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生雄
【關鍵詞】 歷史教學;引導;指導;學習興趣;知識視野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9—0187—01
多年的歷史教學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即教師講解、梳理教材中的知識點,然后讓學生花大量時間去背記。隨著時代和學生的變化,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逐漸發現這種教法的諸多不足之處: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的知識點多,記憶難度大,記憶效率不高,遺忘速度快,學生綜合應用和實踐能力差,人文素養跟不上新課標要求等。為擺脫這種困境,筆者認為教師要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閱讀、質疑問難,指導學生合作探究,做學生的引領者。
一、用巧妙的“導”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一個被動的吸收過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構建的過程。為此,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科學地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設置懸念,誘導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從而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興趣。如在教授《向人性扼殺者宣戰》時,我對同學們說:“布魯諾是意大利著名的科學家,他批判經院哲學和神學,反對地心說等,捍衛和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并把它傳遍歐洲,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為‘異端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其被世人譽為是反教會、反經院哲學的無畏戰士。正是因為他,人們的思想從‘地心說擴展到了‘日心說,人們的思維空間拓展了,這就是思想解放的力量!布魯諾死了,人們卻發現了一個與過去截然不同的世界。你想知道世界是怎么被發現的嗎?”通過這樣的引導和點撥,既給學生們設置了一種懸念,又激發了他們去尋找答案的興趣和熱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用巧妙的“導”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教材的內容是有限的,課堂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較為完整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留出充裕的時間放手讓學生去發現歷史現象中蘊含的智慧、知識和規律。如在學生們了解了英國文學巨匠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品“四大悲劇”后,還可以在課堂中適時地引入“四大喜劇”,以對課本知識進行進一步拓展。初中學生受生活環境和閱讀量的限制,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盡量少講或者不講,那么學生的收獲也僅限于課本內容。考慮到他們的閱讀習慣和自學能力,有相當一部分同學獲得的知識就更少了。這時候就要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中“導”的作用,可穿插相關知識,幫助學生拓展知識視野,準備必要的材料,引導他們去探究、發現,這樣教學效果會更好。
三、用巧妙的“導”鼓勵課堂討論,營造主動參與氛圍
課堂討論作為學生參與課堂的一個重要環節,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重視。如在完成了對英國、美國、法國三場革命的學習后,教師可以設計一次課堂交流討論活動。首先,為同學們提供表格,讓他們列舉史實,給每個人創造機會,通過大家共同參與,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其次,讓同學們發現同與不同。進行觀察、思索,充分利用已有知識,積極展示自己的洞察力。再次,教師主動參與,師生之間形成民主、平等、寬松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同學們在對比、分析、討論后,會很容易得出結論——三國都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再比較三個歷史事件的背景、經過等,在同與不同中,就會發現這幾次革命或戰爭的內在聯系,在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的同時,增強了他們的綜合能力。討論活動的每一步,都體現的是教師巧妙的設計和引導,這何嘗不是一種教學智慧呢?
四、用巧妙的“導”使歷史知識形成體系
課堂教學不能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技能和方法,使學生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學歷史需要大量積累,最大的難點是在有限的時間內需要進行大量的記憶。歷史年代、人物、事件交織在一起,使許多同學望而卻步。那么能不能有一些好的方法去幫助學生們克服這一難題呢?發現規律,構建體系。世界近代史有哪些規律和知識體系可循呢?首先,以因果關系為線索,構建知識體系。即思想解放——市場拓展——新制度確立——工業革命——殖民地人民的反抗。遵循這樣的思路,將“文藝復興運動”“新航路的開辟”“三次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有機結合起來,可使學生們避免對單個的歷史人物或事件的記憶,從而將近代史的部分知識融為一個整體。其次,以時空為線索,構建知識體系。以時間為主線,將歐、亞、非、拉美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聯系起來。正是老師恰如其分地“導”,才讓這棵知識之“樹”枝繁葉茂。當學生們在腦海中構建起這樣一棵棵歷史知識“樹”的時候,記憶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此時,學生們獲取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智慧。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