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宇 周婭琳
摘要:探討了盤州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從加大政策引導力度、統籌規劃、合理利用各類培訓資源、建立健全培訓質量監管機制、改進培訓手段、優化培訓模式等方面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對策,以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盤州市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5-0325-02
1引言
2014年,國家首次提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相關政策,盤州市依照有關規定,在政策的幫扶下大力開展此項目。發展至今,已經初見成效,但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本文基于實際中盤州市在農民培養進程中的情況,深入分析了培養環節中存在的不足,并結合實際給出合理處理方案。
2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要性
21世紀以來,國家對農業現代化程度高度重視。于2016年,在《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提出有關發展方向,首先建立起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方案,將此培養方案充分與現行的教育體制相結合,逐步架構出完整的培養體制,培養出一批優秀的職業農民,使其成為現代農業過程中的中堅力量。我國在城市化進程之中,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其中以后誰來耕種成為首要問題。文件中還深入給出了,在新型農業的架構之中,需要涌現出一批踏實肯干的帶頭人,通過長期的培訓讓他們在實際中發揮作用。同時要引進優秀的技術人才,將那些希望投身農業工作的高等人才拉進隊伍之中。對于新型職業農民項目來說,其不單單可以有效的緩解誰來耕種這個尖銳問題,同時也能有效的深入探究如何耕種,為我國農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3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及需求
3.1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及類型
新型職業農民的基本概念是通過有效培訓,構建出一批具有高水平科技素養并且熟練應用先進生產技術的高等人才,能夠利用形成的管理思維,深入開展各種農業項目活動。一般來說,其營收來源均為農業活動并且長期生活在從事農業的地區。
從農產業的分類出發,一般可以將其劃分三方面。第一,從事實際農產品經營活動的人員。第二,具備現代化農業知識技能的人員。第三,專職于農業服務的人員。
3.2盤州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
從目前的發展來看,盤州地區城市化腳步逐步提升,基于此現象,原先從事農業活動的勞動人口不斷轉型,而仍然從事農業活動的群體已邁向老齡化并且平均文化程度較低。
3.2.1培育對象總量相對不足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農村勞動力嚴重流失,大批青壯年人員外出務工。農村中剩余勞動力數量不斷縮減,同時大多都是老弱病殘。在這些人口之中,能夠開展有效生產活動以及具備高效生產技能的人員尤為匱乏。
3.2.2勞動者整體素質偏低
從數據顯示可以看出,盤州地區現存的農村人口中,能夠趔行農業活動人員的文化水平較低,學歷在高中以上的人員不到總數的1/3。其中很大一部分年齡較高。
3.3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需求
3.3.1培訓內容要求多元化
截至目前來看,盤州地區將近1/3的農民在農業種植方面表規出強烈的興趣,接近半數的人員想要接觸到相關技能的培訓,同時還有一部分人口致力于開展有關的農業項目,諸如農產品的深加工或者農業設備的保養維修等方氳。
3.3.2技能培訓多樣及培訓形式的多樣化
第一開展實際農業技術的培訓。第二,樹立創新創業的思維模式。第三,合理架構農業科技體系。
3.3.3知導相結合
其一是充分結合農業閑置階段與繁忙時期。其二根據時間節點制定合理農事計劃培養。其三,開展專家面對面培弊工作。其四,組織開展有效的學習觀察活動,汲取典型企業的發展經驗。
4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面臨的問題
4.1農民對農業科技培訓的認識不夠
盤州地區現有的農村人口中,大多文化程度淺薄,年齡較高,對于新思維新方法的接受效率差。開展培訓后,參與其中的人員無法樹立起正確的理念,對新式的農業技術理解程度低,無法有效的主動學習。
4.2基礎設施薄弱,缺少必備的硬件設施
盤州農廣校作為該地區首家培養農業技術的機構,也是現存的唯一一家,其實質是公益性的,因此各方面設備均不完善,無法達到培養職業農民所需要的條件。
4.3資源整合不力
雖然在政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部門投身于培訓,但其只針對于自身所處的范圍。不能有效同其他部門溝通交流,無法形成統一戰線。加之缺乏領導,很難構建完整的體系制度。
4.4農民培訓監管體系不夠完善
雖然培養活動在不斷開展,但缺乏一套有效的評測機制,同時也沒有機構對其進行監管。開展活動的主體一般為有關部門和一些民營機構,雖然數目不少,但質量良莠不齊,不能保證實際結果。
4.5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層次有待進一步細化
從實際發展來說,培訓結構在制定培養計劃時沒有針對性,覆蓋范圍較廣,雖然基于培養目標進行了一定的結構劃分,但并不能結合實際中參訓人員的情況制定合理的培養計劃,導致畢業的學員在生產中仍然難以發揮所學知識。
5對策與建議
5.1加大政策引導力度
對于職業農民的培養,其目標是搭建起一只結構合理,水平層次較高且能夠應對各方情況的隊伍,從而為當地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為此政府制定出《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辦法》,并且給予農業方面一定的政策傾斜,從而引導更多的高素質人才以及專業技術人才進入到隊列,保證隊伍的最終效用。
5.2統籌規劃,合理利用各類培訓資源
政府應該在培訓中牽頭,將各方面現存的培訓進行有效整合,通過相應的監管部門對其進行協調交流,逐步搭建出一套各自辦學且相互聯系的完整體系,優化培訓中的實際效率,讓參訓人員能更好地獲得專業技能,最終提高持證率。另外,政府要給持證人員在農業中的活動開綠燈,刺激其全力投入到培訓之中。
5.3建立健全培訓質量監管機制
構建出合理的培訓評測機制,從機構制定出的培養方案人手進行評估,直到最終培養完成后的實際結果均展開合理的測評。另外,對參訓人員在實際工作后展開一定的回訪工作,確保培訓真正合理可行。
5.4改進培訓手段。優化培訓模式
第一,積極開展調查研究,通過對培訓的具體情況進行反饋總結,優化培訓架構,針對性開展積極有效的培訓工作。第二,充分與實際產業相結合,把培訓同地方性產業相聯系,深入調查市場需求,從實際角度出發進行培訓。第三,落實摸排調查的工作,通過培訓中人員的差異性制度不同的培養計劃。第四,轉型培訓方式,將技術與實際相融合,一是要把培訓中的理論同實踐結合:二是要將培訓與交流相結合,通過經驗相互傳授,更好地開展工作;三是結合起專家的指導培訓;四是在農業培訓中針對長短階段的結合;五是結起實際操作技術與技能的測評;六是將培訓地點充分結合;七是把技術與學歷相結合;八是結合集中培養與深入基層。第五,不斷擴充培訓的合作對象,讓農民切實掌握到企業與各方面結構的技術要領,深化其理論研究,為培訓增效。第六,開展多方面的合作模式。不僅要在學員內部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同時要讓學員與先進的技術人才交流經驗。達成齊發展共進步的目標。
6結語
針對于未來無人耕種的問題,最為關鍵的就是要確保人才的引入,深入貫徹落實職業農民的培養,引導高水平的優秀勞動人才再次投身于農村的廣闊天地之中,逐步形成新型的職業農民,在這片天地中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燦爛畫卷,從而將農業發展的本質問題根除,保證農業領域人才的不斷更迭,解決科技無法化為實處的問題。最終帶領農村人民擺脫貧困的現狀,緊跟社會主義的腳步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