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偉
摘 要:語文學科的最大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作文是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結合。高中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只著眼于語言形式,更應看到理性思維培養(yǎng)對學生思想和終身學習的價值意義。要想引導學生作文寫得深刻,本質是引導學生的思想和思維方式走向深刻。
關鍵詞:高中生;作文;理性思維;深刻
一、學生議論說理淺表化的現實
2015年任務驅動型作文成為高考語文寫作的主要考查形式,議論說理成為檢驗學生思維能力的試金石。就事論事、就事說理、就事選例,是高考作文議論說理的基本要求。那么,學生做得怎么樣呢?筆者以一份學生習作片段為例加以簡要分析探討。
蜜蜂通過不同的飛行動作來告知同伴信息,植物通過分泌化學物質來抵御害蟲,我們通過老師傳授知識來學習,這一切都來源于彼此之間的交流,交流讓經驗傳播促進事物發(fā)展,所以交流已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學習手段。
雖然是一個小小的片段,但從議論說理的角度,我們可以窺見學生的觀點與材料“兩張皮”,以故事來演繹論題,用排比等修辭上的語言技巧來掩飾甚至取代對論題的深入分析和思考,學生的思維和議論呈現出明顯的淺表化特征。這樣的議論文章,其閱讀感受正如徐志摩《再別康橋》中所說:“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如何讓高中生的議論說理擺脫一味地追求語言技巧而走向思想內容的深刻呢?如何才能從“無力”的說教突圍而凸顯出思維的“力度”呢?
二、“深刻”的含義
談如何將高中生作文引向深刻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確什么是深刻。深刻,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重要內容,在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中屬于較基礎等級更高一級的發(fā)展層次。而在高考考試說明中對“深刻”的核心解讀有三句話:(1)能透過現象看本質;(2)能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3)觀點具有啟發(fā)作用。這三句話言簡意賅地道破了“深刻”的真諦。
三、思維的發(fā)展將高中生作文引向深刻
要引導學生的思維和思想走向深刻,讓學生的說理不停留在空談“常理”“公理”“大道理”,深刻的含義已經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要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質量。
1.思維的縱向發(fā)掘可以使說理透徹而顯深刻
“亂花漸欲迷人眼”的風景俯拾即是,但“世事洞明皆學問”的思考卻并非人人具備。事物的表象紛繁多變,如能對現象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深刻思考,就能挖掘出掩于現象后的本質。如針對“讀圖”時代名著的“被冷落”的原因,學生大多能想到時代的快節(jié)奏、手機等新興媒體閱讀的便利性等表面原因,卻很少有人能將自己的思考更進一步,去探尋背后深層次的社會原因,而這恰恰是思考和寫作走向深刻的重要途徑。“信息化的時代,效率優(yōu)先,有用為王,成功學說當道,功利主義橫行,名著經典在這種社會價值體系中被認為“見效”太慢,甚至在很多人看來完全“沒用”,自然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推究因果、透過現象看本質,思維的縱向發(fā)掘可以使說理透徹而顯深刻。
2.思維的橫向蔓延可以使說理豐富而顯深刻
議論說理要處理好就事論事與就事選例之間的關系。前者往往就某一特定事件發(fā)表見解展開議論,正所謂“理不辯不清”;后者更側重由某一特定事件展開由此及彼、由實到虛的相似聯想或相反推理,從而由個別到一般,由個性到共性,在寫作中思接千載、視通八荒,豐富說理的角度和選例,從而使議論說理走向深刻,正所謂“道不辯不明”。如由名著的“被冷落”可作相似聯想,想到傳統文化中一些傳統經典、傳統技藝的相似境遇,也可作相反聯想,如《朗讀者》《信中國》等經典閱讀類電視欄目的火爆,還可以作由實到虛的聯想,“讀名著就像給一個人的精神生命化妝‘打底色,精神的‘底色不正、不純、不厚,附麗其上的人生也就蒼白、扭曲、空洞。”
3.思維的立體建構可以使文章立足更高、目光更遠、思想更深刻
思維的方法有很多,如比較鑒別、以小見大、辯證思考等,而成熟的思維必定是多重思維方法共同建構起來的,深刻的思想必是立體思維盛開的花朵。議論說理的深刻,就是要在比較鑒別中求同存異,在以小見大中洞見非凡,在辯證思考中碰撞花火。還是針對名著的“被冷落”現象,如果能以小見大,認識到“這些承載著人類基本價值觀念和文化取向的經典,被我們以‘見效慢和‘沒用而拒絕的時候,我們也忽視了人類沉重的肉身恰是因‘無用的閱讀而獲得心靈的輕盈和潔凈的。”這樣從名著的“被冷落”去批判功利主義的閱讀觀,申明名著的“無用之用”,文章的思想自然顯得深刻。
總之,語文學科的最大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作文是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結合,是思想情感與語言文字的有機緊密結合。任何語言形式上的藝術性,都不應也不能取代思想內容的深刻,高中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只著眼于語言形式,更應看到理性思維培養(yǎng)對學生思想和終身學習的價值意義,只有思維質量的提升,才能幫助學生的思想走向深刻,進而引導學生的作文走向深刻。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