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是民族復興的基石,也是重要的民生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核心,是提升中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學校要“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新時代的農村中學生都是在2000年以后才出生的,他們這一代生活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非常發達的時期,他們的獨立意識、平等意識、法律意識及人際交往能力、公民意識、環境意識都很強。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新時代農村中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部分學生的理想信念不夠堅定,由于社會閱歷的缺乏及多元文化的影響,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混亂。這就要求廣大農村學校思政課教師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要標準”和“八個統一”,根據農村學校和學生實際,扎實上好思政課,切實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從而讓學生把所學思想政治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在對中學生的教育中,要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隨意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我們要通過這一課程以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開展教育,向他們講清革命傳統、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增強中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讓他們認識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使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打好理想根基、思想根基、價值觀根基。我們要打破“說教式”“注入式”教育的弊端,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使他們了解社會、貼近社會,從中受到教育。以學校組織的升降國旗、國旗下的講話為契機,開展愛國主義、民族團結教育,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民族團結意識,提高廣大師生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促進各民族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局面的形成。
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我們要打破呆板、單一的形式化、簡單化教育的弊端,努力了解新時代農村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尋求促進學生政治素質提高的契合點,建立科學、高效、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體系。要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凈化、美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以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充分利用重要節慶日、紀念日,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著力加強學生養成教育。可挖掘鄉土歷史文化,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達到以文化人的目的。通過師生書畫展、主題班會、德育標兵評選、到敬老院獻愛心、義務植樹等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精神等。根據學科特點,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把德育滲透于各學科教育教學之中。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要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德育為主線,以學生行為習慣培養、常規禮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及愛國主義教育、班級常規管理、自主管理為具體內容,不斷優化班風、校風,構建和諧校園,提高師生個體素質。以寄宿生半封閉式管理為切入點,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確保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穩步前行,再攀新高。
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著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科學規劃,整體設計,保持校園文化建設的整體性和統一性,逐步形成獨特的學校文化特色。進一步健全校園文化載體,創辦校園文化專欄,豐富校園廣播的形式和內容,樹校風、帶教風、促學風,提升學校文化品位。以“校園之聲”廣播站、學校櫥窗報欄為宣傳陣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靈活性。針對農村學生的家庭實際,學校應對家長進行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培訓和指導。拓展家校聯系的渠道,可利用班級微信群、校訊通等各類交流平臺加強家校聯系。充分利用素質教育手冊,加強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師與家長的聯系,達到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育學生的目的。
編輯:孟 剛
楊學紅,男,漢族,1974年8月出生,甘肅臨潭縣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高中數學省級骨干教師,甘南州第四屆名校長。2012年7月至2015年2月任臨潭縣第四中學校長,2015年2月起任臨潭縣第一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