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井文
摘要:融媒體時代,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四位一體”的問政類節目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開辦,它充分發揮廣播直播,電視跟蹤,報刊點評,網絡及客戶端、APP、微信公眾號互動的傳播優勢,將黨的監督、政府的監督、群眾的監督、新聞監督有機結合,探索了權力在陽光下公開運行的一種有效路徑。文章對江蘇樣本進行剖析,分析問政節目的現狀、特點、模式,探討該類節目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融媒體 問政? 監督 權力公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①“構建黨統一指揮、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把黨內監督同國家機關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貫通起來,增強監督合力。”②近年來,問政類節目在湖北、山東、河南、廣西、山西、江蘇等省區遍地開花,在健全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機制,運用和規范互聯網監督等方面進行實踐,推動了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江蘇版的問政節目,實行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四位一體”,充分發揮廣播直播、電視跟蹤、報紙點評、網絡互動的傳播優勢,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推動地方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公開權力清單,公開權力運行流程,完善黨務、政務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推進決策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推動了群眾依法享有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
媒體融合直播問政的現狀
政風行風熱線作為一檔問政類新聞專題節目,2000年在無錫市率先開播,2003年9月起江蘇省政風熱線在江蘇省廣電總臺新聞綜合頻率播出。2011年7月,節目全面升級。升級后,由江蘇省紀委、省委宣傳部、省政府糾風辦、省廣播電視局、省廣電總臺主辦,省政府各廳局聯辦。升級后的江蘇省政風行風熱線實行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四位一體”,充分發揮廣播直播、電視跟蹤、報紙點評、網絡互動的傳播優勢。2012年10月,央視新聞專題報道政風熱線“四位一體”聯動經驗,群眾訴求受理平臺受到高度關注。
2015年4月,南通市長戶外直播實現了網絡、電視、廣播同步直播的狀態,各市直機關、區縣領導接受群眾監督,現場解答群眾訴求。“老百姓反映的問題,通過電視追蹤、廣播直播、報紙點評、網絡互動,有關部門和單位限時辦結,糾風部門督查,這種聯動監督模式形成了輿論監督、群眾監督和專門機關監督的合力,國務院糾風辦調研組認為值得在全國推廣。”③
2019年,政風熱線再度升級改版,升級的《政風熱線·我來幫你問廳長(市長)》由江蘇省委宣傳部、省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省廣播電視局、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省廣電總臺聯合主辦,每周一上午9點在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江蘇新聞廣播、中國江蘇網、交匯點客戶端、江蘇政務服務APP、江蘇政務服務微信服務號、荔枝網、我蘇網等平臺同步現場直播。直播期間,群眾有訴求、有問題可在網上提交互動,也可撥打節目直播熱線電話參與。2019年初,江蘇“省政府辦公廳正式下發2019年度省政風熱線上線直播工作計劃,安排43個省直部門(單位)、4個設區市參與年度上線直播。”④
2019年4月26日上午,南京市人民政府市長藍紹敏參加“政風熱線·市長上線”專場直播活動,攜南京市政府各相關部門、各區政府負責人一起直面市民群眾和企業代表,解答他們反映的問題。 節目涉及人才落戶、企業注冊、項目審批、證件辦理等政務服務問題,并現場連線市民傾聽意見建議。對企業和市民反映的一些辦事難、辦事慢的問題,相關區和部門負責人當場接受意見,承諾立即整改。 干部在問政中,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一小時的節目,既有多方通話,又有現場互動;既有傳統媒體的常規報道,也有新興媒體的大力推送,客戶端、APP、微信公眾號的加盟,增加了群眾的參與度和互動性。整個市長上線過程中,政府職能部門把權力清單放在臺面上,決策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受眾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權力完全在陽光下公開透明地運行。
數據顯示,該類節目在南京地區全年同時段節目市場占有率穩居前列;在南京廣播市場總共476套節目總排行榜中《政風熱線》穩居前二十,該已成為江蘇省加強社會和媒體監督的響亮品牌。江蘇省政風熱線創立15年來,形成了成熟的“四位一體”媒體聯動品牌,“先后有廳局長和市縣長700多人次、上線單位處室負責人9200人次上線。15年來,省政風熱線已受理群眾訴求20多萬件,解決了一大批久拖不決、侵害群眾利益的疑難雜癥。” ⑤
在江蘇,問政類節目有效地促進各廳局,各市、區、縣公開職權、公開程序、公開運行、公開問責、公開監督,探索了融合新聞參與的輿論監督新路徑,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融媒體問政節目的模式和板塊
江蘇省政風熱線從起步時的單一廣播形式,逐步拓展到全媒體渠道,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媒體聯動品牌,拓展出了廳局長上線、 市長上線、節目在線、 主題邀請上線等“四個直播”子品牌和五個特色板塊。
“三方通話”板塊。從2009年起,主持人在節目中開辟了“三方通話”模式,即由投訴人現場反映民生問題,然后主持人現場連線相關職能部門,給當事雙方充分的話語權,還原事實真相,現場監督江蘇的政風行風。
廳局長上線板塊。從2003年起,江蘇省政府糾風辦每年都會安排40多個職能部門(單位)參與直播活動。每周三各廳局(單位)的負責人現場接聽聽眾的投訴與咨詢,接受群眾的監督。廳局領導及相關處室負責人要直面問題,明確責任,表明態度,提出辦法,解析政策。
政策導航板塊。在廳局長上線前后,通過事先采訪聯絡,由廳局領導或相關處室負責人介紹該局的權力清單、法規政策、最新工作進展和輿情熱點,既為廳局長上線做好前期宣傳,也為雙方溝通和處理解決有關問題奠定基礎。
廳局回音壁板塊。廳局長上線節目播出的10個工作日后,《政風熱線》將直播所受理的投訴處理情況進行回復,節目組現場回訪部分聽眾,做到有始有終。
現場督辦板塊。由記者跟隨廳局相關處室負責人,實地查看曝光問題的現狀,采取“現場辦公”的方式解決問題或提出對策,做到有問必答,工作中有錯必糾,督促有關部門通過整改,進而建立長效機制,將相關廳局“馬上就辦”的態度在節目中公開呈現。
“民主”“公開”成為問政節目的主要特色
《政風熱線》為代表的問政節目秉持“傾聽群眾呼聲,接受人民監督;加強政風建設,構建和諧江蘇”的宗旨,不斷改進創新節目形態,促成黨務、政務的全面公開,在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構架了一座溝通的橋梁,成為有關職能部門聯系和處理民生問題的紐帶,群眾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和監督政府、行風的重要渠道,有效推動了政務公開,提高了行政效能,提升了群眾滿意度。這些成效的取得與其別具特色的運作機制緊密相連,最重要一點是“民主”“公開”二字貫穿節目的始終。
媒體融合,多環節推動,群眾監督常態化。一、每日受理。通過“12345”政府服務熱線、電視臺“直播12345”和“中國江蘇網”投訴辦理平臺每日受理投訴。二、每周連線。邀請政府部門、公共服務行業等上線部門領導,每周三上午直播,與群眾連線溝通;下午戶外直播一場《政風行風熱線》走進社區活動。三、每月走訪。安排一個城市進行戶外多媒體直播活動,設區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領有關部門負責人,與群眾現場交流、接聽熱線、答復咨詢、解決實際問題。四、每年評議。南京市年底開展民主評議政風行風活動,評議過程全媒體直播,市民群眾現場提問,述職評議現場測評,評議結果當場公布,整改情況實時反饋,網民、自媒體的加入,讓權力監督無處不在。
群眾參與管理和干群溝通公開、有序化。一、通過開場短片、領導干部的陳述等展現本地區、本單位的政風行風。二、通過評議代表、場內外群眾等與領導之間的互動問答,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三、主要負責人作表態性發言,向社會做出改進政風行風、提升服務水平的公開承諾。節目逐漸成為群眾有序參與民主政治建設、行使監督權和評判權的一個重要平臺。
多方公開參與,民主監督多元化。一、被評部門群眾說了算。南京市通過有線電視、報紙、互聯網等途徑,請市民群眾直接選擇重點參評單位,并向社會公示。二、民主評議代表多元化。南京市的每場參與評議的代表共100人。其中,市政風行風監督員20名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各界人士中選取,媒體觀察員10名由聯動媒體推薦,服務對象代表50名從各參評部門提供的500名服務對象中隨機抽取。20名市民評議代表來自基層社區。三、多渠道互動提問。除現場市民代表、服務對象、行風監督員和媒體記者提問外,還通過市“12345”政府服務熱線、QQ視頻現場連線群眾提問,從網站聊天室、微博評論中選擇網友提問,單位領導現場解答。四、引入專家點評。聘請專家輪流進行現場點評,有效發揮社會理論專家的民主監督作用。
全程直播,直擊問題,過程公開透明化。一、全程直播。問政活動實時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和微博直播,平面媒體跟蹤報道。二、問題互動。每場政風行風熱線活動中,群眾不僅提出個別訴求,還提出與群眾利益息息相關的教育、醫療、衛生、環境、安全、交通、城管、治安等問題,被詢問的領導與群眾共商解決良策,提出具體措施,公開工作計劃。三、公開結果。南京市在問政活動中,評議代表現場自主獨立打分,現場統計,當場公布評議結果,在各媒體同步公開。
多媒體跟蹤督辦,督促整改,監督公開化。建立網上辦理平臺,運用網上督辦、網上提醒、網上公開辦理結果等手段,提高問題解決的質量和效率。對政風行風熱線媒體聯動監督過程中匯集的各種問題和解決結果,全部在網站公布,媒體融合跟蹤報道。據了解,2014年,全媒體聯動的第一年,江蘇省實現省、市、縣七十多條熱線聯動,全省各地、各部門、各單位積極參加政風行風熱線活動。當年江蘇“省政風熱線共播出暗訪調查617件,督辦532件,督促有關部門糾正和解決了40多件“四風”和吃空餉問題,督促問責143人,其中34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⑥
需要厘清的幾個問題
在江蘇,各地的問政類欄目通過歷年的發展,逐步承載了解決問題、消弭矛盾、增進和諧的多方期待。江蘇省內各地市、縣(區)問政類節目遍地開花,大大促進了省內政務公開、權力公開。湖北、江西、內蒙古等多個省區也開辦了類似節目。那么,問政節目如何辦得更好,走得更遠,在實踐中需要厘清幾個問題。
問題一:厘清“問的主體”。現有的一些“問政”節目,問政還主要在主持人和官員之間展開,基層百姓有些缺席。2014年鎮江市長上線,鎮江熱線節目報道了揚中市新壩鎮以建揚中三橋的名義強行多征收了耕地,給個別干部辦高爾夫球場、農家樂農莊,部分土地長年拋荒。現場是在播放小片的基礎上加以主持人的提問,受害群眾、調查記者都沒有出現在現場。當地干部很簡單地就把違規建設高爾夫球場、農家樂的事情給繞過,最終,違規征地問題沒有解決,干部作風沒有得到進一步的追問。結果成了做舉報群眾的工作,滿足舉報者的個人需求,根本觸及不到政風、行風。
社會的和諧需要政府、媒體與公眾之間形成一種“三點一平面”的穩定關系。“問政”的主體無疑是百姓,如果“傳達訴求”的群眾缺位,沒有干部和群眾的交流,僅僅是主持人的代言,對事實情況不十分清楚的地方干部成為被問政主角,而主持人被動的掌控中會略顯生硬,節目容易陷入走過場的境地。堅持群眾常態化問政,這才是“問政”的魅力所在。
問題二:明確“問的內容”。2015年1月,政風熱線節目報道了江蘇鹽城濱海縣濱淮鎮農民曹志權夫婦結婚二十多年,戶口卻一直無法遷到一起的事情。記者調查中,戶籍民警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信訪接待民警對一些公安業務常識一問三不知,卻理直氣壯地表示:“我不是神,什么都懂!”節目播出后,相關部門的問責重點沒有放在公安部門的工作作風和不良作風形成的原因上,而是停留在解決投訴人的戶籍上,舍本求末。說到底,問政不應該停留于事情的本身,而應該“入木三分”地觸解剖政風、行風,常態化治庸問責值得多追問,百姓期待問政將“問責”進行到底。
問題三:完善“問方式”。“問政”要真實反映群眾聲音呼聲、重視與群眾的交流互動,著眼于最大限度地關注百姓的生存狀況,回應百姓的生存關切,解決百姓的生存訴求。話題要從實踐中來,從群眾中來,具有代表性,關乎百姓生活的冷暖。問政的百姓應該是一個群體,這樣才有廣泛性。然而,百姓對于城市治理上存在問題的看法大多是自身感受,常常是從個人的利益出發、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具體、鮮活,容易引發共鳴,然而問題碎片化也使“問政”的效果大打折扣。“問政”想要發揮好應該有的公共效能,既要解決具體的問題,更要從體制、系統上去尋找和消除產生問題的深層原因,從而做到既治標更治本。透過現象看本質,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就必須有專家、評論員的理性介入。
(作者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
注釋: ①②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十三章。
③《新華日報》:《參政簡政問政,讓權力回到陽光下》,2013/11/22。
④人民網:《江蘇新版〈政風熱線〉開播,訴求3個工作日答復》。
⑤《新華日報》:《江蘇政風熱線年度直播2月上線,43個部門參加》,2019/01/21。
⑥《新華日報》:《江蘇政風熱線:一年問責143人》,201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