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棟梁 項麗霞 彭金媛
近年來,我國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新動能加快了經濟的成長,去產能也在繼續向前推進。從以上統計數據不難看出,在本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各省居民收入增速差距逐漸縮小,而且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已經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這充分說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調節居民收入差距方面已經大有成效。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不足:城鎮居民收入與農村居民收入在絕對量方面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前者為后者的2.35倍。所以我們認為,在縮小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方面,我們仍舊有很長的路要走。基于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繼續加大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比如華北北部,自然條件優越,地型地貌多樣,生物資源豐富,是天然的優質奶源區,也是葡萄種植的黃金地帶和落葉果樹的最佳適生長區。依托資源優勢和文化傳承,我們應將差異化、特色化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抓手,以特色產業為著力點,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新”的路子,讓鄉村特色產業走向集群化、規模化。
著力將增強綠色優質農產品的競爭力放在首要位置,繼續發揮農業大省優勢,大力在過度開墾地區進行退耕還農,增加農村地區植被和水域覆蓋面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加大力度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農村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也不能忽視,加快發展農村第三產業,比如在鄉村旅游、交通運輸、通訊等方面加大投入,提倡發展智慧農業,打造“特而強”的農產知名品牌,培養技術與知識兼備的新型職業農民。
2、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小城鎮的乘數效應不容忽略,它能夠有效吸引附近投資,帶動消費能力的提升,能對一個地區的經濟建設起到強有力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加的形勢下,加快小城鎮的建設升級更加具有特殊的經濟意義。小城鎮的魅力,能夠帶動附近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提升。小城鎮的土地、人力、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等要素一旦被成功激活,其區位優勢很快就能突顯出來,進一步發揮其乘數效應。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窮不能窮父母。一部分先富起來的農民為了讓子女能夠受到較為優良的教育,為了讓父母有一個良好的醫療保障,他們在收入增加的同時逐漸向小城鎮聚居;同時,部分收入可觀的農民工的返鄉也使得小城鎮具備了承接產業轉移的優質條件。所以我們有很好的機遇打造一批休閑旅游、現代制造、教育科技、美麗宜居小鎮,使其成為當地乃全市、全省某一行業的中心。從2016年起,有些省份已經在陸續推動中心村的建設,這一舉措使得農業人口更加密集,更有力于發揮聚集優勢,快速發展新型城鎮,在高速發展的網絡環境下,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產業,拓寬鄉村旅游、農產品、民俗休閑娛樂產品的銷售渠道,建立網上網下全方位的購銷網絡。繼續發揮供銷社網點全覆蓋的優勢,優化流通網絡及物流資源,建設美麗鄉村云,打造集網上交易、倉儲物流、品牌運營、金融運作、產品展示于一體的涉農電子商務交易綜合服務平臺。
3、著力發展農村金融業。在積極建設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基礎上著力構建普惠農村金融體系,爭取使農村與城鎮經濟主體享有平等的金融權利。降低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立門檻,讓農民進入金融機構、獲取金融服務不再是奢望,使農業融資不再是新聞。比如在加大農業保障方面,需要各金融機構在政府的引導下,能夠幫助農民化解金融風險,各金融機構開發支農金融新產品,促進金融產品多樣化發展,根據各地農業產業發展的特點,分別設計符合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比如可以在較冷地區嘗試土豆等農產品期貨的開發,為山區山貨提供更多的險種,使農業生產者不再為天氣、氣候因素焦慮不堪。
4、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在農村供給側改革中,農民作為重要的生產力供給要素值得重視。無論怎樣改革,要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不只要讓他們的錢包鼓起來,還要讓他們的“菜籃子”、“奶瓶子”、“肉袋子”豐富起來,縮小他們與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和獲得感差距,提高收入增加幅度,讓更多農民不僅在收入水平上的“獲得感”,還要在精神上有更多的幸福感。只有農民的收入增加了,才能更加穩定他們的人心,而不是整天想著要擠到城里去打工賺錢養家;只有穩定了農民的民心,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才能為農村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農業發展、農村發展才有了底氣和人氣。
通過我們的以上拙見,希望能夠對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些許幫助,不斷提升“三農”水平,給農民朋友們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參考文獻:
[1]相天東.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對城鄉收入差距門檻效應的實證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7(06):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