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曉龍

圖1 大吉大利
原本紫砂壺的誕生,是由于新的飲茶方式的出現,散茶的普及讓紫砂壺伴隨著茶文化普及發展了起來。在紫砂藝術發展的初期,實用性占據著主導地位,但在隨后的發展中,由于工藝的進步,制作觀念的轉變,紫砂越來越多的挖掘出了自身的藝術價值,讓許許多多的文人開始逐步的參與到紫砂壺的設計制作中來。這個過程是緩慢而堅定的。因為當時的文人賦予了紫砂內在的文化屬性,而推及大眾的普及性讓紫砂將這種文化屬性隨著茶文化的拓展而拓展開來,在這個過程中,紫砂壺的創作者也逐漸發生著變化,并在文人主導的紫砂藝術中開始占據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到了近代,隨著傳統文人社會的解體,義務教育的推進,時代的浪潮讓一大批藝人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以顧景舟、朱可心等老一輩紫砂藝術家為代表的創作者打破了傳統紫砂壺中的諸多舊有概念,將紫砂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當下紫砂藝術的繁榮,與近代紫砂藝術發展所打下的基礎密不可分,正是一代代紫砂藝人的努力,讓紫砂壺藝不斷的攀上新的高峰。當代紫砂從藝業者在之前打下的良好基礎上更進一步,新的設計思想,新的實踐和嘗試為紫砂帶來了新的活力,圖1這件“大吉大利”壺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創作完成的。
一件優秀的紫砂藝術創作,是從紫砂礦料開始,設計、制作,再到窯溫燒造之后的休整,最終形成的。紫砂壺的創作者需要掌握其中每一步的工藝,而紫砂壺造型多種多樣,不同的造型就要搭配更合理的步驟,同時還要結合創作者本身的所思所想,將內心的匠心獨運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所以紫砂壺歷來都是能夠寄托人的情感的;藝術來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紫砂壺所承載的情感多來自于生活本身,要想使這項普普通通的思想轉化為藝術的吸引力,就必須對其加以提煉、改造,再以合適的面貌呈現在世人眼前。以眼前的作品“大吉大利”為例,這是一把紫砂仿生器,造型來自于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果——“梨子”,在傳統民俗文化中,由于“梨”與“利”諧音,所以常常將其作為吉祥祝福的見證,大大的梨子,就代表了大吉大利的文化內涵。
“大吉大利”乍一看是一件紫砂仿生之作,以現實存在的梨為原型,但實際上這件作品是從傳統紫砂壺形中的“梨式”轉變而來的,當然傳統的“梨式”亦是根據現實中的梨子創作而成的,在當代馮先銘先生主編的《中國古陶瓷圖典》中描述這把壺為:“梨式壺,壺式之一,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因形狀似梨而得名”。文物鑒定專家耿寶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鑒定》一書中也說:“梨壺——因造型類似梨而得名。元代始燒造,其后歷明、清兩代,經久不衰。”可見這件作品的原型在元代已經出現當為定論。而通常這種具有歷史源頭的紫砂壺式,其形態本身就有著特定的內涵表現,這就成為了后世創作者制作同類型作品塑造表現力時的一大難點。
眾所周知,紫砂藝術傳承至今天,流傳下來了眾多的經典的紫砂壺造型,這些造型當中,有些造型由于本身的形態屬性和內涵屬性,都有著進一步拓展變化的空間,但另外一些作品,其形態本就已經簡化至極,而其核心的內涵表述同樣古樸簡潔,要在這類作品身上尋求新的變化,可謂難上加難。因為倘若改的多了,也就破壞了原本形體簡練的精髓,改的少了,又會流于形式變成簡單的重復,而這種重復往往是缺乏原版靈魂的拙劣模仿,所以針對作品“大吉大利”,筆者決定進行一次全新的嘗試,打破原有的形體塑造的界限,將原本獨屬于光器的“梨形”,變化成更加生動的花器,以同樣簡練的形體肌理,重新來呈現“梨”這個主題。
紫砂光器在紫砂眾多器型中,造型簡潔大氣,樸實典雅,但并不是說經典的光器一旦存在便會永世不變,經典還是那個經典,但創作者的腳步不會停止,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積累。眼前的這件作品“大吉大利”清秀飄逸,在原有造型基礎上,加之一定創新元素,使整體看起來,具有大自然的流動美感,通俗的塑造出了自身的美感和內涵,既有幾分藝術的優雅,又糅雜紫砂礦泥的樸實之氣,又能凸顯“梨形壺”的器型之美,將大自然的美融入到紫砂藝術作品的創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