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伶聰 郭曉晨
摘要:紀錄片作為城市形象的視覺呈現載體,在展現城市風貌和文化內涵上具有突出的作用。文章從影像修辭的角度對承德的系列紀錄片進行視覺解讀,探討紀錄片對城市形象進行構建。
關鍵詞:影像修辭? 紀錄片? 承德? 城市形象
城市紀錄片的簡況
我國可追溯的最早城市紀錄片是1958年日本拍攝的《新大地》,這部紀錄片著重介紹了首都北京的建設和北京在解放后的巨大發展變化,還描繪了北京故宮和北海公園等。這部紀錄片在日本引起良好反響,日本觀眾通過紀錄片對于北京的形象有了全新的認識。正如智利紀錄片導演顧茨曼所言:“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由此可見紀錄片對于保存時代記憶和形象的突出作用。現如今我國城市發展進入黃金時期,日新月異的發展使得城市每天處在變化之中,這無形中也給紀錄片塑造城市形象提供許多有利素材。
城市作為一個獨立的發展空間,可提供的素材涉及諸多方面,包括城市的硬實力和軟實力。而城市形象是一個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實力的展現,也是城市歷史發展和文化內涵等軟實力的展現。當今人類社會進入視聽時代,大眾的關注點遷移至圖片和影像,因此城市形象最直觀的呈現方式當屬視覺形象,將城市元素影像化形成城市典型符號更易于受眾接受。紀錄片作為影像手段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同電影、電視劇等一樣,在塑造城市形象方面亦有突出的作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布(2014-2019)每一季度優秀國產紀錄片扶植計劃調查數據顯示,涉及城市題材的紀錄片約占總扶持紀錄片總數的32%-39%。調查數據使得制作者認知到紀錄片在城市形象塑造方面的巨大優勢,加之紀錄片具有不可比擬的真實性和可信性,益于幫助城市建立城市影像檔案,縱覽城市的歷史發展和城市面貌的變遷。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最新公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優秀國產紀錄片扶植計劃共推薦75部優秀紀錄片作品,其中涉及城市題材的紀錄片數量為24部。因總體風格和城市形象塑造的著力點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呈現方式,其中《深圳故事》《潮涌杭州》《潮涌伶仃洋》等以南國小城為切入點,著重講述城市和地區的發展故事;《追夢》《老城 老屋 老人》《不老鄉音》《鄉愁·雄安》等從歷史文化和發展角度,呈現了不一樣的城市風貌。
影像中的城市形象元素
美國著名城市規劃專家凱文·林奇在《城市形象》一書中總結出城市形象的五個構成要素,分別為道路、邊界、區域、節點、標識物。一般來說城市形象應當具有獨特性、標志性、多樣性等特性。在借助影像手段進行城市形象建構時,標識物成為最直觀、最鮮明的建構元素,
對于城市紀錄片而言,標識物可以是城市的某一歷史事件、某個名人,可以是城市的歷史變遷,抑或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將標識物打造成城市形象的符號,能夠直接、迅速地傳遞城市的特性信息,彰顯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內涵。本文將近期制作的關于河北承德的11部紀錄片作為影像文本,著重分析建構城市形象所包括的內容。
城市中的建筑。城市中的建筑,無論是古代建筑還是現代建筑,抑或公園、雕塑甚至是街道等,如同城市的臉面,向人們最真實地展示著城市的外貌。城市中的建筑作為城市環境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城市的名片與標簽,成為建構城市形象的首選要素。
無論是《世界遺產在中國》《中國宮殿與傳說》,還是《行知中國》《晚清秘史之避暑山莊》,都沒有摒棄人們習以為常的對承德建筑的一貫印象。源于熱河行宮作為我國四大名園之一的承德避暑山莊,是我國自然地貌的縮影,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杰作。它不僅見證了承德這座城市的興衰榮辱,更見證了承德成為一個融合多元、開放包容的旅游城市的歷史變遷。
城市中的人。一部城市紀錄片將鏡頭對準一座城市中最偉大的歷史事件和最偉大的歷史人物無可厚非,確實能夠體現城市歷史中最有價值的意義,但除去城市的光輝與歷史,一座城市最打動人心的當屬這座城市中的人處于一種怎樣的生活狀態和生活環境。正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評比所依據的25類評價標準呈現的評價體系,有9項指標與城市形象的建構有關,分別是生活節奏、人情味、生活便利、文明程度、文化娛樂、經濟發展等。這足以見得在城市形象建構過程中,城市中的人也可成為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元素。在《心靈的守護神》中,講述的是最美鄉村教師于貴勤的故事。主人公于貴勤1990年分配到三家鄉孤山小學任教,56歲的她到了退休年齡卻仍被特批留任。在這所小學任教的22年里,200多名貧困生在她的資助下重返課堂,并相繼走出大山。她使這個不為外界所知的山村學校走出了大山,她是這所小學發生改變的親歷者和見證人。這位最美教師所展現的崇高品質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承德人民的道德風尚。
城市形象的修辭形態
聚焦與凝思下的“特寫”。特寫本是電影學術語,是關于一種拍攝技術的特殊稱謂。從技術角度上看,特寫作為鏡頭景別規格中的一種,有別于遠景、近景、中景等;從敘事功能上看,特寫是對細節的特殊描寫,是對某一整體印象中局部進行刻畫,起到對景致聚焦的作用,并在與其他景別的鏡頭組合中形成錯落有致的節奏感。而在修辭意義上的“特寫”,不局限于鏡頭意義上的含義,也不局限于敘事意義上表現事物細節的含義。首先,特寫辭格在運用時打破原本的敘事鏈條,呈現出矚目意味;其次,特寫辭格在運用時所呈現的形態——時間形態和空間形態呈現超常性、奇特化的觀賞效果。
在《誰不說俺家鄉好》中,特寫鏡頭的連用組合,讓觀眾對即將要交代的信息進行有意關注,受眾的好奇心會隨之變化。這種辭格設置方式打破了線性敘事時間,時間經過“過去—更為過去—現在”的變化,敘事空間隨之發生變化,三個空間呈現立體轉換。特寫同時也貫穿影響文本的思想意圖和情感指向。正如米特里所說“特寫鏡頭中的物象除了是概念和情感的瞬間符號外,必然還能使人注意到它的感染力和與眾不同之處” 。正是通過特寫修辭所提供的角度,能夠達到奇妙的交流和溝通效果,讓觀眾體驗和感受著獨特的經歷和記憶。
情緒與意念下的“遞進”。遞進辭格,指的是以多個鏡頭連續呈現或者交叉組合方式,常常以逐步加速的節奏來強化某種特定的情緒或者意念的修辭手法。在形式上,遞進修辭格與敘事學意義上的交叉蒙太奇類似,兩者都具有連續性的特征,常常呈現節奏加快和視覺上的沖擊效果,但在影像修辭上,遞進辭格在意念營造和感情強化方面效果更大。
在《誰不說俺家鄉好》中,多個短鏡頭遞進組成遞進辭格,通過建筑、森林、美食、人類活動等方面的呈現形成組合式遞進,通過對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特定動作、特定對象乃至特定情緒的組合,表達出城市中人們生活的愜意與美好。眾多短鏡頭的遞進,有利于強化這樣一種思想、情緒和信念。
時空與意象下的疊印。在影像修辭中,最具有表現力的修辭格就是疊印辭格。從技術角度上看,疊印屬于利用光學手段將鏡頭呈現方式獨特化。從修辭角度上看,疊印是時間和空間的折疊,在空間上,將置于兩個或以上的空間疊加一起,營造出特殊的多重空間;在時間上,將線性時間打破,將任何時間內的影響與當下的影響共處。這種設計方式,實際上具有一種意象迭加的混雜效果,引導觀眾去猜想、比對當前的影像,進而幫助建構多元指向的意義。
在《誰不說俺家鄉好》中,導演郭靖宇講述自己與山莊的情緣,鏡頭中恰當地將主人公的深情講述與其提到的記憶元素融為一體,體現主人公對家鄉的熱愛。以一種奇特的影像達到引導意向的效果,這正是疊印修辭格所具有的修辭功能,這種修辭不是使人沉溺于敘事幻覺之中,而是通過敘事時空的阻斷,顯現出主體的思想動機。疊印修辭對時空的折疊,體現著創作者對現實時空的改造,合并為自然過程,并賦予一定的心理與現實的意義,是將影像的創造能力與觀眾的審美進行揭示和藝術性展現。
影像修辭對城市形象建構的意義
影像修辭與城市紀錄片風格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任何一部能夠在觀眾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紀錄片,一定具有某種風格特性或象征意義,那么它在鏡頭語言和鏡頭“話語”上定會顯示出獨特性。因此,對于城市紀錄片而言,蘊含的故事和人物大同小異,敘事結構的呈現方式是有限的,但是修辭手法的使用千變萬化,尤其是當前的任何一種修辭格放置于任何一部主題性質的紀錄片之中,修辭格的可能性都是沒有限制的。
修辭表現力的影響要素,包括其呈現形態和組合方式,在城市紀錄片的城市形象建構中,可依據不同主題和表意的需要,對任一細節做出形態上的變化,其僅僅為紀錄片獨特風格的形成提供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同一辭格在不同敘事主題和敘事風格中呈現的不同修辭特點和表意指向,以及不同類型紀錄片選取影像辭格所依據的原則,值得我們在城市紀錄片城市形象建構辭格使用的實踐中進行深入思考。[基金項目:2017年度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校級科研基金項目“影視文化傳播視角下的城市形象塑造研究——以承德市為例”(編號:PT2017006)研究成果,2019年度承德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文化自信視域下承德城市形象塑造與傳播研究”(課題編號:20193058)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李顯杰:《電影修辭學——鏡像與話語》,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頁。
2.王玉瑋:《傳媒與城市形象傳播(2014)》,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