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菁
(廣州珠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在普羅科菲耶夫創作早期,他牢牢掌握古典音樂傳統,以此為基礎廣泛接觸和發展現代音樂,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中《c小調第四鋼琴奏鳴曲》(Op.29)創作于1917年,反映出他早期的創作方式和風格。本文對普羅科菲耶夫《第四鋼琴奏鳴曲》的創作風格進行分析,通過樂章的主題和裝飾音兩個方面詮釋演奏要點,為演奏者把握作品的演奏風格提供依據,幫助演奏者在實際演奏中進行更好的演奏詮釋。
《第四鋼琴奏鳴曲》共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和第二樂章比較沉重,憂郁,帶有用音樂敘述故事的性質,抒情的音調和悲傷的氣氛始終貫穿其中。第三樂章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音樂風格,充滿動力性的節奏表現出積極向上、堅定有力的音樂形象,活潑詼諧,戲劇性強烈。[1]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c小調。這一樂章由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三部分組成,為典型的奏鳴曲式結構。呈示部由主部主題、連接部、副部主題、結束部四部分構成。
第二樂章,對稱五部曲式,a小調,第一主題體現出變奏原則。該樂章采用對稱原則,形成少見的ABCB’A’五部曲式結構。這一結構運用在奏鳴曲中更體現出普羅科菲耶夫創作再現部時手法上的創新。用對比復調的手法將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巧妙地結合起來,共同形成了一個再現部。
第三樂章,回旋奏鳴曲式,主音是G,采用C大調記譜,其中有G弗里吉亞調式的因素。呈示部A在C大調和弦上結束,其中連接部的調性發生了多次變化e-#g-#c-bG,在插部I又回歸到C大調,體現出奏鳴曲式的特征。
普羅科菲耶夫曾經對自己的創作風格做過分析,他認為“古典的因素”在他的作品中是最重要的。與當時一些“新古典主義”作曲家的作品相比,普羅科菲耶夫作品中的古典化傾向最明顯,特別是在奏鳴曲和協奏曲中,表現出新古典主義的特征,有些甚至有模仿18世紀古典風格的傾向。他曾經說過:“還有著無限多的,能夠用C大調來表現的美好事物”。“奏鳴曲式已具備了展開我的樂思所需要的一切,我不需要任何比奏鳴曲更好、更靈活、更完整的形式了”。[2]由此可見,采用傳統的、嚴謹的古典主義音樂創作模式,是普羅科菲耶夫創作過程中所一直遵循的。
另外,普羅科菲耶夫作為一位20世紀杰出的作曲家,創作中必然顯露出屬于20世紀的音樂創作特征:
1.現代和聲語言。他的和聲語言符合20世紀和聲的普遍規律,如含有大量的不協和音,將傳統的終止式手法與新色彩的和聲效果相結合,被喻為“老杯盛新酒”。
2.在調式的運用上,他將大小調和民族調式結合在一起,突出了主音、主和弦的主導地位,民族調式特征音豐富了音樂的色彩。[3]
《第四鋼琴奏鳴曲》中抒情性風格段落占有很大比例,尤其是在各樂章的主題樂段中。
普羅科菲耶夫認為主題旋律是音樂中最重要的部分,他一生都在尋求能夠創作出樸素動人的獨創性旋律。他說:“為了使得旋律樸素,同時又不致使得旋律變成低廉的、甜膩的和模仿的東西……,因此我將把我所有的一切努力都用到這一方面去……”。[4]他的音樂旋律與那些華而不實的曲風不同,總是樸實新穎又令人感動難忘。由此可見主題旋律在普羅科菲耶夫音樂創作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
第一樂章是一個極具敘事性的樂章,旋律悠長抒情,同時帶有憂傷的氣息。演奏主部主題時要不僅要注重旋律的歌唱性,還要將不同樂句音色上的對比表現出來。第一樂句演奏時要盡量弱并且保持平穩,表現出黑暗神秘的氣氛,手指貼鍵有控制地彈奏。如圖1所示。
第二樂章的第一主題節奏緩慢,左手同音程的伴奏反復進行,為樂曲提供了一個敘事性的、沉重、悲壯的背景(見圖2)。在這個主題中,一個個八分音符的排列看似是一個非常尖銳而機械的形象,但在演奏中,要從聽覺上體會和聲變化的效果,手指盡量貼鍵,用小臂的力量帶動手腕進行斷奏,而不是手指單純地敲擊琴鍵,雖是斷奏卻要達到連的聲音效果。
此曲中的抒情性旋律是作曲家將音樂與情感表達融為一體的最佳表現手段,體現出普羅科菲耶夫在創作早期的抒情性特征。演奏主題時要抓住旋律聲部,突出音樂線條。
《第四鋼琴奏鳴曲》的諧謔性風格是作品的另一個重要風格,與前一部分所述的抒情性形成巨大的反差。這一風格主要從主題旋律裝飾音的使用兩個方面體現出來。[5]
1.主題旋律的諧謔性
第一樂章主部主題是一個集抒情性與諧謔性于一身的雙重性格主題。在這一主題中,第7-9小節的這一上揚音型樂句與主題動機形成鮮明對比,仿佛在對前面低沉的陳述發出疑問,塑造出一個若隱若現的、猶如光亮一樣的神秘的音樂形象,如圖3所示。在這里,演奏時要將聲音集中在指尖,彈奏出明亮的音色。疑問與回答相互呼應,掌握恰當的觸鍵方法才能夠在彈奏時準確地把握主題一明一暗的音樂性格。

值得一提的是,演奏時還要重視重音記號在此樂章中的多次運用(見圖4),彈奏記有重拍的位置有助于渲染激烈的音樂情緒、豐富音樂的表現力、加強音樂的戲劇性和諧謔性。
2.裝飾音的諧謔性效果
此曲中的裝飾音在表現諧謔性音樂風格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它們我們可以看到音樂中復雜多變的情緒和意料之外的表情。
在第一樂章的連接部出現了裝飾音(圖5),連接部的旋律連貫而且舒展,裝飾音的加入聽起來仿佛一聲聲無奈的嘆息。同時又帶有些許嘲諷的意味。演奏時要按譜面上標記的expressivo,富有表情地彈奏。力度上的變化也根據mp-sf-p來進行。為了把裝飾音彈得干凈,應用指尖觸鍵,但同時要避免出現尖銳的聲音,給這個樂段增添憂郁的氣氛。
彈奏第一樂章副部主題時(圖6),左手的低音按作曲家標注(ilbasso pesante)要強調出來,盡量彈得深沉厚重,提供一個黑暗的音樂背景,右手靈活的裝飾音為音樂增添了神秘感,要彈奏得清晰、輕巧,并且作出音色和力度上的對比,體現出諧謔的風格,如第40-第42小節中反復出現的裝飾音,音色在明亮和黯淡之間變換,使音樂充滿想象,同時表達出作曲家的憂傷情感。
裝飾音的加入把樂曲詼諧的風格體現得淋漓盡致,彈奏時手指要主動、有力,制造出動力和緊張感。在小心處理裝飾音的同時不能忽略音樂的旋律性和連貫性。正確地表現出第三樂章幽默,怪誕的意味和普羅科菲耶夫創作中帶有的諧謔特點。
《第四鋼琴奏鳴曲》是普羅科菲耶夫獨創風格形成初期的代表作,整首奏鳴曲建立在傳統奏鳴曲式原則之上,探索復雜的多元化風格和新穎的表現手法。旋律時而抒情歌唱,時而詼諧怪誕。本文在分析曲式結構和創作風格的基礎上針對部分樂段進行演奏詮釋,為演奏者演奏時能更好地掌握樂曲風格,表現作曲家創作意圖提供一些參考。在演奏中表現出豐富的音樂風格是練習時的重要部分,練習此曲時應通過聆聽樂曲中的”聲音效果”,把作者豐富的情緒表達出來。如作曲家用左手重復的低音表現陰沉的憂郁;用尖銳、明亮的裝飾音表現幽默、詼諧、積極的音樂形象;用不和諧的音符表現懷疑、迷茫的狀態……這正是普羅科菲耶夫嘗試的新的表現手法,也是在演奏時要特別強調的。同時,對突出作曲家創作中的藝術個性來說,也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鋼琴奏鳴曲》是普羅科菲耶夫早期創作的鋼琴奏鳴曲中的最后一首,充分展現了他早期的創作風格和創作技法,同時又為他后期鋼琴奏鳴曲的創作指引了方向,此曲在他的九首鋼琴奏鳴曲中占據著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第四鋼琴奏鳴曲》以其獨特的音樂語言和鮮明的音樂表現力在二十世紀音樂創作中煥發出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