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貝 林金雄 張招椿 肖曉華
南方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廣州,510515
醫療衛生資源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社會在提供衛生服務過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種生產要素的總稱,是人們開展醫療衛生活動的人力、物質和技術的基礎[1]。合理地投入和配置衛生資源有利于提高居民醫療衛生服務利用的可及性,進而促進居民的健康[2-3]。本研究應用RSR法和TOPSIS法對廣東省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現狀進行綜合性評價分析,為廣東省政府相關部門的衛生決策提供參考。
研究對象為廣東省下轄21個地級市的醫療衛生資源。分析以往同類研究和《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2017)的主要統計指標[1-7],將本研究的統計指標分為兩類:①總量指標包括醫療衛生機構數(X1)、醫療機構床位數(X2)、衛生技術人員數(X3)、執業(助理)醫師數(X4)、注冊護士數(X5);②均量指標包括每千人衛生機構床位數(X6)、每千人衛生技術人員數(X7)、執業(助理)醫師數(X8)、每千人注冊護士數(X9)、每千人萬元以上設備數(X10)。其中人口計算采用年末常住人口數。
采用秩和比法和TOPSIS法以及相關分析。
截止2016年年末,廣東省擁有醫療衛生機構49124個,醫療機構床位465228張,衛生技術人員667525人,執業(助理)醫師224139人,注冊護士284223人,每千人衛生機構床位4.23張,每千人衛生技術人員6.07人,執業(助理)醫師2.22人,每千人注冊護士2.58張,每千人萬元以上設備4.95臺。各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見表1。
將表1的數據進行編秩后進行RSR評價并進行分檔,見表2。汕尾、潮州、云浮歸在差檔,廣州、深圳、佛山、惠州歸在優檔,其余歸在良檔。
將表1中的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后進行TOPSIS評價,見表3。最優前3名分別為廣州、深圳、佛山,最劣前3名分別為汕尾、潮州、云浮。

表1 廣東省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基本情況
注:數據源自2017年《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表示最大值,#表示最小值。

表2 RSR法分析結果
注:※按(1-1/4n)×100%校正;回歸方程,RSR′=-0.627+0.225Probit,R2=0.978,F=840.627,P<0.0001。

表3 TOPSIS法分析結果
對RSR法與TOPSIS法所得的秩次結果進行Spearman秩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兩種方法所得的秩結果高度相關(r=0.952,P<0.0001;表4)。

表4 RSR法與TOPSIS法秩次結果的相關性分析
注:Spearmanr=0.952,P<0.0001;△表示秩次相同的前3名;※表示秩次相同的后3名。
兩種方法排序結果略有不同,如差異最大的珠海市,RSR法和TOPSIS法排位分別是11和16。因兩種方法均不受數據特征與分布及樣本量大小的影響,導致差異的主要原因是運用的公式和原理不同。RSR法由于采用秩次轉換,在編秩過程中,將指標用秩來代換會損失一些信息,導致最終的結果只能反應綜合秩次差距,不能反應順位間差距大小。TOPSIS法雖然沒對原始數據進行秩次轉換,但容易受異常值的影響,且它是從各指標的全距間接反映各指標作用,其歸一化后的Ci值只能反映評價對象內部的相對接近度,并不能反映理想方案的相對接近程度,導致結果有所差異。雖然各個方法的排序值有所差異,但評價結果總體趨勢一致。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種綜合評價方法所得的秩次高度相關(r=0.952,P<0.0001),評價結果基本一致,結果信度較高[6]。①研究指標都是衛生部門和醫療衛生資源統計分析常用指標,且均選擇高優指標進行統計分析,保障研究數據的一致性和合理性。②兩種方法結合,不僅彌補了TOPSIS法易受異常值影響和不能進行分檔的缺陷,也使RSR法編秩過程中可能喪失信息的缺點得以改善,保證數據的完整性,起到優勢互補的作用;在提高統計分析效能的同時,也使評價結果更加準確、客觀和實用。
TOPSIS評價結果顯示,排名最好的地市Ci值為0.9842,排名最差的Ci值為0.0580;RSR法分檔結果顯示廣州、深圳、佛山、惠州屬于較好檔,汕尾、潮州、云浮屬于較差檔;表明廣東省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各地級市之間存在較大差異。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均衡與經濟發展不平衡相關,醫療衛生資源向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傾斜,這也是我國較多省份地區差異存在的共性問題[7]。RSR法分檔結果顯示,優檔的4個城市(廣州、深圳、佛山、惠州)人均GDP排名靠前、城鎮化水平高,屬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差檔的3個城市(汕尾、潮州、云浮)則人均GDP排名靠后、城鎮化水平低,處于經濟欠發達的粵東西北地區。廣東省要大力發展適合本區域特點的特色經濟,努力打造經濟新增長極;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強化珠三角地區與粵東西北地區的對口幫扶工作;要大力推進粵東西北地區對外開放,打破行政區域限制,積極主動融入珠三角。
《廣東省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2016-2020年)》顯示,廣東省71.6%的三甲醫院集中在珠三角地區,而粵東西北地區人均醫療資源占有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珠三角地區的醫療機構在工資待遇、設施配置、發展前景等方面與粵東西北相比有很大的優勢。政府對衛生事業領域的宏觀調控力度不夠,也會導致地區間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差異[8]。同時,廣東省不同區域的人口結構和地理環境存在差異,結果顯示,排名靠前的廣州、深圳、佛山、惠州、東莞、江門、中山、珠海均位于珠三角地區,且廣州是省會城市,人口密集,深圳是改革開放前沿城市,毗鄰香港、澳門,地理位置優越。而排名靠后的清遠、梅州、河源、云浮位于粵東西北山區,人口相對較少,地理環境較差。政府對不同地區的衛生投入、衛生資源規劃布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均有差異,導致區域間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失衡。要加強衛生規劃工作,引導衛生資源下沉;加大省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支持粵東西北地區增加衛生經費投入,改善醫療衛生設施,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