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璇
中圖分類號:D4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9-016-01
摘 要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女性地位有了很大進展,女工已逐漸成為社會崗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國民經濟結構中占有主導性地位。然而根據目前情況來看卻并未達到理想狀態,而是在受到種種因素影響條件下,導致女工工作不但無法滿足社會需求,更使企業女工在發展期間遇到嚴重阻礙。為了有效解決這一現狀,文章首先探討了女工整體素質水平提高存在重要性,然后主要對女工素質水平提高策略和女工發展情況展開分析討論,提出了可行性解決策略,以期對企業健康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關鍵詞 企業工會 女工工作 創新
社會實踐充分證明,沒有婦女的發展,就沒有人類的全面發展,就沒有社會的和諧進步。共同關心婦女地位,維護婦女權益,推動婦女廣泛參與社會事務,一個男女平等的和諧社會才能得以構建和發展。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除了充分認識婦女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外,還要充分了解在企業發展中加強女工干部隊伍建設的必要性。
一、企業工會女工工作發展現狀
最近幾年時間里,很多民營企業在員工工作發展上也有意識的對女工工作發展事宜予以了較好兼顧。但也需要清醒的看到,女工工作發展的總體速度較為緩慢是不爭事實,很多具體工作在開展上也存在著很多不足。由于女性工作者對平等地位的訴求越來越明顯,且現行的女工工作發展機制存在著很大弊端,女工工作創新發展的緊迫感已經十分明顯,且這種創新不能單純是機制上的創新,更加需要包含相關工作開展策略、方式方法選用層面的創新。
二、企業工會女工工作創新發展的具體策略
(一)堅決維護和代表女職工的利益
各級黨政組織將維護女工合法權益及特殊利益作為重要工作責任。通過宣傳條幅、知識講座、微信平臺、網頁專欄、移動媒體等多種有效形式向基層女工普及相關的政策法規,讓她們學習了解自身享有的權利范圍和行使權利的途徑,強化自我保護意識、權益維護意識,并落實女工的勞動保護監督工作,做好女工“四期”保護工作。要高度重視女工個人成長成才,對女工中的佼佼者進行有計劃、有重點擇優培養、選拔和使用。
(二)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
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強化行為規范教育,引導女工干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女工干部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要加強正確輿論引導,強化自我修養和自我約束。女工干部要有所為,就要始終保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品格,發奮有為,努力超越,這是對女工干部的基本要求。通過參加各類培訓班、專題討論、報告會、讀書會、知識競賽、技術比武等學習實踐活動,陶冶高尚情操,歷練能力素質,樹立良好的女性形象。要建立規范化的管理體系。女工干部隊伍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規范化的管理是新時期加強女工干部隊伍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整體能力和水平的基本途徑。只有加強體系建設,才能發揮整體系統功能。形成組織領導體系、建立規范化管理制度、引入相關競爭手段、形成有機統一的管理機制,這是加強女工干部隊伍建設、提升綜合素質的全面持久的內在動力。
(三)進行人性化的女工工作管理
企業工會雖然不具備對女工進行管理的權利,但在女工工作發展的管理上其應當進行人性化管理理念的融合,工會更是需要借助自身的影響力為女工的權貴保障等發生,從而帶動企業員工管理,特別是女工管理上的人性化色彩凸顯。很多企業內的工會已經確立除了專門的女工工作發展小組,工會不僅要給予其相關工作開展上的全力支持,更加需要在人性化管理視角下,進行女工工作發展上的不斷創新,特別是對女工的身份、地位等予以較好尊重,避免具體女工相關工作在開展上過于硬性。
(四)積極幫助女職工解決實際困難
女工組織要積極關注女性在工作、婚戀、家庭等方面存在的心理問題,定期對女工進行心理評估、心理測試,舉辦巾幗心靈講堂,開展女性心理健康培訓活動。對生活上存在實際困難的女工家庭,要采取結對幫扶、志愿服務、重大節日慰問、日常送溫暖等方式,及時幫助困難女工渡過生活難關,提高生活自信心,切實感受到組織的溫暖。
三、結語
綜上所述,各級政府應當對區域內企業工會女工工作的創新發展事宜進行有效引導,各類型企業的工會領導層也要在認清女工工作創新發展的趨勢、形式基礎上,更為積極的進行相關工作創新發展的統籌、規劃,避免相關工作創新發展事宜最終流于一種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女工工作在發展上帶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往往會得到較多關注,具體工作創新發展相關的嘗試也要確保科學性與可行性的兼具,避免不當的工作機制創新,或方式方法創新對女工工作發展事宜產生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 白冰.基于新形勢下的企業工會女工工作的創新路徑[J].辦公室業務,2016,(24):20-21.
[2] 李嵩翡.提高女工素質奠定工會女工工作基礎[J].人力資源管理,2014,(4):261-262.
[3] 任榮.新形勢下企業工會女工工作的創新方向[J].建材與裝飾,2017(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