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罕膺?焦楚博
摘要:制度精神是制度本身的價值追求和制度的終極價值指向,其實質是公權力和良知的結合。制度精神的現實意義是:能夠完成對現行制度的補充和匡正,保障制度在制定與執行兩個環節與人性的親近,進而使社會制度與管理不斷人性化,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支撐。在實踐中,制度精神得以真實體現的必要條件是制度的制定者、執行者的價值自覺。真實的制度精神以最自然的方式生成著非觀念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制度精神;核心價值觀;價值自覺;良知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13-0030-0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是喚起全社會、全民族價值認同的核心支點。在現實操作層面,促進價值認同有很多途徑,比如教育引導、輿論宣傳、制度保障、文化熏陶、實踐養成等等,其中教育引導和輿論宣傳屬于柔性環節,制度保障則是剛性環節。“制度”作為強制性規定,它需要具備一種什么樣的要素,才能構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由此引發我們對“制度精神”的探求與思考。從發展的眼光看,“制度”是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機制,它通過推動社會秩序的構建來促進社會的發展與人的發展。本文嘗試以這樣一種歷史的視角、發展的眼光來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支撐課題。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1]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社會、個人之德。它的本質在于道德性,具體呈現出來的就是國家、社會、個人的道德良知。
我們的國家、社會和個人要具備哪些“德”呢?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提倡國家管理、社會治理、還有個人生活都要體現這樣的道德性。那么,如何使道德主體生成道德自覺、價值主體生成價值自覺?這不僅需要宣傳教育、示范引導,更需要的是制度上的保障。其實,制度保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不是制度的文本在保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是制度文本背后的價值追求。只有真實的價值追求才能構成支撐的力量,這種價值追求就是本文要討論的制度精神。
二、制度精神及其實質
(一)制度精神是制度本身的價值追求和終極價值指向
我們國家現行的政治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其價值追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社會的終極價值指向是共產主義。簡單地說,共產主義就是我們國家、社會的制度精神。制度精神既蘊含在現行制度之中,又是超越現行制度的價值理想。這種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張力關系恰恰是制度精神自我生成的運作機制,價值理想具有終極關懷的意味,它指導現實中的價值選擇。現實無限趨近價值理想,現實中的價值選擇都指向價值理想,在現實中生成的價值選擇就是制度精神的具體展現。
(二)制度精神的實質是公權力與良知的結合
一般而言,制度可以分為:社會根本制度;社會治理層面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制度;具體的行業規范、管理辦法、辦事流程類的制度。制度只有在制定和執行的環節中,真實地體現制度文本中內蘊的價值追求,才是制度精神的體現。如果說價值觀是一種“德”,那么,制度精神的實質就是公權力與良知的結合。
從制度的制定環節來看,制度體現著公權力的價值追求,同時保障、支持個體的價值追求。比如權責清單制度的制定是對行政權力的約束,它明確規定行政權力和職責的界限,體現的是對社會成員、行政主體對應的社會機構、組織的“公正”;同時,在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進程中,行政機構自身作為被對待的客體也會得到“平等”的對待,權責清單制度的價值追求是在主體對客體的實踐中和交互主體中實現公正、平等、法治的價值。
現實中很多情況下,制度的價值追求不能真實呈現,往往問題是在執行環節。原因就是制度的文本規定與制度精神的偏離、分裂,或者執行者本身對制度的理解過于抽象。文化經典提示我們:名家“決于名而失人情”和法家“親親尊尊之恩絕”(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其根本錯誤在于制度的執行者對文本規定、文化規范的理解過于抽象,而走向了文化異化的道路,沒有領會文化精神中的“恩”與“人情”的義理——這屬于傳統文化中的“良知”范疇,“良知”兼具“情”與“理”,是人的一種不思而慮的先天判斷機能,它是制度精神的人性基礎。從本體論的視角看,良知即《中庸》里的“中”的人性呈現,“中”是萬事萬物的客觀規定,“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這里的“中”作為情感的本然狀態能夠成為天下大本的前提,從學理上講是因為“這個‘中,作為‘天下之大本,既是對對象說的本體意識,又是對人性說的自我意識,也是對認識說的真知識。它是一個‘三一體,或稱之為‘三位一體的實在性”。[2]所以,“中”是天下大本,“良知”作為“中”的人性呈現,它是天道規律在人心的凝結、是人性必然性的起點,而任何制度只有建立在良知的基礎上,才能體現人類最高的道義原則和對真善美的終極價值追求。我們說,制度精神的實質是公權力與良知的結合,以瑞典陪審團制為例來辨析,它之所以選擇不具備專業法律知識的普通人作為陪審團的成員,就是想通過這樣的制度設計回避司法制度在執行環節的僵化造成的文化異化,并以人類的道德良知作為司法審判和制度規定的人性依據。
三、制度精神的現實意義
(一)制度精神能夠完成對現行制度的補充和匡正
中國文化史中的“春秋決獄”是典型的制度精神對現行制度的補充。在現代社會的司法實踐中,在司法規定不充分的情況下依據法理和法的精神審理的原則,也同樣屬于制度精神對制度的補充。現階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制度精神,意味著用核心價值觀對社會主義現有的制度、體制、機制進行檢省和完善,意味著對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相吻合的制度、設置、規則或政策進行改革和修正。”[3]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制度制定和執行的根本依據。在制度的實踐中,需要我們追問現行制度的合理性,尤其是出現制度與人性的沖突時,往往需要以人的道德良知對制度進行“拷問”和“審視”,這種制度與人性的碰撞、交融也正是制度精神的生成之處。這在中國制度史中體現最充分的就是我國司法制度的人文傳統,在《論語·子路》中有段經典對話:“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孔子和葉公是站在兩個立場,葉公認為父親偷了羊,兒子舉證是堅持了司法的公正;孔子卻更重視人的自然本真的人倫之情的價值。這段對話的本質是兩種價值觀的沖突:孔子堅持人性的天倫價值;葉公堅持法律規定中的公正價值。
在這種沖突中,孔子選擇“人性”價值的理由:1.父子親情是人倫的自然本真,人倫價值首先應該得到保護。2.這種情況下,司法實踐中法律的公正可以換另外的渠道來實現,這似乎增加了司法成本,但其更大的價值和更深遠的影響是:人倫之情是社會和諧的根基,這種制度規定指向的是更高的社會價值。其實,在中國的司法傳統中有這種“親親相隱”的制度規定,建國后我們有一段時間內失去了這個傳統,后來經過學術界持續的討論和建議,2012年有了實質意義的回歸,2012年3月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這是制度、法律對倫理之情的尊重。尊重倫理之情實質就是尊重倫理道德規律,因為倫理關系就是人的社會關系、人是社會性的存在,所以倫理道德規律就是人性規律。而作為人性規律的倫理道德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是一致的。尊重人性,這就是人文精神;選擇人性,這是歷史的選擇。
制度精神保障著制度在制定與執行兩個環節與人性的親近,進而使社會制度與管理不斷人性化。如果在一些具體而細小的制度實踐中,能夠做到“以人為本”,制度就會自然地產生親和力,從而增強人們對制度的親切感和信任感。
(二)制度精神保障和生成著社會主義價值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支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制度精神在本質上是同一的,都是價值觀。“核心價值觀可以簡要地概括為‘制度精神,它實際上是一種國家制度、一個國家運作模式賴以立足、借以擴展、得以持續的靈魂。”[4]社會主義核價值觀是制度精神的價值內核,社會主義核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道德和良心。核心價值觀“可以為制度價值提供倫理性支持,堪稱制度存在和維系的價值根基。失去核心價值觀支撐的制度,其合法性和合理性也就不復存在。”[5]同時,制度精神是以制度的強制力量保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敬畏和尊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著制度精神,制度精神也會保障和生成著社會主義價值觀。
本文的理論關切不是討論制度精神如何一一對應地生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某個觀念,而是討論如何保證社會主義制度精神的的真實性,從而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然生成,我們關注的是這個生成機制。因為,只有當制度精神真實展現的時候,才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支撐。
四、提高制度制定者和執行者對制度精神的價值自覺
“如何培養制度精神‘自為主政人員須研究之問題,而制度精神之養成不只是針對一般民眾而言”,[6]所以制度精神的實現,就存在一個必要環節——制度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對制度精神的價值自覺,價值主體價值自覺的程度決定了制度精神實現到什么程度。所以在現實層面,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制度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對制度精神的價值自覺。
(一)自覺承擔價值主體的責任
在制度實踐中,價值主體意識需要完成一種角色轉換,個體要把自己視為國家、政府的人格化、代言人,要以國家的視角、政府的視角、組織的視角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制度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在實踐中具體的價值判斷和選擇行為,實際上體現的是所在組織的價值追求以及管理制度的制度精神。
(二)自覺反思現實制度的合理性
制度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在制度實踐中要自覺反思制度規定是否以人為目的、是否尊重人的尊嚴和人的需求、是否有利于人的發展,惟有經過理性的反思,制度才能夠完成自我調適、自我更新。
(三)自覺堅持“一切為了人民”的價值取向
實質是堅持人民立場,“立場”是人們觀察、認識和處理問題的立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立場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服務群眾、造福百姓作為最大責任。”[7]
(四)自覺提高價值判斷力
一要堅持價值原則與具體條件性的統一,對制度實踐中存在的“個體與國家之間的緊張”要敏銳地判斷、對文化異化有警覺意識,因為當文化一旦表現為具體的觀念和規定時,在執行的時候很容易走向抽象、片面,比如“尾生守信”就是抽象的“信”,“農夫和蛇”就是抽象的“仁”,為了消解這種文化異化,文化經典中才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這種表述,其義理即堅守“道”“義”的價值原則,遵從最高的價值取向。二要有歷史意識,以利于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作為判斷的終極依據。三要以道德自覺意識“良知”為判斷的出發點,因為制度精神就是制度的良知,當制度的制定者、執行者能以道德感進行判斷就是與制度心心相印,就是與人民血肉相連。
(五)自覺提高人格修養,以德性之智進行判斷
比如《論語·鄉黨》中記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孔子因為對生命價值本能地關照而忽略財產價值,其仁愛之心自然的反應是“問人而不問馬”,這種價值判斷體現的是人格修養,是德性之智。所以,制度的制定者和執行者要自覺提高自己的人格修養,尊重人的價值。充分認識到制度是手段,是為人服務的,而且,隨著具體時空條件的變化,制度要做出合宜的、合乎制度精神的調整,在制度制定和執行的環節都要體現我們黨、國家“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和政治倫理。
五、結語
價值觀是對價值的總體認知,而價值觀的真實性在于知行合一,主體在改造客體的實踐關系中展現、生成價值,包括物質價值、倫理道德價值和精神價值。
所以,只有制度的價值追求真實地展現于實踐中,才能促進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通過這樣的文化氛圍自然地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只有在制度精神的支撐下,才能真正喚起整個中華民族的價值共識,進而才能凝聚整個中華民族的創造力,這才是我們堅定“制度自信”的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張連良.從《中庸》看中國哲學范疇“三位一體”的特征[J].人文雜志,2003(3).
[3]孫向軍.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其培育[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3(4).
[4]侯惠勤.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上如何取得共識?[J].紅旗文稿,2012(8).
[5]肖貴清,周昭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價值實現的內在邏輯與基本路徑——兼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旨趣[J].科學社會主義,2015(2).
[6]吳翰.制度精神培養之重要性與途徑——民國政治學人劉廼誠政治思想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12(6).
[7]習近平.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體系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J].求是,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