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林
自古以來,興學育才,善莫大焉。近年來,由于國力的不斷提升,許多地方正在實施直通高中階段的十五年免費教育,這讓適齡青少年上學更有保障。但是,老百姓在分享民生政策紅利的同時,并沒有感到減輕了多少教育剛性支出的壓力。這主要因為,免去的只是學費、書費,這項費用如今在教育花銷中占比并不大,盡管免去了,也沒有明顯的減負感。
事實上,教育惠民還真不單單是減免學費書費之類的問題。如高中生,現在的花費構成已發生很大變化。以前除了繳學費和書費,基本不需要其他投入,而現在高中生的剛性開銷結構中學費書費占比已退居次要地位。政府出臺惠民政策,盡管不收學費書費,但供養高中生的負擔仍然還會很重。
就普通公辦高中來說,學生花錢的大頭早已不是學費書費,而是生活費和各種資料費、補課費等。有研究機構的報告顯示,高考輔導的費用投入,以1萬元為分界線,48%的家庭花費1萬元以下,52%的家庭花費1萬元以上,其中有20%的家庭花費在2萬元以上,整體付費水平較高。
還有自主招生服務,也不少花錢。在參加調研的群體中,有21%的考生參加自主招生花費不菲,其中37%的考生付費超1萬元。這是因為,自主招生準備流程復雜,對于想加分考取理想院校的考生來說,專家的指導和服務至關重要。
十五年教育的終端是高考。由于高考的競爭性很殘酷,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可以另外花錢“加餐”,而家庭經濟條件差的孩子,就花不起這筆錢,事實上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免除學費書費,彰顯政府惠民善意,但延伸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良好勢頭,還需要加大教育綜合改革力度。高中生花費高,緣于高考的體制機制設計存在著缺陷和不足。“解鈴還須系鈴人”,在高等教育優質資源分配上,只有圍繞提升公平性、均衡性動手術,才能讓教育最終惠及更多的經濟困難家庭和優秀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