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
2018年10月,內黃縣第八實驗小學在縣教研室的引領下,正式開啟了“語文主題學習”項目實踐。一年的實踐,有效地扭轉了全校師生的學習觀念,現在的校園內書聲瑯瑯,課下活動異彩紛呈。
“語文主題學習”恰似一股溫暖的春風,吹開了我校語文閱讀的花蕾,讓學校充盈著濃郁的書香。現就實踐過程中的一些做法分享如下。
一、改變觀念,放下包袱
剛開始時,對于基礎閱讀課,我有些排斥。想著這么多的閱讀內容,學生能讀完嗎?一天,樊校長找到我,讓我負責全校的“語文主題學習”項目兼學校的名師工作室主持人。一時間,我肩上似乎壓了一座大山,是逃避,還是向前?樊校長看出了我的心思,意味深長地對我說:“不逼自己一把,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你應該試一下。”這句話觸動了我,是啊,不經歷爬山的艱難,怎能看到山頂的風景?接下來的日子,我和我的團隊,制訂了合理的計劃,利用雙休日認真學習、打磨出了“語文主題學習”的各種課型,并先后3次組織學校語文教師去林州二小跟崗學習,同時又到山東、天津等地觀摩學習,還多次邀請山東、林州、鄭州、陜西榆林等地“語文主題學習”先行區域的課改專家、名師來我校送課,有力地促進了學校課改。
經過一年時間的磨煉,我校語文教師人人能上精讀引領課,同時名師工作室成員在鞏固精讀引領課的基礎上,又努力打造語文特色課(一年級識字、二年級寫字、三年級成語、四年級古詩),把唐詩、宋詞及《詩經》《論語》等優秀的傳統文化引進課堂,在此基礎上形成唐詩、宋詞、成語等特色課型。觀念一變天地寬。教師們放下包袱,積極行動,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領略到別樣的風景。
二、講求實效,大膽拓展
思想上的重視首先要體現在備課上。學校要求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既要備教材,又要備“語文主題學習”系列圖書,找出教材與主題圖書的契合點。無論是語用目標,還是人文目標,都不宜設置太多,要針對一個訓練點進行拓展,可以是這一課的寫作方法,也可以是這一單元的語用主題、情感主題等。例如,我在教授《掌聲》一課時,就抓住了英子的動作描寫,剛上臺的英子“一搖一晃”走上了講臺,演講結束時英子“一搖一晃”走下了講臺,兩個“一搖一晃”是不同的。從意境中不難發現,前一個“一搖一晃”表現的是英子的自卑與沉重心情,后一個“一搖一晃”表現的是英子演講完后心情的輕松;前一個要一字一頓讀出沉重,后一個要讀出輕松的味道。這一改變無疑就是掌聲的力量。
在備《掌聲》一課時,我選擇的是主題圖書中的《舉手的秘密》。原因有三:一是這兩篇文章都反映了校園生活,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二是這兩篇文章都用到了動作描寫,這是這兩課的契合點;三是這兩篇文章都反映了人間的大愛,課本上反映的是同學之間的相互關愛,主題圖書中體現的是高老師的愛生如子。由于課前的精心備課,這節課反響很好,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所以說,閱讀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語文學習的方式是反三歸一。通過大量的閱讀,最后感悟出點兒什么,是從量的積累到質的突破。書讀多了,感受慢慢就深刻了,積累就豐富了,認識就加深了。
三、走向創新,追求卓越
語文的閱讀不能僅僅停留在有限的主題圖書上,還應該嘗試著走得更遠,這就要求教師擁有一種不斷創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課標非常強調“特色閱讀”,即打造“有情感的語文閱讀課堂”。我校教師引領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課內情感閱讀,進而把唐詩、宋詞及《詩經》《論語》等優秀的傳統文化引進課堂,在此基礎上形成唐詩、宋詞、成語等特色閱讀課,最終獲取知識,形成能力。記得曾經上過一節成語特色課,這節課的容量很大,一節課學生熟悉了300多個成語。我從最常見的成語入手設計情境,喚起學生成語積累的意識和濃厚的興趣。接下來我分別介紹了不同類型的成語,讓學生了解、誦讀記憶,通過知成語、說成語、猜成語、用成語的環節,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成語文化豐厚的底蘊。特別是用成語環節,生生互動,亮點頻出,獲得在場評委老師的一致好評。
由于不斷鉆研學習,我先后被邀請前往安陽林州、洛陽孟津、開封蘭考、安徽宿州等地送課講學,將“語文主題學習”的種子播撒到自己到過的每一個角落。相信經過更多教師的努力推廣,閱讀之花一定能常駐孩子的心間,扮亮他們的人生。
(本欄責編 行 之)
主題閱讀展精彩 區域聯盟共發展
10月15日,為展示“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成果,探索主題學習的新策略,推動區域聯盟共同體的發展,華樾(北京)科學技術研究院在鄭州高新一中舉行了全省中學“語文主題學習”區域教研聯盟活動。相關專家學者、項目校領導與教師200余人參加了此次教研活動。
來自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從單元預習、精讀引領等方面呈現了5節精彩的課例,體現了大家在主題閱讀教學上的探索思考,語文專家現場從設課內容、問題設計、教學環節、師生互動等角度進行點評。隨后,山東臨沂第六中學校長劉迪做現場報告,從多角度強調了語文的重要地位和開展主題閱讀的重要性,和與會老師分享了學校開展語文主題學習活動的經驗。鄭州高新一中副校長宋小葛以“主題閱讀,我們在路上”為主題,從“課改中遇困惑,相遇主題閱讀”“觀摩名家課堂,篤定主題閱讀”“放眼語文教育,踐行主題閱讀”“立足群文閱讀,開展情景化主問題研究”四個方面進行了分享。
(張育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