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玉燦
寫作素材是文學、藝術最原始的材料。從本質上講,素材是生活現象的客觀反映。寫作素材資源極其豐富,可以從生活中積累,從閱讀中積累,從背誦中積累,而生活是素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將其巧妙運用到寫作中,增加作文的生活氣息。
一、從對生活所感中積累素材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寫作教學是其實踐性的具體體現。進行寫作教學時,教師要積極開展探索活動,挖掘更多的寫作資源。《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中,學生必須著眼生活,具體明確、真實有效、文從字順地使用書面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闡釋自己的觀點。”生活中素材無處不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都是寫作素材。開展教學時,教師要設定相應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因為有了切身體驗,學生的情感被激活,素材自然不是問題。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寫作主題是“學會記事”,教師展示三個作文題目,學生任選一個寫作。這一單元的作文題目都與“我”有關,因此,學生在選擇素材時要從自身生活體驗出發。如有的學生在寫“我們是一家人”時,就以處于青春期的“我”和媽媽的一場矛盾沖突為素材展開。有的學生在寫“那一次,我真感動”時則選擇了祖孫之間的隔輩情這一主題,選取奶奶給“我”做香囊這一素材。學生自身經歷的事最具真情實感,也最能打動讀者。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作文與生活息息相關,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作文是生活最真實的體現?!被诖耍诮虒W實踐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切身體驗著手,讓學生將經歷的有意義的事記錄下來,表達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從生活出發是學生學習智慧的具體體現,也是寫作素材積累的最有效方式。
二、把生活所見素材運用到作文中
傳統寫作教學實踐中,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學生的素材往往缺乏整體性、契合性和個性,通常是東拼西湊,寫作素材與主題不一致。究其原因,是缺少寫作素材。寫作素材的內涵是廣泛的,不僅包括學生的切身生活體驗,生活中學生見到的奇聞逸事也可以運用到寫作中。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見到的事物著手,深入探索。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日積月累,素材資源類型自然豐富。寫作時,學生可以根據寫作主題進行合理篩選。
進行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寫作實踐操作時,教師選定“曬曬我們班的牛人”這一作文題目,讓學生寫作。這一單元作文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如何選材,因此教師讓學生針對文題講述選擇的素材。結合寫作主題,學生根據平時觀察到的班級內“牛人”的故事進行講述。學生對班級的情況比較了解,這樣的主題很好地滿足了學生的寫作需求。很快,學生將平時觀察到的內容呈現出來,寫作活動變得趣味盎然。寫作時,學生思維容易受到限制,搜索寫作素材時,他們往往拘泥于自己的生活經歷,這顯然是一種狹隘的認知。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糾正認知偏差,引導學生將生活中見到的與寫作主題一致的事件呈現出來,豐富寫作素材的同時,升級作文內涵和情感。
三、從生活所聞中創編素材
寫作教學旨在引導學生認識世界,將自身認知、情感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初中是學生寫作的發展時期,經過小學階段的啟蒙,初中生寫作能力得到一定的鍛煉和提升。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也發現了諸多問題:學生敘寫的內容相對固定,不是與父母相處的點滴就是校園生活。這些內容比較老套,不新穎,缺乏趣味性,寫作思維受到限制。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挖掘素材內涵,從更廣闊的視角出發,讓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創編社會素材資源。一些素材是不能直接運用到寫作中的,需要適當改寫、創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綜合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語文素養也會有質的飛躍。
如,寫“讓我敬佩的一個人”時,要想寫出有內涵的作文,必須選取典型人物,將其身上具有的精神品質展現出來。學生大都從身邊的人物著手,但學生接觸到的人畢竟比較單一。因此,教師可以進行點撥,讓學生從生活中聽到的優秀人物事跡著手,進行創編,學生的寫作思路瞬間打開,紛紛在腦海中檢索人物。寫作是一個具體的操作過程,立意構思是首要步驟,素材搜集是第二步。但從本質上說,這兩步的實質是相同的。素材搜集需要在立意構思的指導下進行,社會化的生活素材能將作文內涵引向深處,使學生的作文質量得到快速提升。
素材是文章的血肉,是文章是否充實感人的評價標準之一。寫作教學中,學生的寫作能力要想有質的飛躍,需要從生活中進行多角度積累。生活細節最能彰顯人間真情,所見、所聞、所感都可以成為寫作素材。教師要關注生活,給學生提供更多觀察、積累、思考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促使學生在常態生活中找到寫作的切入點和支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