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配“靈魂室友”的做法有待觀察
近日,南京理工大學設計藝術與傳媒學院的另類分配方式,在社交平臺上引發關注。記者了解到,該學院推出一項“尋覓靈魂室友”的調查問卷,按照專業Style(風格)、生活習慣、未來職業生涯規劃三個板塊設置相關問題,并根據問卷調查情況為該學院180余名本科新生匹配了“靈魂室友”。(8月30日 《北京青年報》)
【點評】一方面,在校大學生能夠與志同道合的人住在一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業、志向、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另一方面,過分強調“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鑒于此,該校匹配“靈魂室友”的做法,目前還只是一種嘗試,效果如何有待觀察。因此,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考慮,建議學校應先調研再試點,不宜“一刀切”強制執行。
要反思“三成學生不會系鞋帶”
近日,杭州采荷中學新生軍訓時舉辦了一項系鞋帶比賽。原本以為,對于10多歲的孩子來說,這是一件很簡單事。哪知道,竟有三成初一新生不會系鞋帶。好多學生怎么都無法把解下的鞋帶正確地穿回鞋幫的小孔內。后來,不少學生竟提著鞋子找老師求助,真是讓人大跌眼鏡。(8月28日 《錢江晚報》)
【點評】小學高年級學生甚至初中生還不會系鞋帶、不會做家務、不熱愛勞動,已成為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因此學校進一步加強勞動教育及生活自理能力教育迫在眉睫。實際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與家庭教育不到位有很大關系,建議學校在開展相關教育時,注重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教師提水桶在校門口給女生卸妝
方法欠妥
近日,有網友爆料稱,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某中學在開學期間,老師提著水桶在校門口為一些女生卸妝,并發布了一段視頻。視頻顯示,一群提著行李的女生排著隊,等待一名男教師挨個給他們擦臉卸妝,老師邊擦邊說:“學生就要有學生的樣子。”視頻發布后,引起多家媒體的轉發關注,也引起不少網友熱議。(9月14日 多彩貴州網)
【點評】《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要求“不燙發,不染發,不化妝,不佩戴首飾”,因此學校的出發點沒有問題。不過,僅用一桶水、一條毛巾就給眾多女生洗臉卸妝,這樣做無論是從衛生角度還是從尊重學生角度來看,都是不妥當的。學校嚴肅校紀、愛生心切的初衷不應質疑,但還是要通過人性化的方式進行教育引導和管理。
催收學生助學貸款應該注重人性化
8月14日,江西萍鄉農商銀行在其公眾號上發布一則“大學生助學貸款逾期”催款通知,稱有一批安源、湘東的大學生助學貸款逾期未還。催款通知附帶一份“截至2018年12月21日逾期學生名單”,共141人。名單包含學生姓名、高校名稱、逾期金額和住址。(8月18日 《瀟湘晨報》)
【點評】從信貸管理角度來看,銀行按規定公布“貸款逾期未還名單”沒有錯。不過,涉及學生資助的相關貸款事宜,銀行在催還貸款時還是要謹慎且人性化一些,避免過分曝光學生個人隱私信息。對此,學生資助管理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助學貸款管理,與相關銀行加強合作,通過電話催款等較為私密的方式提醒學生還貸,給剛畢業不久的學生一個較為溫和的緩沖。
以平常心看待考生放棄清華北大
據悉,今年放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8名考生都來自安徽亳州第一中學,今年高考成績發榜時,他們的成績全都超清華、北大的錄取分數線,有的學生也已獲得相關錄取承諾,然而最終這8名學生還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專業規劃,報考了其他學校。(8月18日 中國江蘇網)
【點評】考生放棄清華、北大等名校,說明現在的學生及家長在選擇個人發展道路時趨于理性,不再片面追求名校光環,而更注重所學專業是否契合自身的發展需求。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內高等教育呈特色發展趨勢,越來越多高校能夠通過自身的專業優勢和辦學特色吸引優質生源。我們有理由相信,以后社會都能以平常心看待考生放棄清華北大,這類事件也將不再成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