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凝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 100089)
首先作品擯棄了晉南花鼓傳統的多鼓形式。晉南花鼓最直觀的特征就是其多鼓的形式即身上綁有多個鼓。晉南花鼓的鼓分為四種,高鼓,中鼓,低鼓和多鼓。高鼓在胸部以上,以肩上和額頭前為主;中鼓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鼓的類型,也就是胸鼓;低鼓在腰部兩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腰鼓;多鼓的位置非常多樣花,一般分布在肘關節膝關節等,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部位。在民間,不是人人都可以有多鼓的形式去展示晉南花鼓的,民間的藝人技藝越高,身上的鼓的數量就會越多。這就是晉南花鼓多樣的類型,而編導在處理作品時,并沒有從多樣化的鼓的類型去編排,而是僅僅只使用了最常見的中鼓,也就是胸鼓去表現作品,延續了張繼鋼老師一貫的簡潔大方的風格。
其次作品保留了晉南花鼓傳統的以鼓做伴奏的形式。晉南花鼓在民間表演時,僅僅以一面大鼓和擊鼓人作為其伴奏。擊鼓人在表演著不同的動作時有固定的鼓調,表演者根據擊鼓人的鼓調來判定何時上場,何時下場。在作品中,雖然這樣的以鼓做伴奏的形式保留了下來,但作品不能過于民間化,所以作品在展示時是結合了音樂做伴奏與傳統以鼓做伴奏兩者的結合,既不失現代舞臺的大氣高雅也不失傳統的氣勢。在保留傳統以鼓做伴奏的形式同時,也保留了使用“嘿”等象聲詞增強節奏與氣勢的形式。一方面這樣的象聲詞使得表演者們增強了氣勢,另一方面可以使表演者們相互提醒讓節奏一致。同時這樣的特征非常具有區域代表性特色,雖然僅僅在作品開始的時候采用了這樣的形式,但這樣的形式一下就將觀眾置身于黃土高坡上,代入感非常強。
從體態上來分析,晉南花鼓的基本體態下肢呈弓馬步,上身挺直,雙手肘架起,雙手扶鼓,頭頂上拔,脖子梗住。各民族各地區的舞蹈基本體態是我們區分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最簡單且最直觀的方式了。因此在作品中編導完全保留了晉南花鼓的基本體態。
首先要說的是作品中擯棄了花鼓多樣的擊打方法。晉南花鼓被稱為花鼓是由于兩個方面,第一就是前文提到過的多樣的鼓的類型,第二就是在此處需要說明的鼓的多樣擊打方式。鼓槌的兩端大小是不同的,大的一端用來擊打鼓面的一頭,小的一端拿于手中。右手手心向鼓槌的方向,后兩指夾住鼓槌,五指繞鼓槌自然屈指握空拳狀。左手的手心向鼓槌方向,鼓槌夾在左手虎口的位置,大拇指與食指并攏。擊打的方式最常見的是基本鼓點,和“一點油”,出了這種比較綜合的擊打方式外,晉南花鼓有一些比較單一的鼓點,例如上拉下挑,推拉槌,雙擊槌,勾槌等。在作品中我們并沒有看到花樣的擊打方法,而是選取了幾個比較有特點的單一的擊打方法。反而這種單一的擊打方法,在舞臺中不斷的重復重復,使得在舞臺上將晉南花鼓的氣勢體現的淋漓盡致。
其次是作品保留了晉南花鼓最基本的上肢下肢動律。晉南花鼓的上肢動律與很多漢族舞蹈的動律相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上身劃八字動律。下肢的動律以左右小幅度跨步為主,該跨步重心向下。在作品中我們可以觀察到,這樣的動律是有所保留的。具有典型的漢族民間舞蹈特征,同時也包含著山西民間舞的內涵。
第三點是作品保留了騰踏跳躍的下肢步伐特征。這與黃土人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決定的舞蹈風格特點。這樣的特征使得作品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展現了黃土人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塑造了一個積極向上,質樸憨厚的黃河人的形象。
第四點是作品保留了晉南花鼓身體重心下降的動作特征,強調下沉的力量。在舞蹈展示的過程中,融入了人豐富的情感。一方面重心向下這一特性由晉南花鼓的基本體態延伸而來,另一方面使得晉南花鼓需要有向下強勁的重心,同時這樣的特征也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飽滿,表現出了一種艱難又堅定的步伐,刻畫了粗曠的,健美剛勁的黃土高原人民的性格。
從風格上來分析,首先作品中保留了晉南花鼓男女剛柔并濟,女性陰柔與黃土漢子陽剛的對比。對鼓是晉南花鼓中常見的雙人動作,主要是男女雙人對打,它主要是通過兩人的互相擊鼓而形成配合。作品中有一個很明顯的風格特征,就是男女的剛柔對比。男子充滿爆發力,而女子力度柔和,這一剛一柔,一陰一陽中也就蘊含了豐富的意味。而男女對舞的這種風格正是晉南花鼓的傳統風格,在作品中體現了趣味性和情感性。其次,作品《黃土黃》保留了晉南花鼓動作簡潔大方,灑脫自如,活潑奔放,富有極強表現力,具有濃郁的漢民族風格,獨特的表演特色和蘊含著的古老的文化形式。
編導借以晉南花鼓來表現黃土高坡的人們對黃土的深情。在主要借用晉南花鼓的形式和動作元素時,突出了黃土地人們的人物形象,將黃土地的風土人情展示的淋漓盡致。正如編者在書中這樣談到“作品的名字叫《黃土黃》,而不是叫‘花鼓舞’,顯然不是去表現這一個舞種,而是借用晉南花鼓這一形式來展示‘那一方水土,那一方人的’,重點是說一把黃土情,黃土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況?!?/p>
也正是由此,編導在作品《黃土黃》的編排過程中,對于晉南花鼓形式和動作的借鑒才會有所保留也有所擯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