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艷齊
句容聚焦“四個維度”,著力打造一支規模足、結構優、能力強的社區工作者隊伍,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實現城市的高質量發展,關鍵要靠一支堅強有力的基層社區工作者隊伍。按照郭文奇部長提出的“把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作為政治責任扛起來”的要求,句容聚焦“四個維度”,著力打造一支規模足、結構優、能力強的社區工作者隊伍,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聚焦職業門檻,嚴把隊伍關口。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把高標準選好人作為第一關口。落實員額管理。把配齊工作力量作為一條“硬杠杠”,建立由市民政部門牽頭核定,街道具體使用的市街分級管理體系。將公安戶籍戶數作為依據,按照2000戶以下核定6名專職工作人員,每增加300戶增核1名,3500戶以上最多核定12名的標準來核定員額。嚴格選拔標準。突出政治標準,注重年輕化高學歷要求,通過對社工的高標準準入,推動社區工作者隊伍與城市快速發展、社區治理創新升級的有效同步。規范招聘轉聘。推行“市招街聘社用”的招聘模式,明確新進社區工作者必須經市級統籌規范招聘,全程把控招聘環節,把好入口、管住源頭。
聚焦職業自信,強化素質提升。基層工作做得如何,關鍵靠人,根本取決于基層骨干隊伍能力素質。突出“全覆蓋”培訓。將社區黨組織書記教育培訓納入全市干部培訓總體規劃,建立社區書記每年必訓、新任社工崗前必訓、骨干社工考前必訓“三必訓”機制,整合“村社區書記大講堂”“茅山鐵軍營黨性教育基地”等教育資源,推動社工培訓常態長效。突出“全科型”培養。實施“全科+全能”社工培養工程,對社區工作者開展社區實務工作技能、業務綜合技能培訓,鼓勵支持社工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常態化開展“全科社工”綜合業務能力培訓和測試,實施“持證”上崗,全市“雙全”社工占比達85%。突出“全鏈條”幫帶。建立“園丁”導師庫,實行師徒結對“傳、幫、帶”,圍繞“一片赤心、一口社情、一流業務、一線經驗”,幫助年輕社區工作者盡快掌握基本政策、熟悉社情民意、進入工作角色。
聚焦職業認同,落實待遇保障。堅持從夯實黨在城市執政基礎的大局出發,健全薪酬體系,完善激勵機制,讓社工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做到“在職有勁頭”。建立社區工作者“三崗十八級”薪酬體系,健全社區工作者基本報酬與本人崗位等級相對應并定期增長的薪酬機制,優化薪酬系數,薪酬待遇普遍提升,社區工作者職業“含金量”進一步增加。做到“退職有保障”。認真落實村(社區)干部激勵保障辦法,為社區干部繳納“五險一金”,開展優秀社區書記評選,建立離任社區干部關愛幫扶制度,設立離任后生活困難社區干部關愛資金。做到“升職有空間”。重視從社區工作者中選拔優秀干部,選拔優秀社區工作者擔任街道領導班子成員,探索從社區工作者中定向招錄公務員和招聘事業人員,進一步打通“天花板”。
聚焦職業擔當,激發干事活力。社區工作者身處服務群眾的基層一線,既要有干事的平臺,也要有成事的動力。一方面,健全服務機制。制定社區工作者崗位職責、服務標準、服務承諾,實行彈性錯時工作制度。持續推行“五事民情工作法”,常態開展“百名社工進萬家”活動和網格化治理,做到“提戶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提情知策”,為社區工作者搭建展現風采的舞臺、擺下同場競技的擂臺。另一方面,從嚴考核管理。將各項工作分解量化成為考核指標,形成考核標準“菜單”,年度考核結果作為社工使用、獎懲、競聘、選拔的重要依據。同步建立社區工作者退出機制,劃出淘汰“紅線”,不斷提升社區工作者隊伍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