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漢杰 曲瑋婷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1987年3月,國務院電影局在全國故事片創作會議上第一次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的口號,主旋律電影的概念正式進入人們的視野。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主旋律熱潮中,這一時期的主旋律電影尤其是關于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電影是銀幕的主流,成為表達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弘揚民族文化、體現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進入21世紀后,中國電影市場逐漸呈現出商業化、娛樂化、全球化的發展特征,主旋律電影過于明顯的意識形態性和濃重的政治說教色彩使其遭遇到發展瓶頸。創作者們便開始在創作上多方嘗試,想要尋求政治性、商業性及藝術性平衡。通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誕生了一系列如《建國大業》《集結號》《建黨大業》《湄公河行動》《戰狼2》《紅海行動》等集商業性、藝術性及政治性于一體的主旋律電影,而被稱為現象級電影的《戰狼2》與《紅海行動》更被看作是一個新主旋律電影時代的開端。
從電影理論的表述上來說,主旋律電影是一類題材,一種類型的明確定位,還是主旋律精神可以在不同題材、不同樣式的電影作品中都得到弘揚,這種認識也是經歷了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的。……應該承認,從突出主旋律和強調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直到“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理論概括和辯證關系,對電影創作和理論界而言,是經歷了一個歷史的不斷深化的理論認識過程的。[1]現在看來,這種認識的轉變其實就是從傳統主旋律電影到新主旋律電影創作觀念的轉變。
區別于傳統主旋律電影,新主旋律電影不再將政治性、藝術性和商業性三者割裂開來,而是用更加廣泛的題材、更多樣化的敘事、更豐滿的人物形象、更多元化的影像表現方式來承載中國新時代的精神,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也具有豐富的思想價值內涵。正因為新主旋律電影追求更多樣化的創作方式,更符合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消費需求與大眾審美情趣需求,才能更有效地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對廣大受眾產生積極的影響。
從電影創作實踐來看,傳統主旋律電影題材主要集中在帶有強烈政治宣傳色彩的重大革命歷史和領袖人物傳記,如《開國大典》《大決戰》《周恩來》等影片,選題內容較為單一與定式化。新主旋律影片的題材則走向了一個更寬泛的領域,題材的選擇上更加注重創新與突破,如《云水謠》《風聲》《集結號》等影片,在關注現實題材的同時也開始強調將主旋律精神與愛情片、武俠片、戰爭片、諜戰片等類型化電影相結合。
新主旋律電影舍棄了傳統主旋律電影中嚴肅的敘事論調和宏大的敘事模式,而是借助商業電影多樣化敘事模式,從廣大觀眾的審美情趣出發,創作普通受眾容易理解的故事,電影多采用類型化敘事、多線性敘事及個人化敘事的方式,即兼顧了觀眾的心理需求,又從不同側面、視角體現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深層次文化精神。在大眾文化的參與下,新時代國產主旋律電影在敘事上做出了妥協,滿足大眾審美趣味的敘事方式和敘事內容,以及強調視覺特效的大片制作方式,都顛覆了大眾認定的主旋律電影模式,于是主旋律電影迸發出了新的審美趣味,成為商業電影市場的新寵。[2]
人物塑造是電影的核心,主旋律電影也不例外,傳統主旋律電影為了強化電影的政策宣傳和道德教化功能,因此多將革命領袖“臉譜化”,刻意強調正面人物的“高大全”,這樣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不免會給人“扁平化”的審美感受。新主旋律電影開始聚焦普通民眾、平凡人物所具有的英雄氣概,這樣的人物雖然不完美,看上去沒有那么“高大全”,但是人物形象卻更加豐滿、更加鮮活、更加真實,也更加貼近生活。這種人物塑造方式不僅倡導了個體情感的價值,更符合新時代受眾的欣賞觀,也為主旋律影片增添了長久的美學感染力。
伴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和商業文化背景下的大眾審美風格轉變,作為大眾消費品而存在的電影,只有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得到視聽審美的最大滿足感,才能成功實現其商業價值及美學價值。因此,為了提高影片的觀賞性,新主旋律電影也開始注重光影、色彩、構圖、對白、音樂、音響以及蒙太奇技巧的運用,從而不斷強化視聽語言的表現力和震撼效果,力求以逼真、直觀、震撼的視聽效果來吸引受眾的關注,從而達到意識形態的有效傳達。如電影《紅海行動》借鑒了好萊塢大片的炫酷視覺效果,以大場面調度、快速碎片化的剪輯制造出中國的商業化軍事題材電影。[3]
傳統主旋律電影大都是由國家資金扶植和政策主導的,因此在制作上通常會投入大量的物力、財力及人力,然而將這類影片投放到市場上,其收益卻是微乎其微,某種程度上來看,這種結果并不符合當今的社會經濟環境。這樣一來,既無法激勵創作者們的熱情,還會因為創作者的創作熱情受阻而影響影片的質量。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就比較系統地論述了生產包括藝術生產過程中主、客體之間的辯證關系。一方面,藝術產品的品位和質量隨著主體素質的提高而達到更高的水準;另一方面,藝術產品質量的提升又不斷促進主體藝術欣賞能力和思想境界乃至其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4]因此,當投入電影生產的資本和市場結構發生變化時,電影的生產者及其產品的美學價值自然也會隨之改變。這也就說明了,為什么在新主旋律電影中適當引入商業化創作模式后,會同時取得經濟效益和觀眾的審美認同。
影視藝術對人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這是由電影的表現方式及藝術特征所決定的,新主旋律電影之所以符合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消費需求,對廣大受眾產生積極的影響,是因為其作為大眾審美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價值。新主旋律電影的思想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黑格爾說,“藝術永遠采取直觀的方式”[5]。如此看來,電影當屬最為直觀的綜合藝術形式之一,無論在視還是聽上,都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給人以具體的感受。“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一方面卻基本上是訴之于心靈的,心靈也受到了感動,從而得到某種滿足。”[6]因此,當影像的內容與觀影的人產生情感共鳴時,自然就會引發人們“觸景生情”的天性。而情感是最能夠引發人們的心理傾向和行為模式的,情感的宣泄與詩意的表達原本就是藝術的本質,這種本質也使新主旋律電影中所表現的一切正面的、積極的內容都能夠對受眾的心理健康起到很大的幫助。
相比以往傳統主旋律電影直白的愛國主義宣傳,新主旋律電影用了一種更易被大眾所接受的藝術表達方式來傳遞其思想價值,即愛國主義精神。在電影《戰狼2》當中,豐富的愛國主義因素體現在影片的角角落落,減少了直白的說教,但是卻用了大量的敘事符號、語言符號及影像符號來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影片中展示的中國軍艦和先進的武器,都讓受眾見識到了國家的發展與強大,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再如影片最后飄揚的中國國旗及片尾出現在屏幕上的中國護照,都在無形中激發著人們的愛國主義情緒,幫助建立人們與祖國的感情聯系。
新主旋律電影在塑造人物和構思故事情節方面能夠從社會現實出發,人物不虛化、情節不夸大,十分貼近受眾的真實生活。影片突破原有的藝術表現方式,更加深入基層與觀眾互動,增強了觀眾的認同感。有了這種認同,影片所傳播的正能量,就能夠不知不覺地使人們受到思想和行為方面熏陶,通過影像敘事及多樣化的視聽符號牢牢地抓住觀眾的心,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與社會發展相一致的思想道德觀念。
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是當代文藝工作的核心,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7]而新主旋律電影通過影片的敘事、人物及視聽語言的表現,或直接抒發革命情懷,或間接傳遞愛國主義情懷,因而其在思想價值上最具影響力的方面就是能夠增強全民的愛國情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升全體公民的民族自豪感,堅定民族自強信念。
進入21 世紀以后,新主旋律電影逐漸改變了以往的創作形式,創作者大都開始尋找主流意識形態與大眾文化的契合點,使影片既具有強烈的主流意識形態,又同時兼具審美的藝術性及較高的觀賞性。如《戰狼2》《紅海行動》等新主旋律電影的出現,標志著中國主旋律電影進入了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大片時代。當電影中所展現出的藝術之美、音樂之美、人性之美在無形中陶冶了觀眾的審美情感時,也會直接影響到主體的審美判斷和價值取向。審美在側面反映出了一個國家人民的整體生活品位和精神層次,尤其人民作為國家的主體力量,是推動國家進步和發展的中流砥柱,對提高群眾的審美素質水平有現實的意義和作用。[8]
現如今年輕觀眾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主流觀影人群,在諸多的類型化電影中,英雄人物一類題材的電影最受青少年喜愛。而這些類型題材的電影中往往需要代表國家意志的英雄來完成電影情節的設定,這些英雄人物身上所蘊含的優良品德包括堅忍不拔、勇敢無畏、心系百姓、團結互助等,這些優秀的品質在銀幕中被深深地嵌入觀眾的腦海,也為觀眾提供了一種可以學習的行為模式。[9]新主旋律電影的崛起正是將這樣的社會正能量透過銀幕延伸到現實生活當中,如電影《戰狼2》中表現出的英雄主義不僅僅是展現個體,更是關乎國家榮譽,關乎每一個中國公民的安全與尊嚴,是要讓每一個中國公民都能夠感受到國家才是最強大的后盾。影片結尾處護照上的一句話,讓每一個中國公民都為身為中國人而感到自豪。然而,新主旋律電影當中所傳遞的正能量不僅僅只是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還能夠使人們在欣賞影像藝術、觀看英雄人物成長歷程的同時,構建自身對外部世界、對生活本質、對生命價值的理解,從而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而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善的青少年來說,更是尤為重要。
一個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往往表現為每一個時代統治階級的政治理論、法律規范、時代精神和道德模式。在全面促進大眾社會主義價值取向方面,新主旋律電影往往會將國家優良傳統、社會的主流意識及主導的道德價值觀念滲透進影片生動直觀的畫面、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情節及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當中,使觀影的受眾尤其是青年一代在娛樂的同時還能夠品味人生的道理,思考人性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