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 纓
中國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瑰寶,是在繼承前代多種藝術形式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它把多種藝術形式(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巧妙地綜合在一起,來表現豐富生活內容,刻畫不同的人物性格,展現復雜曲折的故事情節。從一個大的藝術史角度來觀察,中國藝術在近代史上的發展,完全隨大眾審美趣味的位移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舞蹈藝術正是在這種位移中從獨立而又輝煌的藝術巔峰逐漸滑落,被戲曲藝術兼容并吸收,成為戲曲表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戲曲也正是在這種位移中后來居上,形成“唱、念、做、打”等一整套的多種藝術形式,成為近代中國人的主要藝術行為和藝術觀賞模式。綜觀中國戲曲的發展,在宋、元、雜劇中已有配合劇情的插入性舞蹈表演,出現了表情提示性文字和舞蹈表演動作說明性文字——“科”。所謂“笑科”、“舞蹈科”、“看科”、“怕科”等,實際上是表現人物情節和身段表情動作的表演。明、清盛行的昆曲,更進一步地把舞蹈融合在歌唱和戲劇表演中。隨著戲曲的逐步興盛,在戲曲藝術發展完善的過程中,舞蹈已完全被戲曲吸收消化,融合在戲曲框架之中。戲曲藝術中的“唱、念、做、打”,所謂“做、打”即是戲曲舞蹈的表現。在戲曲表演中,大量運用了扇、袖、巾、帶、刀、槍、棍、棒、帽、瓴、須、發等道具和服飾為表演手段,這都是古代傳統舞蹈的運用發展。經過歷代戲曲藝人們在長期藝術實踐中的努力鉆研,創造了一套較完善的表演與訓練方法,創造了豐富多彩和富于表現力的舞蹈和表演程式。
戲曲舞蹈畢竟不是獨立的舞蹈藝術,它被局限在戲曲的范圍,并隨著戲曲主體意識的強化,舞蹈只能是戲曲的表現工具和表現手段之一。
由于舞蹈已成為戲曲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段,因而戲曲演員必須具備舞蹈功底。史料記載,明代“女戲”(女演員)是“未教戲前先教琴、先教琵琶、先教提琴、弦子、簫管、鼓吹、歌舞”。可見,戲曲演員的訓練是相當全面的,標準是相當高的。既要懂得音樂,掌握樂器的演奏技巧,還要能歌善舞。那么,戲曲演員的舞蹈訓練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和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呢?當然,首要的是腰、腿、臂等方面的基礎力量和柔韌度的訓練。這是做好一切舞蹈動作的基礎。如蓋房一樣,沒有牢固的基礎,如何立柱、砌墻、上梁、蓋瓦?即使勉強蓋成,那也不會牢固,勢必會柱倒房塌。戲曲舞蹈中有很多模擬性舞蹈動作,如常用的“雙飛燕”、“老鷹展翅”、“金雞獨立”、“撲虎”、“虎跳”、“鷂子翻身”、“臥魚”等,這是傳統擬獸舞蹈的繼承發展;有模擬大自然的舞蹈動作,如“云手”、“蘭花手”等;還有模擬人們生活的舞蹈動作,如“游水”、“劃船”、“上下樓”、“上下山”、“跌撲格斗”等。這些舞蹈動作沒有較扎實的腰、腿基本功,是難以完成好的。腰、腿等方面的基礎訓練(基本功訓練)是要有一種不怕吃苦、不怕枯燥、刻苦勤奮、堅忍不拔的精神的,因為這是與人體的“極限”挑戰。當然,這種訓練要講究科學,講究方法,講究循序漸進,講究因人而易,切忌蠻干。其二,戲曲舞蹈要注重“手、眼、身、法、步”之五項動作要素的訓練。“手”是形意的舞姿,是舞姿的最大拓展與延伸;“眼”是表演的靈魂,是角色內心活動的窗戶,所謂手到眼到則體現出一種精神氣質和動作韻味;“身”是體態,在動作中腰為行動的中軸,也是體現動作韻味的關鍵;“法”是度,是恰如其分,即多一分為過,少一分則不到位;“步”是舞姿形態變換的前導。在訓練中要注意氣體的掌握運用,可以借鑒當代藝術舞蹈訓練中的“身韻”練習,使形體動作的幅度大小、速度快慢與呼吸的輕重緩急相結合,讓氣息成為形體動作韻味之本,從而形成細膩圓潤、剛柔相濟、張馳相融的戲曲舞蹈動作風格與韻味。
無論古今,基訓一直圍繞劇目表演的需要而進行,從“梨園”、“教坊”和現代學校的舞蹈課堂,我在《新貴妃醉酒》和《黃梅戲》劇目的創作呼吁中,基訓教學也敢于探索,破程式,創新風,解構重組,把紛繁多樣的古典舞動作程式分析解構,提煉出最小的活性元素,再以多層次的立體交叉取得音樂交響性的一體化;在《新貴妃醉酒》劇目表演中,變表演情節為渲染情緒,在舞臺上用身韻元素創造的舞動翩然的壯麗審美感受達到了“心物交融”的藝術深度。
兒童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將大部分注意力都花在怎樣模仿動作上,常常有動作無表情。要改變這種狀況,使兒童舞蹈表現得有血有肉,更為豐富,需要老師引導和教育孩子們有審美能力和舞蹈表現力。我在教授《小小狀元郎》等舞蹈過程中,從讓學生充分理解舞蹈的內容和情感入手,通過“言傳身教”相結合,循序漸進,逐步深入,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設境引趣。為幫助孩子進入舞蹈的意境,老師首先要介紹舞蹈的背景和想要表達的主題。在教學改編自黃梅戲的舞蹈《小小狀元郎》時,我首先問小朋友,“黃梅戲的故鄉是哪兒?”多數小朋友都知道安慶是黃梅戲的故鄉,不知道的也充滿了好奇。從這兒著手,我用繪聲繪色又能讓孩子聽懂的語言介紹黃梅戲的起源和發展,喚醒孩子對家鄉的自豪感。同時穿插講解古代的文化和科舉制度,使小朋友們對舞蹈的主題有了基本的了解。將學生熱情調動起來后,我播放《小小狀元郎》的音樂讓學生跟著音樂節奏,想象狀元登科的情景。通過教師的講解以及音樂的配合,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了,他們知道用怎樣的心情和表情來跳這支舞。同時,學生的節奏感也得到了培養。
2、邊說邊做。教師示范動作是舞蹈教學的主要方法。教學時,要先示范表演,讓學生對動作先有感性認識。接著,分解動作,講解動作要領,并且告訴學生每個動作所表達的含義。例如:表演抒情舞蹈時,要求孩子動作要連貫、柔和,表情自然。表演歡快舞段時,要歡愉、雀躍,眼睛要亮起來,動作輕快,帶著需要的情緒表達情節抒發情感。
3、相互點評。為了讓學生對舞蹈動作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讓學生對老師的示范動作進行點評,讓學生體會動作美在哪里,表現的含義是什么。接著,老師對學生表演進行評講,找出優點進行表揚,對缺點進行改進。在師生相互評議交流中,真正體會舞蹈的內涵。這不僅對學生是個提高,對老師同樣是一種鞭策。同時,鼓勵學生互相點評,相互學習,取別人的長處來補自己的不足,使動作做得更加完美。通過點評、講解和老師的提示,引導學生自查自糾,尋找自我感覺,感受動作的力度,逐步掌握要領,力求最佳姿態展現舞蹈主題。
4、逐步深入。舞蹈的藝術之美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為了使學生能夠把舞蹈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學生動作熟練的基礎上,還要對照藝術大家的表演,用心揣摩,深化理解。在《小小狀元郎》教學中,我特意播放一些黃梅戲《女駙馬》的片段錄像,讓學生欣賞,提醒學生觀察演員的服裝、頭飾、神態、動作的過渡等。在學生已經初步掌握動作要領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比較,找出不足,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提高的興趣和舞蹈表演的欲望,還使學生更深層次的感受藝術之美,培養了她們的欣賞能力和表現能力,拓展了歷史文化知識。
戲舞課程需要有經常性的演出和比賽為依托才能開展得有聲有色,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演出使學生從教室走上舞臺,從面對教師到面對觀眾,從排練到實踐,舞臺布景,燈光,服裝,音響……特別是和觀眾的直接交流構成隆重熱烈氣氛,使學生感受到舞蹈藝術的強大魅力,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和審美愉悅,使表演的臨場發揮取得更好的效果。演出會訓練學生在各種場景中不怯場,不緊張,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充分發揮自己的表現力。
演出比賽使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前沿,感受藝術脈博,體會審美,激活思維,促心益智,演出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優秀劇目是鮮活的社會文化的一部分,這是藝術的熏陶,這是學生生命中美好,永恒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