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霞
預習是學生主動參與、獲取書本知識的過程,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方法之一。古人講究“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講課要備課,學生上課也要備學,這就是預習。其主要任務是溫習學過的知識,初步感知新內容,并找出疑難點,為學習新課做準備。教師可以通過以下三種途徑去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
一、明確預習要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預習要體現因人而異和因文而異的原則。在向學生提出預習要求時,教師既要明確統一的要求,又要考慮學生的不同情況,靈活處理。由于學生的智力水平、認知水平不同,所以預習要求的難易也應有所不同。根據各類課文的不同要求,預習的重點也應各不相同。實踐證明,預習要求越是明確具體、切實可行,學生的預習效果就越好。
比如,對一些名篇佳作,教師在布置預習任務時,可以要求學生做些語言積累,找出課文中最喜歡的語句抄在詞語積累本上;也可以讓學生根據修辭手法的不同,分類抄寫其認為最好的句子。再比如,對古文預習,疏通文字是重點。教師可讓學生自行圈定重點字詞,及時查閱。這樣既可以掌握重點字詞的多種用法,又可以通過預習基本讀懂課文。
二、通過實踐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學生拿到一篇新課文,在預習時先要通讀課文,并且遵循“書讀三遍”的原則:第一遍逐字逐句讀,認真使用工具書,弄清語言文字,圈出重要詞句。第二遍有重點地讀,圈出重點、難點,弄清段落層次、章節大意。第三遍對重點章節細細領會、反復思考,弄懂全文的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弄懂要求解決的問題。我們通過這項工作,可以培養學生認真讀書、看注解、思考問題的習慣。
然后,學生要做預習筆記,使預習習慣常規化。預習筆記宜從七個方面去做:主題分析、文體常識、字詞注音、詞語摘抄、句子摘抄、層次分析、疑難問題解答。當然,訓練過程中,這七個方面絕非一成不變地完全進行,可以依據文體特色、學生層次特點進行調整??傊?,教師給學生多一些訓練,加以適當的啟發引導,就能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三、通過制度激勵,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制度的約束和獎懲激勵,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是比較有效的手段。對于學生在學習中所表現出的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教師應給予充分肯定,使學生感受到養成好習慣的喜悅。比如語文測試中,教師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以查閱預習筆記為主的開卷試題,使學生切實感受到養成良好預習習慣的重要性,進而轉變成學生的自覺學習行為。
總之,預習習慣在語文學習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語文教學中必須注重預習習慣的培養。無論采用哪種方法指導預習,都是為課堂教學做準備,其目的是逐步培養學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的習慣和能力。
(責 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