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仕銳
摘 要:隨著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的污染問題愈加嚴重,人們對各種商品生產加工過程中的無公害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機茶葉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青睞,是傳統茶葉產業在新時期的必然轉型發展之路,能夠通過先進的茶葉栽培管理理念和技術手段,在提升茶葉質量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破壞。本文介紹了目前我國的有機茶栽培管理技術應用現狀,重點探討了有機茶栽培管理技術措施,以期促進我國有機茶產業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栽培管理技術;有機茶;分析
近年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健康意識愈加深入人心,對健康保健飲品的需求量逐漸增加,這就給有機茶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發展機遇,存在很大的潛在市場需求。新時期,傳統的茶葉栽培與管理方法已難以跟上時代發展需求,容易在大量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下,降低土地自身的持續生產能力,損害自然系統,長此下去,勢必會對人類和自然的和諧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為此將茶葉種植和現代生物技術深入融合到一起十分必要,無論是對茶葉產業自身的效益,還是對社會的健康發展來說,均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有機茶栽培管理技術應用現狀
我國是茶葉生產大國,在茶葉生產和飲用上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一直以來,茶葉都是人們非常喜愛的健康飲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實施,茶葉出口量越來越大,紅茶、綠茶、白茶等中國傳統茶葉品牌開始走進國際市場,并迅速受到了各國消費者的歡迎。2016年,我國茶葉總產業為243萬噸,種植面積為4448萬畝,在行業內部自發驅動和外界推動下,產業經營模式不斷創新改革,產業組織整合速度逐漸加快,有機茶栽培管理技術的應用價值受到了更多重視。2017年,我國茶葉總產業為260.9萬噸,種植面積為4588萬畝,2018年,我國茶葉總產業為261.6萬噸,茶葉生產的質量和結構穩步提升,有機茶栽培種植技術應用的綠色效益初步顯現,中國有機茶優勢品牌正在形成。
有機茶簡單來說,是在茶葉原料的全部生產過程中堅持遵循生態學原理和自然規律,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采取有益于環境及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農業技術,避免使用合成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等物質,同時在茶葉加工中避免使用合成食品添加劑,保證滿足有機茶認證需求的健康保健飲品,能帶來顯著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助于實現茶葉生產的高產、優質、有機和可持續發展目標。
在實際情況中,我國茶葉產品的生產中有機茶栽培管理技術應用仍舊不夠深入,大多數茶園依舊采取傳統的栽培管理方式,通過人工種植、管理茶葉生產各個環節,缺少科學管理的理念和技術措施,影響了有機茶的推廣和品牌形成。
二、有機茶栽培管理技術的措施
(一)做好茶園種植準備工作
要生產出有機茶產品,首先,要建設有機茶園,做好有機茶種植前的各方面準備工作,為茶葉的生長發育創設良好的條件環境。盡可能選擇在氣候適宜、植被豐富且自然條件較好的半山區、山區建設茶園,保證茶園周圍環境滿足生物多樣性特征,茶園可被繁茂林木所包圍,自然生態環境良好。其次,茶園地點不能建設在工業區和城市,避免茶園大氣、水源和土壤受工業放射污染以及三廢污染,保證土壤養肥平衡,環境空氣清新。最后,重視對有機茶品種的選擇,為了保證有機茶質量,選擇適應性強、抗病蟲能力強的優良無性系有機茶樹品種。
(二)土壤管理
在整地過程中采取深墾方法,為茶園有機茶的持續生產創設良好土壤條件,促使土壤在深墾中發生理化變化,并加深土層,提升土壤自身的保肥能力和蓄水能力,讓茶樹在生長發育中從土壤獲取良好的熱條件、通氣條件、肥水條件[1]。要注意的是,這一步驟實施中,要將施基肥和深墾同時進行,才能保證深墾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因為不同茶園實際情況的土壤狀況存在較大差異,所以要結合實際情況和豐富的有機茶栽培管理經驗,嚴格控制磷肥、土雜肥的用量,一般情況下,磷肥用量在50公斤~100公斤為宜,基肥用量在15噸~25噸間為宜,一邊深墾,一邊分層將基肥和磷肥施在茶樹種植溝里,最后將地面進行整平處理,按照有機茶樹的種植行距要求,開始接下來的種植工序。
因為有機茶園的建設區域多為半山區或山區,所以要采取一些措施預防土壤因雨水沖刷而發生有效涂層變淺、涂層暴露進而降低肥力、插根裸露在外的現象。茶園采用行間鋪草、開設隔離溝、修筑梯田、高種植等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以滿足有機茶的種植需求。此外,在選擇土壤覆蓋物時,選擇綠肥、豆秸、麥桿、稻草、山草等有機物,使用這些沒有化學污染、不含農藥的天然生長有機物,可避免將蟲害、病菌帶入有機茶園,在使用前要對覆蓋物先暴曬、再堆腐、最后通過石灰水消毒的一些列處理后,將其深埋進土壤中。
(三)播種
有機茶的播種時間具有一定季節性,在雨季開始前進行播種能提升成活率,無論是南方茶園,還是北方茶園,都要在結合氣候規律選擇雨水較多的春季進行播種,保存茶籽適宜的相對濕度為60%~65%之間,適宜的溫度為5℃~7℃之間。在良好的保存環境下,既能避免茶籽發生鼠蟲害和微生物污染問題,也能提升茶籽的出苗率,使其提早出土,具體操作如下:將濕潤的沙子和已浸水飽和的茶籽進行一層一層的交替堆藏,控制沙堆高度低于60厘米,保證良好透氣性,防止茶籽漚爛,經過約20天堆藏后,在至少一半茶籽已漏出胚根后,開始進行播種。每株間距離約30厘米,按照條式等距離穴播種原則,每個茶樹穴內播種3~5粒茶樹種,保證3~5厘米的播種深度,在完成播種后覆蓋好土。
(四)施肥
在栽培管理有機茶過程中,肥料使用要以農家有機肥為主,適當的配合使用無機礦物質肥料、微生物肥料和腐殖酸類肥料,堅決禁止使用化學合成葉面營養液、生長素、各種化肥、醫院糞便、污泥和有害垃圾等。在具體的施肥技術和管理上,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注意。
一方面,肥料的種類和來源上,有機茶施肥適宜的農家肥包括餅肥、作物秸稈、沼氣肥、人糞尿、腐熟的廄肥,使用前要通過5~7天的高溫發酵處理,直至充分腐熟才能施用。在茶樹的間作管理中,針對幼齡茶樹,可通過在茶園種植豆科綠肥作物的方法,包括金光菊、紫云英、蠶豆等,既可將其直接在盛花期埋進茶行內,也能將其制作漚肥或堆肥,作為土壤覆蓋物使用。需要注意的是,經過國家有關部門認可的無機礦物質肥料、微生物肥和有機專用肥,在嚴格控制用量前提下可允許使用在有機茶的栽培管理中。
另一方面,施肥方法上,茶園管理人員要密切觀察茶樹的生長發育情況,定期對土壤肥力、營養狀況進行檢測,結合日常觀察和檢測結果,適當的調整施肥頻率和用量。在追肥中沿著茶樹冠滴水處進行開溝施肥,每畝使用100千克腐熟餅肥或500公斤人糞尿即可,施肥溝深保證在10厘米~15厘米。
(五)水分管理
要保證有機茶的正常發育和健康成長,就要重視水分管理,保證其具有75%~90%的耕層土相對含水量。通過在茶樹四周增加植被覆蓋度的方法,降低水分蒸發率,增強水源涵養效果,一旦發現相對含水量未達到70%,及時通過飲水灌溉措施,滿足水質要求標準。在雨水風雨的夏季,加強排漬工作,避免病蟲害問題出現[2]。
(六)病蟲害防治
首先,樹立起綠色防治病蟲害理念,杜絕化學合成農藥的使用,以農業措施配合物理防治技術和生物防治技術,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保證茶樹能健康茁壯成長。利用遮蔭樹、行道樹、防風樹的種植,優化茶園生態環境和布局,主動創設不宜于雜草和病蟲滋生的環境,在農閑季節實施科學的中耕措施,及時除草,破壞蟲害的滋生和棲息場所,同時加強對百草菌、白僵菌等病蟲害天敵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達到提升茶園自然生物防治能力。此外,也可采取糖醋液、色板、燈光等對害蟲進行誘殺,使用符合有機茶標準的礦物源農藥和植物源農藥滅殺害蟲。
結束語
總之,新形勢背景下,推進有機茶栽培管理技術的應用勢在必行,既是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必然選擇,也是保證茶葉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之路。茶園要從各個環節落實有機茶栽培管理技術措施,提升有茶葉的生產效率和質量,推進我國茶葉行業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 邱永前.有機茶栽培技術[J].鄉村科技,2018(24):66-67.
[2] 張明.納雍高山生態有機茶栽培與管理[J].現代農業,2018(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