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
摘要:本文在分析新金融會計準則在金融資產分類方法和“預期信用損失”模型兩大變化的基礎上,從金融資產管理、風險管理、監督管理三個方面研究了新金融會計準則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最后提出銀行應加強內部培訓,深入學習新準則內容;強化風險管理,提高銀行經營能力;并且完善組織管理體系,構建新準則實施環境。
關鍵詞:新金融會計準則;預期信用損失模型;風險管理;客戶選擇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最早發布的金融會計準則的IAS32和IAS39,采用的是“已發生損失”減值模型,該模型存在滯后性、順周期性等問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更加凸顯了舊金融會計準則的問題。為維護全球金融系統的穩定,2014年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發布了新的金融會計準則IFRS7、IFRS9。為了和國際新的金融會計準則保持一致,提高我國會計信息的質量和可比性,我國財政部于2017年發布了新的金融會計準則。
本文在對比新舊金融會計準則的基礎上,分析了新金融會計準則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并提出了中國銀行業應對此變化的策略。
一、新金融會計準則的變化
2017年3月31日,我國財政部對原有的企業會計準則進行了修改,提出“預期損失”模型來計提減值損失,新的金融工具會計準則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發生了變化。
(一)引入新的金融資產分類方法
對于金融資產的分類,新會計準則和原先的會計準則有很大的變化。舊的會計準則按照持有金融資產的目的和意圖進行分類的,主要分為四類;新的分類原則是“合同現金流量特征”和“業務模式”,主要分為三類。
新會計準則基于其合同現金流量特征及持有該等資產的業務模式進行分類,同時對于金融工具的計量方法,主要有兩類金融工具為債券工具、權益工具和衍生工具。
(二)提出“預期信用損失”的金融資產減值模型
在新會計準則IFRS9下,計算的預期信用損失(ECL)要求將計算的期限擴大到資產的整個存續期,這樣計提的期望損失會增加,監管資本會減少。同時,新的會計ECL計算將會包含預期信息,從而增加期望計提和監管資本的不確定性。
金融資產減值計提是銀行抵御風險,維持穩定的重要方法。一般常見的金融資產減值模型有三類,分別是“預期信用損失”模型、“已發生損失”模型、“貸動態撥備”模型,下面對這三種模型進行簡要分析和比較。
“預期信用損失”模型,是銀行在資產負債表日,對影響金融資產可回收性的未來因素進行分析,預計金融資產在存續期內的潛在損失,減值的確認不需要觸發事件,且估算整個金融資產的存續期。
“已發生損失”模型,是當有事實事件表明減值損失已經發生,才能在會計上確認減值。該模型在估算損失時需要考慮歷史信息和當前狀況,當有觸發事件時才確認減值,而且僅估算識別期間的金融資產損失。
“貸動態撥備”模型,是通過估算金融資產潛在損失與專項準備的差額來確定應該計提的金融資產減值準備,銀行可以在經濟繁榮期多計提金融資產準備金來彌補經濟低迷期的金融資產損失。
從上面三種模型我們可以看出,“預期信用損失”模型更具體可行性,有助于銀行的風險管理。
二、新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
新準則的實施對我國銀行業各方面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需要引起我國監管機構和各家銀行的關注。
(一)對銀行金融資產管理的影響
新金融會計準則對我國銀行業金融工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金融資產方面。舊的會計準則中金融資產總共分為四類——持有至到期投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資產以及貸款和應收款項。按照IFRS9,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對金融資產的分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主要影響如下:
1.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FVTPL):包括IAS39標準下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權益工具;
2.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FVOCI):主要是IAS39標準下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中的可供出售債務工具。
3.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其變動可能計入當期損益也可能計入其他綜合收益:主要是IAS39標準下貸款和應收款項中的應收款項類投資。
4.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包括持有至到期資產,發放貸款及墊款、存放中央款項、拆出資金等其他金融資產。
實施新的金融會計準則之后,對金融資產進行分類時不僅需要考慮其業務模式,還需要經過SPPI測試,這種分類方法需要更多的客觀事實依據、也更為復雜。
(二)對銀行風險管理的影響
新的金融會計準則通過降低客戶違約風險,提高風險敏感性,使銀行的資產質量變好,有利于銀行經營業務。
第一,“預期信用損失”模型實施后,減值準備的計提范圍發生變化,該模型中信用質量變化采用“三階段法”進行管理,把ECL的計算從12個月擴展到整個生命期,使中長期金融資產的減值準備規模增加明顯。
第二,ECL使用相關參數來計算預期損失因子,對客戶評級、資產質量這些情況反映更加迅速,對一些評級靠后,信用較差的客戶提高產品定價的成本,這樣會提高銀行資本回報率。
第三,“預期信用損失”模型將風險變化傳導至財務指標,實現風險與經營業績直接掛鉤,讓銀行在選擇客戶時更加謹慎,更關注客戶的信用評級,進行資產結構的調整。
(三)對銀行監督管理的影響
相比于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IFRS9將預期信用損失考慮進來,解決了金融資產的親周期問題,有利于銀行在經濟繁榮期多計提減值準備,這與我國銀行監管的要求是一致的。
新金融會計準則要求披露更多的銀行信息,尤其重視信用風險相關信息的披露,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為監管部門提高監管效率提供基礎。但是新會計準則中使用的“預期信用損失”模型會涉及到很多的參數變量、主觀判斷,使銀行監管的范圍和復雜程度增強。
三、中國銀行業應對新金融會計準則的策略建議
新金融會計準則的實施將對銀行業影響巨大,如何應對新金融會計準則的實施,各大銀行需要深入思考。本文認為銀行應加強內部培訓,深入學習新準則內容;強化風險管理,提高銀行經營能力;并且完善組織管理體系,構建新準則實施環境。
第一,加強銀行內部培訓,深入學習新準則內容。
新金融會計準則相對于現行的金融會計準則有了很多的修改,因此需要銀行內部加強人員培訓,深入學習新準則。首先各銀行要對財政部發布的新準則進行集中研究,詳細了解新準則的內容;其次組織外界專業機構對內部員工進行培訓,舉行專題講座,深入多角度的學習新準則的內容。
第二,強化風險管理,提高銀行經營能力。
風險管理對銀行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銀行應加強風險管理,提高銀行經營能力。客戶方面,從識別客戶信用等級開始,優化客戶結構,并優化客戶的風險緩釋措施。業務方面,在準入階段就慎重選擇業務模式,注重定價標準對風險成本的影響程度,在業務整個存續期進行風險管理。
第三,完善組織管理體系,構建新準則實施環境。
新金融會計準則的實施工作不僅涉及會計核算,還有銀行客戶選擇,產品定價,資產管理等方面,故需要銀行各部門高度重視,提前籌備,必要時引進外部的專業人士進行指導,進而完善組織管理體系,構建新準則實施環境。
總之,為了盡快內化新金融會計準則,讓新舊準則進行良好的對接,銀行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新準則實施指引,加強風險管理和金融監管的協調,最終使新準則在我國銀行業落地實施,促進我國銀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葉婷婷.淺析金融工具準則[J].中國證券期貨,2010 (11).
[2]鄭偉.后危機時代金融資產減值的計量和監管——基于預期損失減值模型的經濟后果[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 (4).
[3]李冰,陳亞楠.“以預期損失模型確認貸款減值損失”對商業銀行的影響與對策分析[J].投資研究,2014 (11).
[4]陳燕華,王潔.透視新金融工具準則(上)[J].中國會計報,2017,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