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所謂重塑鄉村治理權威,首先需要鄉村賢能主動擔當,特別是要鼓勵基層黨員爭當先鋒。除了黨政因素,以往多年村干部的權威由鄉村社會內部賦予。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理念則由管治變為服務,村干部權威的樹立自然也必須通過為鄉村居民提供高效優質的公共服務來積累和獲得。這就對村干部個人思想素質和實干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既要能深入理解和貫徹黨的思想方針,對接和執行上級政府下達的各項任務;又要能迅速了解和滿足轉型中農村社會各類群體產生的多元化公共服務需求。更重要的是,這種權威的獲得要以放棄個人“權威感”為前提,要沉下基層,為村民悉心服務才能贏得村民信賴。
也正是基于這種對思想覺悟和個人能力的雙重要求,各地應該鼓勵基層黨員爭先擔當。這既是現代鄉村治理中權威重塑的要求,也是加強黨對鄉村基層全面領導的要求。同時,基層黨組織也要努力提供人才培養和提升平臺,將培養基層黨員和培育村(社區)后備干部有機結合起來。縣鄉級政府要積極配合參與“塑造”,給有志于服務鄉村基層的精英和黨員提供機會,給優秀村干部提供優先選拔上升的通道和渠道。
時至今日,鄉村內部千百年原有的“約定俗成”早已不足以支撐現代農村社區正常運轉,必須建立起以相關法律、法規、條例等正式規則為主、公開透明的規范體系。這既有助于現代鄉村治理模式的建立,提高基層行政效率,也有利于與上級政府溝通對接,提升監管效能。當然,也要靈活運用鄉規民約、道德人情等非正式鄉土性規則,實現柔性管理。
鄉村治理的現代化不是靜態目標,而是基于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動態調整和全程適應。只有根據鄉村社會的變化和需求,不斷調整鄉村治理的權威和規范,才能不斷提高基層治理能力,真正實現鄉村治理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