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要:我國改革開放戰略的落實也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蓬勃發展,同時我國集團數量也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增長,證券市場的擴大也隨之擴大了關聯交易規模。但對于規模化集團公司而言,集團內部關聯交易中需面臨較大的稅務風險事件,在不斷地完善企業內部控制與稅務風險管理的基礎上,能夠有效規避內部關聯交易稅務風險。但因通常企業集團在對內部決策予以制定時,往往為足夠重視其中的涉稅問題或未明確稅收政策等,從而出現未能及時發現其中的風險問題,對企業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鑒于此,本文對關聯交易理論基礎進行簡要概述,并在此基礎上探討關聯交易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及其存在的危害提出相應的建議,旨在更好地為企業規避關聯交易風險提供意見。
關鍵詞:企業內部;關聯交易;風險問題;建議措施
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提高了市場競爭程度,促使我國現代企業實際面對的市場競爭態勢逐漸呈現出了開放性與公正性特點。在此背景之下,集團公司類企業組織想要實現對各類經濟資源的高效配置與運用,必須引導和促進公司內部的工作人員,能積極主動地改善提升對資金、設備、技術以及人力資源的市場占有率及利用效率,因此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集團公司類企業通常選擇運用影響或者是控制集團內部現有工作人員的實踐方式,優化開展對企業內部基本性生產經營活動與人員分工協作行為的統一化管理與調度,最終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規模化,這一過程便是造成關聯交易增高的主要原因。而隨著近年來網絡技術與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也逐漸使得企業內部關聯交易活動越來越頻繁,隨之增加的關聯交易除了在一定程度上給企業帶來經營效益外,同時也提高了其經營的風險性。在此過程中一部分企業利用關聯交易來營造優質業績假象,誤導投資者,甚或是還有部分企業出于一定目的故意隱匿與企業關聯交易過程有關的數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給監察職能部門的日常工作過程造成阻礙。
一、企業關聯交易基本概述
對于企業集團企業組織而言,企業內部交易通常指經濟實體間的交易。其具體涉及的交易類型主要包括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既可以提供勞務,也能提供勞務和資金。公司內部交易的主要特點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發生在集團公司內部的經濟交易活動主要指的是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經濟交易;交易類型復雜多樣,對象包括無形和有形,不僅可以實現服務勞務,也能進行資金交易。而從內部交易的合法性角度來看,交易除了包括符合法律法規內的交易外,也涉及到一定的違法性經濟交易。比如關聯經濟主體之間存在經濟資金或經濟資源層面之上的轉移行為,則通常可以將其具體稱作關聯交易。關聯交易的具體表現形式較多,且極其容易出現不公允現象,因而需指定相應制度避免該種情況的出現。
內部交易的類型包括如下九種情況:①銷售或購買商品。銷售及購買商品作為眾多企業組織內部交易活動過程中的常見表現情況,集團公司企業組織內部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發生的商品買賣便稱之為內部交易。一般來說,該交易在競爭市場中進行,且因存在關聯性,因而注定會逐漸降低基本的交易成本,同時由于不同關聯方經濟主體之間本身具備著較高水平的相互信任度,從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降低實際交易活動開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但也可以看出,因內部交易受到集團控制,因而極其容易出現人為操縱利潤的出現。②購買其他資產。除銷售及購買商品外還會出現購買資產情況,如母子公司間的無形資產與固定資產等。③一方為另一方償還債務。因母子公司關系較為密切,因而未能劃分清楚債務結算。④擔保。在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擔保具有多種類型,例如企業申請銀行貸款時,銀行出于對自身資金保障的要求通常會要求第三方擔保。在此過程中作為擔保企業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這就是說一旦企業在申請貸款后,若后期無法按期償還貸款,則就意味著為該企業提供擔保的企業需要承擔其償還債務的義務。如果該項貸款的擔保發生于關聯方之間,則便能夠對企業存在的資金困難情況予以及時有效地解決,但因與其他方式相比,關聯方取得擔保更為容易,因而會使其面臨較大的財務風險。⑤提供資金。集團公司之間具有較為常見的資金流轉現象。⑥接受或提供勞務。日常經營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接受或者提供勞務的情況,因而通常會有專門化公司可為其提供各項工程與服務,不需要委托給其他公司,均為內部交易。但仍然會對勞務制定相應的價格,披露重點為內部收費標準是否公允以及交易情況是否正常等。⑦研究與開發轉移。必須通過內部交易的方式才能實現,經協商后可要求關聯方將一部分的研發項目轉移給其他企業。⑧許可協議。許可關聯方使用集團公司某單位較為知名商標是無償的,屬于內部交易。⑨租賃。租賃可分為融資與經營租賃兩類。融資租賃為強資活動而經營租賃屬于正常的經營活動。
二、企業內部關聯交易問題
(一)過于依賴關聯方
通常來說,企業在日常經營與發展的過程中均需在特定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并且在市場機制中需引入集團企業所涉及經營活動。關聯交易方式的出現會造成一部分子公司過于依賴集團公司,從而使其在市場競爭中逐漸地喪失其競爭意識。進而便會造成公司缺乏內在發展動力,缺少科學市場規劃,無法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非關聯化
按財政部提出的相關規定,認為若交易價格明顯有失公允,則不得確認顯失公允交易價格部分為當期利潤,該項規定有效地避免不公允關聯交易的發生。但隨之產生了關聯交易非關聯化問題,通過該種方式旨在達到粉飾業績目的,且不易察覺。
(三)缺乏完善的監督與披露規定
盡管在我國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了關于企業內部監督以及信息披露規定,但在實際經營生產過程中,一部分企業仍然存在對重要信息隱瞞的現象。
(四)缺少定價準則
根據資料顯示,現階段在我國的會計準則規定中,明確提出關于企業關聯交易的限制內容以及交易利潤確認幅度。但在企業關聯交易價格方面上,對交易價格的公允性難以找到充分的證據予以證明,目前我國企業定價并未充分地體現出其關聯交易的公允性,原因可能在于當前我國國內企業缺少完善的定價準則,因而導致其在定價上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同時定價也缺少一定的客觀公正性,最終容易造成財務信息內容的虛假。
三、關聯交易風險的制度建議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現階段我國企業關聯交易法律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漏洞與空白,從而便會導致一部分企業借此機會鉆法律漏洞,在日常的經營活動中予以法律之外的不正當關聯交易,而未及時納入在關聯交易披露范圍或直接不予披露,還有一部分企業會通過披露不完善信息或不及時披露信息的方式來實現。上述現象均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到投資者或公司運營產生的利益。鑒于此,這就要求我國政府進一步地完善關于信息披露的控制制度,并且將其列入交易條例中。
(二)法規制度
對于我國政府而言,為進一步加強強制性,還需采取法律途徑的方式來實現對關聯性交易管理的強度,根據企業因不及時或不披露程度及影響予以相應的懲罰,視情節嚴重性對相關責任人一定資金處罰;針對因虛假交易所致投資人權益受損則需追究相關責任人法律責任;針對觸犯國家法律法規人員則需給予懲罰。除此之外,還需進一步出臺關于投資者權益保護法律法規,旨在保護小股東的合法權益。
(三)完善定價機制
可借鑒國外經驗完善關聯交易定價機制,例如國際會計準則中對三條交聯交易定價方法明確列出且明確其適用范圍。因此,我國在對關聯交易定價制定過程中可羅列出常見定價方式,旨在進一步提高我國相關企業關聯交易在定價環節過程中的可操作性。除此之外,相關法律法規在披露定價政策上需對企業關聯交易定價方式予以明確指出,旨在確保關聯交易價格公平。
(四)加強社會監督
對監管部門責任予以明確,監管人員針對未進行信息披露企業需采取相應的措施,這項政策的目的在于能夠確保企業的相關信息能夠實現更為全面且詳盡的審核以及檢查等,然后及時地公開企業的相關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增加執法力度。除此之外,為了能夠增強其約束性,還需制定相應的法律規范,使其能夠明確自身法律責任,最終確保企業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五)進一步完善企業的審批制度
為了確保能夠在根本上對關聯交易的狀況進行改變,更好地促進健康平穩的發展,就必須在日常經營活動中不斷地創新企業管理者關于審批工作方面的思想,使其能夠真正認識到該項工作的實施與開展對于企業內部關聯交易所具有的意義及必要性,創造良好審批環境。同時,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在實際工作中需進一步落實審批工作的審查權,并且賦予公司審計人員能夠擁有相關的權利,從而確保在實施工作中審批工作不會受到外界的干擾。除此之外,對于檢查出存在違背公司規章制度行為則需嚴格處理,通過該種方式來提高審批的權威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當前我國企業關聯交易中存在的風險問題予以了分析,并針對其提出相應解決措施。關聯交易已經成為當前企業發展中的普遍交易行為,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該種交易行為越來越多,但因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制度仍不完善,這會對關聯交易造成影響。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企業的發展,還需要相關人員進一步加強對企業內部關聯交易風險的分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關聯交易風險。
參考文獻:
[1]張雪英.企業集團關聯交易財務風險分析——基于風險傳導視角[J].會計之友,2018 (17):70-73.
[2]張娟.供電企業內部關聯方及其交易的風險淺析[J].財會學習,2018 (6):90-91.
[3]杜修峰.淺議關聯企業資金拆借的涉稅風險及對策[J].中國商論,2018 (22):21-22.
[4]陳會良.淺談企業集團關聯交易如何規避納稅風險[J].現代商業,2019 (8):134-135.
[5]許榮,徐星美,權小鋒.中國企業集團關聯交易:掏空支持還是相互保險[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5 (12):66-77.
[6]侯社中.集團公司產融結合與關聯交易法律風險分析[J].時代金融(下旬),2018 (6):236-237.
[7]楊揚,費文穎,周宗放.基于關聯交易的企業集團信用風險研究[J].技術經濟,2013,32 (4):94-99.
[8]盧珊.管理會計中內部轉移價格的稅收考慮——基于企業集團視角[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5 (9):116-118.
[9]張藝璇.集團企業關聯交易內部轉移定價稅收風險控制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 (11):3-3,34.
[10]納鵬杰,雨田木子,納超洪.企業集團風險傳染效應研究——來自集團控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7 (3):53-60.
[11]李航,姚如秀.集團企業關聯交易內部轉移定價存在的稅收風險及應對策略[J].中國總會計師,2015 (10):68-70.
[12]朱藹琳.基于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盈余管理分析[J].商情,2018 (31):63.
[13]郝玉貴,劉李曉.關聯方交易舞弊風險內部控制與審計——基于紫鑫藥業案例的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2,27 (4):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