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谷瑩佳 王晨羽 林 珊 吳 瓊
1.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二病房,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2.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一病房,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肺癌作為目前臨床上一類對人體健康能夠產生較大影響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及死亡率占全球惡性腫瘤的首位,據調查資料發現,肺癌5 年生存率僅維持在13%之內,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質量均造成了較大的影響[1]。目前,應用于肺癌的治療方案均按照肺癌的類型決定,較為常見的包括化學藥物治療、放射治療、靶向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等,但外科手術治療仍可作為針對清除肺癌病灶的手段方案,其目的在于不僅將肺癌的原發性腫瘤病灶以及縱膈淋巴結給予有效清除,同時還能夠盡可能地保留肺部健康組織[2]。但有大量資料[3-4]證實發現,外科手術雖然具有較好的操作效果,但在術后仍然容易為患者帶來諸多并發癥,包括不同程度的肺活量增加、呼吸無力或者心肺代償功能變差等情況,給患者術后的康復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因此,對于肺癌患者需要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方法來促進改善其術后的心肺功能,有效地促進康復,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我院”)2016 年5 月~2018 年5 月收治的肺癌患者78 例,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9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相關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見表1。
1.1.1 納入標準 均符合我院行病理學檢查、臨床癥狀檢查及CT 或MRI 等影像學檢查后確診;均在我院接受了解剖性肺葉切除術治療;具有正常的行為以及認知能力,具有社會交流能力;在接受安全手術后均未見到危及生命的嚴重并發癥;簽署了關于本研究的知情權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1.1.2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糖尿病或者甲狀腺疾病等代謝障礙性疾病者;合并COPD 及哮喘等可能對心肺功能造成障礙或者加重疾病進展者;患者本人拒絕后續治療及研究者。
對照組僅給予常規鍛煉,包括了由臨床醫療人員給患者提供的口頭或者是書面的指導等,幫助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并囑咐患者家屬共同參與相關的術后鍛煉計劃,鍛煉的內容包括了深呼吸、必要時的吸痰及吐痰、下床活動、調整情緒等,在患者出院前保留好聯系方式,給予電話隨訪,每月1 次,隨訪期間同時給予關于肺癌術后常規鍛煉的方法介紹,連續進行2 個月[5-6]。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新型團隊支持鍛煉,方法為:①根據我院的條件建立起團隊支持鍛煉小組,該小組主要由康復科中的2 名具有豐富呼吸科臨床經驗以及5 名長期負責肺癌患者的醫療工作人員構成,由小組對肺癌患者建立起追蹤計劃檔案,根據檔案的內容統一收集患者的信息,包括年齡、性別、家庭住址、聯系方式等,并定期對患者的信息及資料給予更新。②團隊支持鍛煉小組給予一系列的支持鍛煉活動,具體的實施方法如下:按照美國心肺復蘇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AACVPR)制訂關于肺癌患者的個體化康復標準及指南[7],根據中國人的身體狀況及特點制訂為期3 個月的關于生理恢復以及康復模式的訓練計劃時間表,規定好每周要做的運動,并依照此計劃作為基礎,根據患者的耐受力情況進行相關的調整。具體功能鍛煉的內容包括縮唇深呼吸(30 min)、全身肌肉舒縮功能鍛煉(30 min)、快走1 km(速度為30 步/min)、慢跑2 km(6.5 km/h)等,循序漸進,每周2~3 次。在室內進行的鍛煉則以輕松愉悅的音樂為主,由小組內成員制訂相應的內容,同時給予具有暗示性以及鼓勵性的語言等[8]。③積極地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努力消除患者因康復鍛煉產生的距離感以及來自心靈上的打擊感等,每周安排固定的單位及團隊的成員與患者面對面的進行交談,鼓勵其講解自身對于病情認知以及所處的態度,是否對鍛煉全程持有疑問等,并給予耐心的解答。積極向患者講解術后肺癌復查以及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幫助患者得到更多的溫暖及支持[9]。④在患者出院的5 d 之內,指派小組與患者家屬取得聯系,詢問并記錄關于患者出院后傷口愈合、呼吸功能恢復以及整體的康復功能鍛煉情況等,同時還需要了解關于患者術后身心功能恢復的情況、患者及其家屬關于功能鍛煉的反饋情況等[10],均連續進行2 個月。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肺功能指標、功能鍛煉依從性、生活質量評分。
1.3.1 術后的肺功能指標 根據肺功能測試評價的指標包括了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1 秒用力呼氣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1)、6 min 步行距離(6 minutes walk time,6MWT)以及運動自覺量表。其中6MWT測量方法為[11]:試驗前患者在起點旁坐椅子休息至少10 min,核查有無禁忌證,測量脈搏和血壓,讓患者站起,用Borg 分級評價患者運動前呼吸困難和全身疲勞情況,將計時器設定為6 min,指導患者站在起跑線下行走,一旦開始行走則開始計時,在6 min 試驗完成前的15 s 告知患者即將停止,后對步行的總距離進行計算。運動強度自覺得分量表[12],將評分表分為0~10 級,0 級表示毫不吃力,10 級則表示最大極限,指導患者根據自身的情況對分級進行判斷。
1.3.2 功能鍛煉依從性 采用功能鍛煉依從性量表進行判斷,其中3 個維度共18 個條目,將身體鍛煉的依從性(9 個項目)、(鍛煉效果對依從性復查)共5 個條目、能夠主動的尋求建議依從性(4 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1~4 級評分,每個問題均按照4 級評分法進行,分別為根本做不到(1 分)、偶爾做到(2 分)、基本做到(3 分)及完全做到4(分)。將18 個條目的計分之和作為總分,得分在14~56 分之間,其中得分在14~28 分之間為不依從,得分在29~42 分之間為部分依從,得分在43~56 分之間為完全依從,以完全依從及部分依從之和所占比例為依從率。
1.3.3 生活質量評分 以生活質量評分量表系統的肺癌特異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are core,QLQ-LC13)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量表中的評價指標包括了外周神經炎、胸痛、吞咽困難、黏膜炎、咳嗽、咯血、呼吸困難、脫發、肩背疼痛及其他部位疼痛,得分越高說明疼痛越重[13]。
采用SPSS 18.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前VC、FVC、FEV1、6MWT 以及運動強度自覺得分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術后與術前比較,VC、FVC、FEV1、6MWT均升高以及運動強度自覺得分量表得分降低,且術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VC、FVC、FEV1、6MWT 均升高以及運動強度自覺得分量表得分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觀察組鍛煉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的手術前后心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手術前后心肺功能指標比較()
注:VC:肺活量;FVC:用力肺活量;FEV1:1 秒用力呼氣量;6MWT:6 min 步行距離;t1、P1值:表示與對照組術后比較

表3 兩組患者的鍛煉依從性比較[例(%)]
兩組患者術前外周神經炎、胸痛、吞咽困難、黏膜炎、咳嗽、咯血、呼吸困難、脫發、肩背疼痛及其他部位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術后與術前比較,外周神經炎、胸痛、吞咽困難、黏膜炎、咳嗽、咯血、呼吸困難、脫發、肩背疼痛及其他部位疼痛評分均降低,觀察組術后與對照組術后比較,上述各指標評分均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4。
目前,針對肺癌的基本治療不僅包括了外科手術以及放化療外,術后康復治療的地位也隨之升高,大量資料[14-16]顯示,相比于其他開胸手術操作而言,肺癌根治術雖然能夠獲得較好的療效,但治療期間同樣伴隨諸多并發癥,尤其當實施肺葉切除術后,患者肺組織的容量也隨之降低,加之手術本身具有創傷性操作,勢必對患者術后的心肺功能造成損傷,并伴隨著活動耐量的明顯降低。通過給予肺癌切除術治療將胸壁、肋間神經以及呼吸肌切開,這就容易導致患者術后出現不同程度的胸痛、氣短以及胸悶等癥狀,進而導致患者無法用力呼吸,甚至出現術后肺不張等癥狀,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較大的影響。由于接受肺癌手術治療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體質較差且理解能力也不高,若醫療人員無法給予有效地指導,則容易導致患者無法接受良好的康復治療,甚至是依從性較差[17-19]。
表4 兩組患者的手術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的手術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t1、P1:表示與對照組術后比較
在本研究中,我院在常規干預的基礎上加用了新型團隊支持鍛煉,在團隊支持鍛煉中不僅確保了患者能夠充分并正確的完成相關功能的鍛煉,同時也在團隊之間進行相關的交流、溝通與示范,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肺癌患者術后實施功能鍛煉并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并通過相互鼓勵以及傳遞信念,也樹立了患者面對疾病康復的信心。對于已經接受肺癌手術的患者而言,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恐懼情緒,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恢復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在手術操作后,盡管單純的術后康復干預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借助新型的團隊支持鍛煉能夠更好地幫助患者理解疾病的治療以及后續干預過程[20-21]。另外,通過互相的支持與鼓勵,減少因疾病治療及康復產生的孤獨感及絕望感,同時也幫助患者獲得了更多克服疾病的經驗,在根本上提高康復信念[22]。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術后比較,術后觀察組VC、FVC、FEV1、6MWT 均升高以及運動強度自覺得分量表得分降低,鍛煉依從率較高,生活質量評分降低,分析結果顯示,在常規干預的基礎上加用新型團隊鍛煉小組干預更好地幫助患者完成了對心理狀態的調節與培訓,同時借助了團隊之間的配合,進一步促進了肺癌患者肺部功能的康復,降低了術后不良癥狀的發生率,從精神方面以及軀體方面共同出發,更好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也縮短了康復進程,與以往研究報道[23-24]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在常規干預的基礎上加用新型團隊鍛煉小組的應用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術前心肺功能,同時還能促進術后肺功能功能更好地恢復、提高患者對康復的依從性以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