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鋼
(江蘇省徐州市中醫院 江蘇徐州 221000)
非小細胞肺癌(NSCLC)在肺癌中的占有率高達75%以上,對于發病早期臨床上首選手術的方式切除肺部病變及累及組織,以消除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生存質量[1-2]。近年來,隨著胸腔鏡技術的快速發展,臨床上常采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來代替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早期NSCLC 以減少手術創傷性及生理應激反應,促進患者術后恢復。胸腔鏡下單孔操作法及三孔操作法均為肺葉切除術中的常用方法,但有研究表明,胸腔鏡下單孔操作法在肺葉切除術中更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3]。本研究旨在探討胸腔鏡單操作孔法肺葉切除術在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詳細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50 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術式將入選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 25 例。對照組中男 14 例,女 11 例,年齡 41~75 歲,平均(52.46±3.58)歲。研究組中男 15 例,女 10 例,年齡 40~74 歲,平均(53.11±3.62)歲。所有患者的基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胸腔鏡三孔操作法肺葉切除術,患者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取健側臥位,與腋中線與腋后線第7 肋間取1.5cm 切口作為觀察孔,置入套管針,于腋前線與腋中線間及腋后線第5 肋間取2cm 左右切口分別作為主操作孔及副操作孔,直接行肺葉切除術及系統性淋巴結清掃術,之后經切除的病灶送病理檢查,術后常規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術畢。研究組患者接受胸腔鏡單操作孔法肺葉切除術,術前準備同對照組,于患側腋前線與腋中線間及腋后線第4 肋間取3~5cm 切口,置入保護套及胸腔鏡,詳細觀察病灶及周圍組織情況后分離胸腔內部分組織,行肺葉切除術,術后常規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術畢。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量、術后拔管時間和住院時間)和術后不同時間段的視覺模擬疼痛(VAS)評分,分值0-10 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n/%)和計量資料()分別行卡方和t 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拔管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P<0.05),見表1。

?
2.2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段VAS 評分 術后1d、3d 及7d 研究組患者的 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及環境的惡化導致肺癌的發生率逐年增長,NSCLC 作為肺癌中最為常見的類型,早期接受手術對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具有積極意義[4]。肺葉切除術聯合淋巴結清掃術是臨床治療早期NSCLC 的首選術式,目前手術方式較多,盡管均可切除病灶組織,但不同術式所致的手術效果及對預后的影響卻不盡相同。傳統的開胸手術創傷性大、并發癥多、術后康復慢,目前多以被胸腔鏡手術所替代。胸腔鏡下術野清晰,且創傷性小,可徹底的清除腫瘤病灶,避免胸腔的長時間暴露,利于預防及減少并發癥,對促進患者術后康復具有積極意義[5]。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中,又分為傳統的三孔操作法及新興的單孔操作法,與三孔操作法相比,單孔操作法作用于肋間隙,對肌群血管損傷少,出血量少,且可避免肋間神經血管損傷,利于減少術后疼痛。另外單孔操作法創傷性更小,不增加術后并發癥,更加利于患者術后恢復,縮短康復時間。但操作難度較大,會延長手術操作時間[6]。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拔管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術后1d、3d 及7d 研究組患者的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胸腔鏡單操作孔法肺葉切除術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及術后疼痛程度,縮短術后拔管時間及住院時間,對促進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后恢復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