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葦 王海波

【摘要】在“微文化”時代背景下,南京中醫藥大學藥學院以“微學工”為載體,打造“四微”學生能力提升工程,營造“樂學、勤學、會學”的優良學風,從“微制度”“微平臺”“微引領”“微實踐”“微建議”幾個模塊著手,將“三自”能力提升培養機制與學科競賽、就業質量、綜合競爭力提升相結合,在充分滿足青年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渴求的同時,構建了較為完善的大學生“三自”能力提升培養機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關鍵詞】微文化 “三自”能力 高校 大學生 能力提升
當前,在我國以應試教育為主的初級、中等教育中,普遍采用填鴨式教育模式,培養出的學生缺乏主觀能動性和創造能力,“等靠要”思想嚴重,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這就要求高校能夠樹立新的教育觀念,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將教育管理模式從“授之以魚”轉變為“授之以漁”。
在“微文化”時代背景的感召下,南京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做出了積極的嘗試與探究,以“微學工”為載體,打造“四微”學生能力提升工程,設立“微講堂”、組織“微觀摩”、開展“微培訓”、提升“微技能”,建設“樂學、勤學、會學”的優良學風,從“微制度”“微平臺”“微引領”“微實踐”“微建議”的角度,充分滿足青年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渴求,全面促進“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即“三自”能力)提升培養機制的完善。
一、“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三自”能力提升培養機制模塊
1.“微制度”
在學生“三自”能力提升培養探究的實踐中,根據“雙一流”學科建設要求,南京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將大制度細化入“微”,不斷汲取經驗、不斷改革創新,在《輔導員班級管理工作手冊》《學業指導教師工作手冊》等制度的基礎上,制定了符合學院發展規律、符合學院辦學特色的《關于年級輔導員與班主任協同開展班級管理工作的實施辦法》《南京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大一學生思想教育及管理服務模塊化體系方案(試行)》的制度,通過有計劃、有步驟的教育活動,逐步構建起一套科學的、系統的、具有較強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思想教育及管理服務模塊化體系,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合理規劃人生,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意識,為學生“三自能力”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與理論保障。
2.“微平臺”
在“微制度”的理論指導下,南京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利用具有專業特色的活動項目為載體,為青年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學院搭建“三自”能力培育“微平臺”,即“‘四微學生能力提升工程”“大學生發展項目PI制”“標兵班集體創建工程”“基礎文明養成教育實施工程”“研究生科研助理培養模式”“大學生課外實驗素養提升工程”,使青年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通過感受與體驗,得以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
以“大學生發展項目PI制”為例。PI為英文“Principal Investigator”一詞的縮寫,簡言之,PI是對所負責的項目有主導權和指導權的個體。關于一個項目的孵化,首先由學生本人提出申請,并提交項目的實施方案;負責學生組建管理團隊并細化分工;團隊委托一名教師作為團隊指導,進一步完善項目方案。這樣的方式極大地肯定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將“主導”還給“主體”。
3.“微引領”
在“微引領”方面,藥學院全體教師都全力擔當好“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角色,全方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輔導員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在“微學工”的理念指引下,做好“微引領”,從微處著眼、從小事入手,做到精細化管理,踐行“想在前,做到位”的工作要求,引導并帶領學生積極投身于大學生“三自”能力提升工程中。
藥學院全體教師以身作則,在黨建、教學、管理等各方面,都將培養學生“三自”能力放在首位。在黨建環節中,面對新形勢,結合新要求,感悟精神,汲取新知,收獲啟迪;每周三下午的民主生活學習時間,在黨支部書記的引領下,師生黨員結合大政方針聯系工作實際,暢所欲言,為推進新時期下的黨建工作與內涵建設而獻計獻策。在教學環節中,教師注重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充電、自我輸血的能力,杜絕填鴨式教學,注重啟發式教學。在日常管理中,管理者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與肯定,鼓勵學生成為自我管理的主人,讓學生體驗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自信與樂趣,從而把整個隊伍盤活,把每一個個體激活。
4.“微實踐”
在實踐環節中,藥學院秉承優良傳統,充分彰顯學科特色,做好做精一些具有專業特色的實踐活動,如“微觀摩”——觀摩唐仲英科技樓實驗平臺、“微技能”——實驗技能大賽、“微培訓”——精密儀器培訓、“微采藥”——赴宜興上山采藥、“微識藥”——赴亳州藥材市場鑒別藥材,“微科普”——進社區宣傳品藥品安全知識等。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些與專業緊密結合的校內校外“微小而精致”的實踐,不但鞏固了學生的專業知識,并且為學生的“三自”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通過諸多實踐,讓學生們學會獨立面對問題、獨立思考問題、獨立反饋問題,從而學會獨立解決問題,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大寫的“人”。
5.“微建議”
在“微建議”方面,藥學院打通“反饋”渠道,班級每學期分“學期初”“學期中”,定時對學院提出“微建議”,學院領導老師根據反饋的建議及時改良工作。
除此以外,學院領導隨時接待普通教師與學生提出的訴求,了解學生對“三自”能力的需求度,積極聽取教師和學生在“三自”能力發展中產生的困惑與意見建議,掌握師生對學院的培養機制實施效果的滿意度評價、以及在培養體系中學生渴望得以提升的具體技能等,實時發現問題,高效解決問題,以便在今后的項目開展工作中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革故鼎新。
二、“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三自”能力提升培養機制成效探究
南京中醫藥大學藥學院自2015年提出并實施以“微文化”為依托的“三自”能力提升培養機制以來,經過近三年的探索,培養體系逐步趨于完善,成效顯著。
1.將能力提升培養機制與學科競賽相結合
2017年11月,在第十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我校首捧“優勝杯”(全國共20座),獲得歷史性突破,創我校“挑戰杯”參賽以來歷史最佳成績。進入終審決賽的參賽作品獲得特等獎1項(全國共39件),二等獎5項,總成績排名躍居全國醫藥類院校第2位,取得了“挑戰杯”國賽中獲獎數量和級別的歷史性突破。在6項獲獎作品中,5項來自藥學院(特等獎1項,二等獎4項),充分展現了藥學院師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標志著藥學院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邁上新臺階。
2.將能力提升培養機制與就業質量相結合
自藥學院推行“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三自”能力提升培養機制以來,藥學院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有了顯著提升——協議就業率逐年提升,靈活就業率逐年下降,考研升學率逐年提升。除此以外,在2018年應屆優秀大學畢業生選調工作中,藥學院有3名學生入選選調生,占全校入圍人數的60%,打破了多年間藥學院畢業生未考中選調生的僵局。
通過以上的事例,充分體現了經過“三自”能力提升機制的打磨,藥學院畢業生具備了更強的就業競爭力,就業效果與質量可圈可點。
3.將能力提升培養機制與綜合競爭力相結合
在實施“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三自”能力提升培養機制的過程中,我院涌現出大量優秀學子。
劉同學是南京中醫藥大學藥學院2014級中藥制藥專業學生,南京中醫藥大學“優秀學子宣講團”成員。先后獲得人民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獎學金、校長特別獎學金、校三好學生、校優秀學生干部、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入圍獎、江蘇省大學生年度人物提名獎等榮譽和稱號。獲得第十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1項,主持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1項,發表SCI論文2篇,授權專利發明1項。
殷同學是南京中醫藥大學藥學院2015級生物制藥專業學生,2018年6月當選校學生會主席,是近6年來藥學院從無到有的突破性進展,是藥學院學生活躍于校級舞臺的證明,也充分說明了藥學院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養得到了全校的認可,藥學院學生的綜合競爭力較往年更進一步。
三、總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三自”能力提升培養機制的實施,可謂給藥學院的學生管理工作來了盎然春意,帶來了累累碩果。從管理者的角度來說,提升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從學生自身的角度來說,遵從了新時代大學生要求獨立要求自主的心理需求,一舉兩得,事半功倍,符合教育管理的發展規律,勢必贏得更大的機遇與進步。
課題項目:2016年江蘇省高校輔導員工作研究會專項課題立項:《“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三自”能力提升培養機制探究》(16FYHLX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