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地方高校智庫是高校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現有地方高校智庫存在定位不清晰,缺乏獨立性,研究成果質量不高,社會影響力有限等不足。現有條件下,建設具有中國新時代特色的地方高校智庫,必須找準智庫定位,運行過程中要保持智庫的獨立性,同時要建立高水平的專家團隊,提高智庫研究成果質量,暢通智庫成果的傳播渠道,以擴大智庫的社會影響力,達到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目的。
關鍵詞:高校智庫;困境;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14-0115-03
近年來,全面深化社會改革、推進地方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地方政府關心的熱點問題。為給地方政府決策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務,各地方高校依托本校科研實力成立為地方政府服務的智囊機構——智庫。據《中國智庫名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信息顯示,截止2016年12月,中國各類智庫總數達1192個,其中高校智庫447個,占37.5%[1]6。高校智庫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為地方政府提供了“資政伐謀”的作用,但是囿于地方高校智庫研究實力局限,建設過程中也暴露出種種問題。
一、高校新型智庫興起的現實背景
自十九世紀德國教育家洪堡提出“大學自治”“學術自由”等辦學理念以來,大學的地位日益強化,不僅成為人才培養的基地,也成為國家發展和為社會進步提供思想支持的智庫[2]165。智庫的實質是思想庫(Think tanks),主要是對國內和國際問題進行研究、使政策制定者和公眾對各種公共政策問題作出有根據、有見識決定的機構[3]6。目前對高校智庫的理解不盡相同,文少保博士認為,高校智庫就是高校內部設立的一種獨立于傳統院系,專門開展政策研究、生產政策知識和政策思想,培養政策研究人才的學術研究組織[4]。姜朝暉博士認為:“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是堅持中國立場和視角,利用專業和智力優勢,聚焦中國社會發展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通過向政府提交政策咨詢報告和向社會發布研究成果,進而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性科研機構”[5]。
我國高校聚集了全國80%的社會科學研究力量、60%的“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50%的兩院院士、數量龐大的博士研究生隊伍[6]。近年來,高校智庫積極參與政府政策制定,著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高校智庫建設成為推進國家公共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重要舉措。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發展機遇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醫療、教育、就業、住房等“深水區”的問題開始不斷涌現,特別是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和網絡輿論的影響,各種社會思潮、價值觀念開始泛濫,社會治理呈現多元化和復雜化,政府決策難度不斷加大,其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備受社會的關注,易于成為引發社會矛盾爆發的導火索。因此,建立政府“信得過、離不開、用得上”的高水平高校智庫,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智力支持,成為當前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高校智庫的發展歷程及特征
(一)高校智庫的發展歷程
中國高校智庫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新中國成立后到“文革”結束。1963年中共中央成立以廖承志為組長的“國際研究指導小組”,統一指導和部署外國研究工作。1964年,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建立27個人文社科研究所,這是我國成立的第一批高校智庫。二是改革開放后到十八大以前。1978年國家教育委員會要求“高等學校的文、史、哲、社會科學各科,也應該認真制訂規劃,恢復并新建一批研究所(室)”[7]。1999年教育部出臺《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計劃》,設立150多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瞄準國家戰略,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成為政府重要的思想庫。三是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智庫的建設,2012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強調,高校要“瞄準國家發展戰略和重大國際問題,推進高校智庫建設”[8]。2013年,中共中央在《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9]。2014年2月,教育部發布《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有序推進了高校智庫建設。
(二)地方高校智庫的區域性特征
地方高校智庫與國家重點大學的智庫相比,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優勢。一是地方高校多是省、市地方政府根據轄區內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創辦的高校,辦學資金來源于地方政府,辦學定位、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具有明確的區域需求指向,教學活動、實習實訓、成果轉化等也是圍繞地方社會展開。二是地方高校招生對象多為本省市高中生,畢業后多數留在當地就業,服務地方經濟。三是地方高校師資力量多為本地人員,特別是師范專科學校升本后,留校生比例達50%以上,即使引進的博士也多與本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人員深受地方社會風氣影響,特別是受地方文化熏陶,形成了獨特的學術理念。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智庫,必然傳承地域文化密碼,承載著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功能。
三、地方高校智庫建設的實然困境
(一)智庫定位模糊
由于地方政府對高校智庫的重視,智庫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一些高校為迎合社會潮流籌建智庫,把建設智庫作為提升高校知名度的捷徑。由于缺乏前期的學術積淀和為政府建言獻策的經驗,智庫建設一哄而上,定位模糊,發展思路不清,只是借助社會風潮把本單位的學者資源重組,將原有的研究機構改頭換面加上“智庫”字樣,這種“換湯不換藥”的做法,實際是地方高校對建立智庫的迷思[10]。
(二)智庫獨立性差
地方高校智庫與國家重點高校智庫相比,受地方高校的財政來源、領導任命等隸屬關系影響,地方高校智庫很難獨立發聲,更易淪為政府的“傳聲筒”,為得到地方政府在項目申報、成果獎勵評審等方面的支持,地方高校智庫容易委曲求全,成為地方政府的附庸。在此情況下,研究成果和學術觀點易于喪失獨立性。另外,一些地方高校智庫受資金等限制,同地方利益集團合作,成為利益集團代言人和民眾眼中的“磚家”,在引導社會輿論方面誤導大眾視線,影響智庫聲譽。
(三)人才評價方式陳舊
地方高校智庫受所處地位和思維方式影響,在智庫人才評價上難以突破常規,大多沿用原有的職稱評價標準,以SCI、SSCI等文章數量、國家基金數和成果獎勵數為評價指標,沒有形成一套針對智庫人才的評價體系。智庫研究者仍以職稱評審條件為指揮棒,開展學術研究,對智庫所需的社會服務和“資政伐謀”職能不予重視,更有研究人員認為,為社會服務是無“真才實學”知識分子的無奈之舉。
(四)研究成果影響力不足
地方高校智庫研究者水平參差不齊,缺乏為政策研究提供咨詢服務的經驗,其研究成果學術內容較多、理論性強,應用性和實用性受限,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深度不夠,質量不高,影響力不大,沒有形成特色品牌。對政府政策分析多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解讀,沒有形成前瞻性和預測性強的研究報告,與北京、上海等地的國家重點大學設立的智庫相比,研究成果沒有影響力。
(五)智庫成果上傳通道不暢
地方高校智庫和政府政策決策部門在成果傳遞渠道上存在障礙,沒有形成制度性聯系,地方高校智庫研究者的觀點不能直接送達政府決策部門或相關領導手中,對政府決策影響甚微。而國家重點高校智庫,如清華大學布魯斯金學會,中國人民大學重陽經濟研究院等備受政府重視,其“聲音”更易為決策層聽到。此外,地方高校智庫沒有樹立成果營銷觀念,不能很好利用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進行成果推廣,即便有些地方高校智庫產生了有影響力的成果,往往也被束之高閣,無法在社會上產生影響力,更談不上引領社會輿論方向[11]。
(六)智庫核心競爭力不足
人才資本是智庫的核心競爭力。長期以來,一些地方政府在高校智庫專家選擇上,過度迷信外地知名專家,對本地高校智庫專家缺失信任。為此,一些地方高校智庫高薪聘請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專家到本地兼職,實際上這些專家在研究時間上無法保證,很難對地方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只是出席一下開幕式或做幾次報告或者干脆在報告上掛名。此外,地方高校智庫人才難留,一些智庫人才在業內稍有名氣就會被挖走或自己“飛”走,造成地方高校智庫人才競爭力嚴重不足。
四、地方高校智庫建設的發展策略
(一)準確定位高校智庫的發展目標
地方高校智庫建設區域優勢明顯,特別是一些地方高校智庫在長期發展中積淀了特色研究和專門人才儲備,對地方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有了長期的跟蹤研究基礎,對地方的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水平、風土人情等有更深的把握和理解,這些是其他高校所不具備的。因此,地方高校智庫建設要立足地方,發揮區域優勢,結合研究專長,在建設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準確定位發展目標,凸顯研究特長,打造“特色品牌”。如河南大學立足緊鄰黃河的優勢設立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湘潭大學利用區位優勢成立了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心等,這些地方高校智庫目標定位準確,發展思路清晰,研究特色明顯。
(二)保持地方高校智庫的獨立性
地方高校新型智庫作為地方政府的智囊團和助手,為地方政府決策提供智力支持,與官方智庫相比,高校智庫建設應遠離利益影響,有獨立意識和寬松的學術氛圍,對研究課題發揚“思想之獨立,學術之自由”的大學精神,研究人員應有為社會服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政府的各項政策直言進諫,不喪失學術人格。面對利益集團更要堅持獨立性,站在客觀立場上提出合理的意見和建議,不能成為利益集團的“吹鼓手”和“代言人”。唯有如此,地方高校智庫的研究才能直面問題,站位才會客觀、獨立。
(三)構建新型人才評價標準
在智庫人才評價體系中,要重點關注智庫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價值,引導智庫研究成果向政府、企業轉化,建立起全方位立體型價值評價體系。政府主管部門和高校主管部門要協商對接,對于高校智庫研究者評價應該將其研究成果和原有學術評價體系結合起來,建立起符合地方高校智庫特點的人才評估體系,不搞一刀切。按照一個周期(四年或五年)為政府提供研究報告的采用率為標準,或以提交報告的社會影響力為標準來衡量一個智庫研究者的學術水平,如達到標準就可正常晉升職稱,提高智庫研究者的積極性。
(四)擴大地方高校智庫的影響力
許多高校智庫通過智力資本、國際學術合作研究提升自己的影響力。美國的布魯金斯學會、倫敦的國際戰略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重陽經濟研究院等每年都進行學術交流年會,邀請專家學者參會。地方高校智庫應與研究領域相近的世界知名研究智庫建立智庫聯盟,協同開展學術研究,進行合作交流,與國際知名智庫專家開展學術對話,取得相關領域的話語權,擴大智庫影響力。
(五)暢通“政府—智庫”交流渠道
地方高校智庫要主動與地方政府部門建立合作關系,及時了解政府需求,要邀請政府官員參與智庫的學術研討和交流,建立起與地方政府的人脈關系,讓政府了解智庫實力,認可智庫研究成果。同時要重視新興媒體的力量,研究人員一般通過傳統的寫作、演講、報告等方式表述學術觀點,不善于利用微博、微信、網絡等新媒體來傳播觀點[12],因此地方高校智庫要重視建立和政府的交流渠道,摒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思路。
(六)打造高水平智庫團隊
地方高校智庫發展必須建立由學者、政府官員、媒體工作者、商界精英、地方人士組成的專家人才團隊。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決策咨詢制度,實現智庫專家咨詢服務收入合法化,建立起合理的勞務報酬制度,尊重知識的社會價值,激發專家的創作活力。二是要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旋轉門”制度,促進社會學者、退休官員、地方精英和高校智庫研究人員之間的有序流動。三是智庫要破除“唯學歷、唯職稱”的理念,吸納地方精英到智庫任職。地方精英長久生活在本地,了解本地特有的文化特質和社會環境,他們多報有為地方社會發展“盡一份力”的赤誠之心[13],這是外來學者所不具備的。
參考文獻:
[1]謝壽光.中國智庫名錄(2016)[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2]王莉麗.智力資本:中國智庫核心競爭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3]任曉.第五種權力:論智庫[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4]文少保.高校智庫服務政府決策的邏輯起點、難點與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5(1).
[5]姜朝輝.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內涵、特征及定位[J].高校教育管理,2016(2).
[6]李衛紅.高校在新型智庫建設中的使命擔當[N].人民日報,2014-02-16.
[7]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2005)[EB/OL].(2017-09-03)[2018-9-13].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4/1228/10922217.shtm.
[8]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三十條意見[EB/OL].(2015-04-22)[2018-9-13].
http://www.zsc.edu.cn/article/152311.html.
[9]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3-11-15)[2018-9-13].
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10]朱旭峰,韓萬渠.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的興起、困境與探索[J].高等教育評論,2015(1).
[11]燕玉葉.如何建設中國高校智庫[J].高校教育管理,2015(2).
[12]徐微英,田曉明.高校智庫建設的獨特優勢與問題[J].江蘇高教,2016(2).
[13]王莉,吳文清.地方高校智庫建設的邏輯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12).
作者簡介:龔俊朋(1982—),男,漢族,河南郟縣人,河南科技學院高級經濟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
(責任編輯:李直)
基金項目:2019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中高校智庫發展研究”(2019-ZZJH-042);2019年度河南省高校重點科研計劃項目“河南高校新型智庫建設的發展路徑”(19B6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