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仁瓊
(怒江州人民醫院 云南怒江 673200)
小兒下腹部手術是臨床治療中一種常見的手術,在常規的手術中都是為患兒進行靜脈全麻,而應用靜脈全麻復合骶管阻滯能夠有效的提高麻醉的效果,降低手術后的不良反應出現幾率,具有十分關鍵的意義,具體報道如下[1]。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主要為我院所抽取的80 例小兒下腹部手術麻醉患兒,研究時間具體為2017年6月~2018年12月,并且通過隨機建組的方式將研究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共兩組,每組為40 例。研究期間為兩組患者進行不同方式的麻醉工作,其中對照組使用常規的靜脈全麻,而研究組采用靜脈麻醉聯合骶管阻滯進行麻醉,最后將靜脈麻醉聯合骶管阻滯的麻醉效果以及常規靜脈全麻的麻醉效果進行對比與分析。將收集的兩組兒童麻醉的數據全部納入統計學軟件中,實現對數據的分析,可以知道患者的一般資料數據雖有差異,但在統計學上無意義(P>0.05)。納入標準: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調查,自愿參加。排除標準:患兒家屬對本次研究調查未允許。
1.2 方法 首先,所有手術的患兒都需要進行常規禁飲2 小時以及禁食 6 小時,并在手術過程中以 8mg/(kg.h)到 10mg/(kg.h)的劑量進行補充乳酸林格氏液。其次,為研究組的手術患兒注射2mg/kg丙泊酚以及0.05mg/kg 的咪唑安定,再通過改良的穿刺法在骶管位置進行阻滯,使用1%的利多卡因,劑量為0.8mL/kg 到1mL/kg 之間,最多為20mL 的量。最后,為對照組的手術患兒注射2mg/kg 丙泊酚以及0.05mg/kg 的咪唑安定,此外在手術過程中分次追加適量的丙泊酚保證維持。
1.3 觀察指標 首先,觀察并記錄患兒在各個時間點的心率(HR)以及血氧飽和度(SpO2)的數據變化,其中時間點包括:手術開始之前、手術過程中為患兒切皮時、手術開始后10 分鐘時、手術結束時。其次,將兩組小兒下腹部手術的麻醉效果通過評分表(FMA)評分對比分析。麻醉效果的評判標準分為好、較好、一般、差等四個標準,護理效果=好+較好。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收獲的小兒手術麻醉的整體數據與信息,將所有研究數據納入SPSS19.0 軟件,其中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用X2檢驗。判定統計學差異的標準為 P<0.05。
通過觀察后發現,兩組患兒心率和患兒血氧飽和度等情況進行對比,研究組的靜脈麻醉聯合骶管阻滯的麻醉效果要高于對照組,如表1 所示,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研究成果顯示:術后觀察中與對照組的患兒相比,研究組患兒的麻醉效果更佳。研究組患者的靜脈麻醉聯合骶管阻滯麻醉效果為85.00%,而對照組患者的常規麻醉效果為60.00%,將所得數據全部納入統計學軟件中進行詳細的分析對比,能夠發現明顯地差異,如表2 所示,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
在小兒下腹部手術中使用靜脈麻醉聯合骶管阻滯能夠有效的改善麻醉效果,降低手術后患兒出現不良反應的幾率,此外在患兒的心率以及血氧飽和度等方面比常規的麻醉方法效果更佳,值得在臨床醫學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