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剛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政府的服務型職能愈來愈明顯。“對社會和民眾的財務服務”是政府的服務型職能主要表現之一,且這種財務服務必須建立在誠信公開的基礎之上。另外,隨著我國公民民主意識不斷加強,互聯網信息傳播不斷加快,民眾對政府的財務公開要求也日益強烈。在政府內在職能和外在環境需求的新形勢下,對我國政府財務公開建設提出新的要求。
一、財務公開的經濟學理論探析
(一)信息經濟學的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息經濟學認為:在市場經濟中,信息是不完全公開的,各個市場的主體所擁有的信息是不完全對等的[1]。各個信息主體會利用自己的能力和資源獲取更多的市場信息,并且利用其獲得的信息從事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活動。對于政府機關和普通的人民大眾來說,前者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擁有社會中大部分的信息資源,并且政府本身就是很多市場、社會信息的生產者,在信息的掌握中,占據絕對優勢的地位。在政府和人民大眾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若政府不主動公開其掌握的信息,不符合經濟學市場規律,也不利于政府政策的開展和執行,無法實現政府的服務職能;另外,人民群眾由于掌握的信息欠缺,無法實現自身對政府的監督職能,無法確保自身合理、合法權益的實現。
(二)受托經濟責任理論
從財務經濟學的受托經濟理論分析,對財產所有者來說,其授權或者委托財產經營管理者經營和管理,這樣對雙方來說就形成了財產委托和受托關系[2]。政府的財務經費來源于民眾的納稅收入,從財務經濟學的理論分析,國家的民眾即是財產的“委托人”,而政府機構則是財產經費的“代理人”,代理執行各種有利于國家、社會和民眾的公務活動。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作為“代理人”的政府公務人員擁有絕對優勢的信息占有量,在利益的誘惑下,致使公共資源私用,出現以權謀私、損害國家、社會和公眾利益的違法亂紀行為,甚至奢靡浪費、腐敗貪污成風,既違反了經濟規律,又違背了政府建設的初衷。因此,必須規范和完善政府財務公開,加強“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的信息溝通。
二、政府財務公開的必要性
(一)是經濟規律的內在要求
作為經濟責任的“代理人”必須按照受托經濟責任規律執行其“代理責任”,其財務管理和財務舉措必須符合受托經濟責任規律要求,其財務管理行為上必須“合法、高效、有益于社會和民眾”,必須符合“委托人”即民眾的意愿。反之,一切違背“委托人”即民眾意愿的行為,不僅具有惡劣的政治、社會影響,還是違背經濟規律的行為,其結果必將為市場和社會所拋棄。因此,從經濟發展內在規律角度分析,使委托經濟責任的代理方,又是具有獨立人格和理性的經濟人——政府機構公務人員在執行其代理責任和行為時,能夠有一定的壓力和約束,在占用大量信息資源的條件下,在公眾賦予的至高權利中,能夠克己奉公,不被權利所迷惑,避免以權謀私、腐敗現象的滋生。通過政府財務公開制度的建設和管理,使政府代理行為能符合受托經濟責任的內在規律要求,或者盡可能不違背,這是經濟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
(二)是加強民眾監督的有效途徑
作為受托經濟責任的代理方,政府的財政資金來源于民眾,也要施惠于民眾,民眾對財政資金的數量、使用途徑、發揮的效能有知情權和監督權和參與權,因此民眾有權利也有責任對其進行監督和管理。另一方面,社會中部分政府公務人員的貪污、受賄、挪用公款、公款旅游、單位行賄、濫用職權、徇私枉法等行為嚴重影響了民眾對政府機構的信賴。如2013年以來,湖北天門市沉湖五七泵站管理處挪用鄉鎮泵站維修工程款50萬元設立“小金庫”,用于發放員工福利、單位日常開支;湖北陽新縣三溪鎮黃沖村原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等人違規套取、挪用專項扶貧資金;2016年3月和2017年1月,湖北房縣林業局違規挪用專項扶貧資金262萬元,用于發放基層站(場、所)干部職工工資和遺屬生活補助等。諸如此類的案例嚴重激起了民眾的“仇腐”意識和“維權”意識,政務財務不公開或流于形式,民眾無從知曉其財務使用方向、使用比例和使用效果。政府無論如何自辨清白都顯得蒼白無力,只有政府及時公開財務信息,并且準確、詳細,民眾才能有效發揮其知情、監督和參與的功能,才能對政府的財務代理行為起到真正的約束作用。
(三)是加強政府職能效用的有力保障
加強政府的工作效能,必須防止和嚴厲打擊政府機構人員的貪污、受賄、挪用公款、公款旅游、單位行賄、濫用職權、徇私枉法等行為,而實行政府財務公開,使政府財務信息透明是防止政府腐敗的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加強政府財務公開管理是降低政府工作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的有力保障,使政府有效利用手里的資源和權利,真正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為民眾辦實事、辦好事。如有些政府機構的會務工作,明明本市有很充裕的條件,卻要到外地酒店去開,開會一次的花銷浪費很多資金,而據媒體報道20萬就可以建一所希望小學,30元就可以夠一個貧困山區的孩子一學期的費用。實行政府財務公開,使其在陽光下透明執行,促使政府能夠節約其行政成本,把更多的資金和資源用于支援貧困建設、提高教育文化的領域中,使社會資源更加科學、合理和優化的利用,提高政府的效能。
三、加強政府財務公開的措施
(一)加強政府財務公開的意識建設
新形勢下,國家行政職能逐步發生轉變,其服務性職能越來越明顯,作為國家職能的行使者,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也應該樹立現代行政理念,加強宣傳、充分認識服務型政府的職能和責任,充分領略作為人民公仆的內在含義和具體行動責任[3];不斷加強對財務公開制度、知識、作用、影響等方面的學習,提高各級政府公務人員財務公開的知識和能力;通過各種渠道進行財務公開宣傳,使政府財務公開不僅深入到政府公職人員內心深處,還要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傳播,提高民眾的財務公開意識。
(二)加強政府財務公開的機制建設
每一項制度的執行和開展都離不開有效的機制和嚴格的規范。加強政府財務公開建設必須建立有效的公開機制,因此必須制定統一的財務公開具體內容、格式規范、甚至語言規范,以彰顯內容嚴謹、格式規范、語言通俗易懂且不產生歧義。另外要統一政府財務公開的時間和渠道,在時間上可建立“月公開”、“季度公開”、“年度公開”制度,歷年之間還可進行比較分析,以全面、細致、深刻剖析政府的財務信息;在渠道上可在政府網站、知名正規的網絡媒體、受眾度較高的報刊、雜志等進行公開,盡可能提高受眾范圍。
(三)加強政府財務公開的社會監督功能
高效的政府財務公開制度的執行離不開有力地監督和管理。首先加強政府內部監管職能建設,如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監管職責,國家審計署的審計、監管等;其次加強社會民眾的監管職責,通過網站設立溝通、舉報渠道,建立舉報箱、舉報電話,或微信舉報平臺等,讓廣大的人民群眾積極有效的參與到財務公開的監管中來;再次是有效利用新聞、網絡等媒體監督,媒體利用其職業的敏銳性和影響的廣泛性,對各種違規、貪污典型案例進行曝光,使監督職能更加有效,對政府公務人員的廉政約束更加有效。2015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要點》出臺,明確要求推進我國9大領域的信息公開制度,其中包含國有企業的財務信息、政府財政資金的使用明細、社會公共服務信息等。
(四)加強問責和獎懲建設
加強政府財務公開建設離不開健全的法律體系規范和嚴格的法律懲戒的威懾,因此首先必須健全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如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修改并通過,使我國政府財務公開進一步落實到法律層面,做到有法可依。對于那些在財務公開建設中不能有效配合,或者做出非法、違規,甚至經濟犯罪和政治犯罪的人員,要給予嚴厲的懲戒。而對于那些積極配合,在財務公開發做出積極貢獻,為人民謀福利、做出特別貢獻的政府機關和工作人員則記入其工作績效,予以升遷等獎勵。
總之,政府財務公開是新形勢下政府能得以有效開展的必要途徑,也是經濟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加強政府財務公開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國計民生工程,其也是任重而道遠,更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在人民的有效監督以及黨和國家的法律制度不斷的規范的前提下,會得到更加有效的開展。
參考文獻:
[1]石英華.政府財政信息的披露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2]湯瀟雅.我國政府三公經費公開問題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2016.05:10-15.
[3]常麗峰.淺析機關事業單位的三公經費控制辦法[J].北方經貿,2015 (08):5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