庭覺的統一協調工作及對肌肉和關節的協調控制有關,而年齡越小中樞系統對感官的控制能力就掌握的越快[9]。所以在對兒童時期的孩子進行感統訓練以增強平衡能力是極其重要的。
由于孩子天生好奇心重,所以充滿娛樂性的教學內容和各種各樣的感統器材對兒童的感統訓練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因為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由于對象年紀小,容易對訓練失去興趣,需要在感統訓練中要針對性選擇適合不同孩子的不同器材進行不同的訓練內容,差別對待、因材施教。所以對感統老師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創新”,只有對感統訓練課程的創新才能保證兒童在健康快樂中提升身體的各項能力。所以不管是幼兒園、小學的體育老師或感統老師都需要不斷地學習,積極地研究對課程的創新。
本研究從寧波市多特兒童專注力培訓中心選取60個學齡兒童為受試者,所有受試者均為沒有參加過系統的體育訓練,無身體疾病的健康兒童;并且所有受試者均無視覺、前庭覺、本體覺障礙;身體機能、體能及運動能力良好,同時,該研究也得到了培訓中心教師及家長的同意,被試兒童年齡都在6~8歲之間。按照不同性別分成兩組:即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人數均為30人(男、女生各15人);兩組間的性別、年齡、身高和體重等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體信息見表1。

表1 受試者基本情況
2.2.1 文獻資料法。本研究參考了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萬維期刊網絡及相關書籍資料,并檢索了最近10年來有關感統訓練與兒童平衡能力有關的研究,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2.2.2 實驗方法。本研究運用配對的實驗方法,即對照組和實驗組。具體操作如下:在實驗前隨機分成的實驗組和對照組中的兒童中,實驗組每周三次專注力訓練外,再增加三次感覺統合的課程,每次訓練時間是50min,堅持訓練3個月;對照組按照常規的每周三次專注力教學上課,不對其進行感覺統合訓練。實驗時間為期3個月。最后對被試進行動、靜態平衡能力分析。對實驗兒童的動、靜平衡能力測試用以下方法:①靜態平衡能力測試。在進行實際的測試時,需要嚴格遵照國家的相關標準,具體可以理解為受試者閉上雙目,雙手放腰間,雙腳平行緊靠站立,在計時開始時,將一只腳站立,另一只腳抬起,保持身體直立不摔倒。記錄保持閉眼單腳站立的時間,觀察受試者在閉眼單腳站立姿態下身體平衡能力的具體情況。該姿態保持的時間越長,則表明靜態平衡能力就越好,反之則差。對每位被試者測試三次,取平均值作為最終測試的數據結果,增強結果的準確性,減少實驗誤差。②動態平衡能力測試法。參考《國民體質測定標準手冊(幼兒部分)》平衡木行走的測試規范:使用長為3m,寬為10cm,高為30cm的平衡木;且在起點和終點處各加一塊長20cm、寬20cm、高30cm的平臺。用秒表進行測試。在進行實際的測試過程中,需要對被測試者做出具體的要求,他站立的位置應該是平臺上,該平臺位于起點的一端,另一端是平衡木。在此基礎上被測試者需要將雙臂進行平舉,方向是兩側。在進行計時后,被測試者需要向終點位置進行移動,在行走的方式上主要是兩腳腳跟碰腳尖互相交替。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測試人員做好計時工作,時間是開始起步時同時開始計時,并隨著被試者移動,隨時注意保護被試者的安全,防止摔倒并注意觀察身體平衡情況。當被試者任何一只腳到達終點平臺上時,立即停表。重復上述測試三次并求取平均值。記錄所得數據,精確到小數點后3位。以評價兒童動態平衡能力的強弱,力求全面客觀反映兒童平衡能力的發展。測試要求:①測試前,受試者腳尖不得超過“起點線”;②中途落地者須重新測試;③測試人員要注意保護受試者;④測試人員站在受試者的側前方進行測試。
2.2.3 數理統計法。在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時,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軟件進行,本文在研究時選用的軟件是SPSS19.0統計軟件。在進行實際的操作上,會有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存在,在對結果進行表示時,在方法的選擇上選用的方式是平均數±標準差,從而實現相關要素之間的差異的表述。在對相關要素的差異進行比較的時候,在檢驗方法上主要選擇 檢驗的方式。就本篇論文所述的研究而言,在顯著水平判斷標準的表現上主要是P<0.05,用P<0.01表示非常顯著性判定標準。
實驗前對選取的60名兒童進行分組,即實驗組男生15人,實驗組女生15人,對照組男生15人,對照組女生15人。并對所有人都進行實驗前的閉眼單腳站立和平衡木行走測試。通過測試的結果進行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實驗組男生與對照組男生的動、靜態平衡能力數據都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的女生動、靜平衡能力數據也都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測試情況可以通過表2,3進行表示。


測試項目實驗班對照班P閉眼單腳站立14.522±12.02315.156±12.1070.347平衡木行走3.741±0.8643.934±1.0340.783


測試項目實驗班對照班P閉眼單腳站立12.010±11.93411.166±9.8690.776平衡木行走3.543±1.0983.296±1.2980.355
通過表 2、表 3的數據可以看出,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6-8歲男生、女生兒童在閉眼單腳站立和平衡木行走兩項能力指標上沒有顯著性的差異(P>0.05)。不過實驗前在進行分析可以知道,女生閉眼單腳站立在平均值上超過男生,這種情況在兩個班均存在。說明女生在閉眼單腳站立能力上的靜態平衡能力與男生相比要超出一些。在進行平衡木測試時,女生的平均值與男生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即女生在平衡木行走能力上的動態平衡整體弱于男生。
3.2.1 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女生在平衡能力方面的情況分析。實驗后6-8歲女生閉眼單腳站立和平衡木行走兩項能力的統計結果見表4。


測試項目實驗組對照組P閉眼單腳站立28.832±14.17617.355±16.0020.047平衡木行走3.097±0.5923.583±0.6730.063
通過表4可以得到相應的結論,即經過相應的實驗,兩組女生在閉眼單腳站立上具有一定的不同(P<0.05),它在實際的表現上特別顯著。就兩組的具體情況而言,實驗組的平均值相對更高一些,在此基礎上可以理解為感統訓練課程會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對于對象是六至八歲的女生而言,通過訓練她們的靜態平衡能力可以得到增強。但是對表中的數據進行深入的分析后發現另一種情況,即對于目標年齡段女生而言,將兩者在平衡木行走上進行測試并將統計結果進行表示,在差異上并不是十分的顯著(P>0.05),就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而言,主要可理解為該項測試在指標的可提高的能力上沒有充足的提升空間,所以相比較而言在差異上也不會特別的明顯。如果從平均值角度進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的結論,即該實驗組的測試數據要比對照組好,數據值在分布上具有集中性,離散程度相對較小。這種現象在實際表現上具有一定的意義,即該訓練能夠很好地促進目標平衡能力的提升。
3.2.2 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男生在平衡能力方面的情況分析。實驗后6-8歲男生閉眼單腳站立和平衡木行走兩項能力的統計結果見表5。

表5 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男生)平衡能力測試情況對比表
從表5中可以看出,在感統訓練課程發生作用以后,兩組男生在單腳站立上的差異性十分地突出(P<0.05),實驗組男生的平均值要高于對照組男生的平均值,由此說明感統訓練課程教學可以使6-8歲男生的靜態平衡能力實現發展,教學實驗具體的效用上產生積極效應。在實驗完成以后,兩組男生在相關數據的表現上沒有體現出明顯的差異(P>0.05),在對這種現象的原因進行分析可以知道,主要是因為行走的距離沒有達到一定的長度,所以在時間表現的差異上并不明顯,在此基礎上可以作出更深入的理解,即感統訓練對實驗組該項能力可能會有影響,但這種影響在進行實際比較以后,在差異性上并不是十分顯著。如果從平均值角度進行分析可以得知,兩組之間的平均值在差別上不明顯,但是就具體的數值表現上而言,實驗組比對照組略微少,在數據值的分布上更加的集中,但這種集中性是相對于平均值而言的,體現了感統訓練對實驗組男生的平衡木行走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表現在積極方面的。
通過對原始數據的統計分析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實驗前和實驗后的數據進行T檢驗,在對統計結果進行表示時為了保證直觀性,可以通過表6進行。

表6 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女生)平衡測試情況對比表
通過表6中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到,對于閉眼單腳站立能力進行分析,兩組女生的情況存在著差異性,在具體的表現上差異非常顯著(P<0.01),但是兩組之間在進行自身比較后也有差異性的存在,而實驗組的差異更為明顯。如果從平均值的角度分析,在實驗完成以后女生的平均值大于實驗前的,這種現象存在于實驗組與對照組中,在此基礎上可以理解為兩組女生在平衡能力上得到增強,這種增強主要是對比于實驗前得到的。而對于平衡木行走能力,實驗組與對照組女生分別對其自身進行實驗前、后的差異性檢驗,兩者都存在顯著性的差異(P<0.05),而實驗組的差異更加的明顯(P<0.01),這種是相當于實驗前后的比較得出的。如果從平均值角度進行分析可以得知,在實驗完成以后,兩組女生所得到的平均值會出現變小的情況,這種變小是相對于實驗前而言的,在此基礎上能夠得到相應的結論,即兩組女生的動態平衡能力得到一定的增強,這是相對于實驗前而言的。

表7 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男生)平衡測試情況對比表
從表7中統計數據可以發現,對于閉眼單腳站立能力,實驗組與對照組男生分別對其自身進行實驗前、后的差異性檢驗,就實驗組男生而言,它在實驗前后的數據差異上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對照組的前后數據對比在差異上不是十分的明顯(P>0.05)。如果從平均值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知道,他們的平均值在表現上變大,這是相對于實驗前而言的,在此基礎上可以得到相應的結論,即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男生在閉眼單腳站立能力上較實驗前的成績在表現上都得到提高。而對于平衡木行走能力,實驗組與對照組男生分別對其自身進行實驗前、后的差異性檢驗,在數據的差異性表現上,實驗組的更加明顯(P<0.01),對照組的差異并不明顯(P>0.05)。如果從平均值角度進行分析可以得知,在實驗完成以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男生在平均值上都已經變小,在此基礎上能夠知道兩組男生在平衡木行走方面較實驗前總體成績均有一定提高。
4.1.1 感覺統合訓練對6—8歲兒童平衡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從上述實驗結果得知感統訓練對兒童閉眼單腳站立的靜態平衡能力具有明顯提升,從平衡木測試實驗數據看對兒童動態平衡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
4.1.2 6-8歲的兒童中男生和女生在平衡能力上有著差異性。女生不管在實驗前還是實驗后其靜態平衡能力與男生相比更加具有優勢,對于男生而言,他們的動態平衡能力與女生相比更加具有優勢,這是體現在實驗前后的。
4.2.1 建議學校和幼兒園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學生的身體素質方面,特別是在平衡力的訓練上,引進國內外可操作、可實現的感覺統合訓練項目進入學校和幼兒園,充分利用學校的現有教學資源進行感覺統合相關的教學內容。
4.2.2 由于男女生平衡能力發展的差異性,需要對不同性別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因材施教,這對體育老師和感統老師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創新”。老師要努力在課程上進行創新,這樣才能對兒童進行長期的有效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