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珍
【關鍵詞】 幼兒園;大班;科學區;材料;投放;原則;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 G61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9—0101—01
幼兒園大班5-6歲的幼兒好奇心強,善于提問,樂于動手。幼兒園開展豐富的科學操作活動,支持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解決問題,能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培養幼兒初步的探究意識。因此,幼兒園教師應深入研究幼兒科學活動材料投放的原則和策略。
一、大班科學區材料投放的原則
1.適宜性原則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的目標是:幫助幼兒初步了解不同環境中動植物及其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幫助幼兒獲取有關季節、人類、動物、植物與環境等關系的感性經驗;引導幼兒探索周圍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獲取有關的科學經驗,發展觀察力。教師要引導幼兒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與同伴、教師交流探索過程和結果,表達愿望,提出問題和參與討論;引導幼兒學習使用常見科技產品的方法,運用簡單工具和多種材料進行制作活動,發現物品和材料的多種特性和功能,并能表現出一定的創造性。因此,教師對大班科學領域的目標要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有針對性地選擇、投放適宜幼兒操作的材料,滿足大班幼兒認知發展的需要。如,對于大班科學活動“雨的形成”,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發展水平在科學區投放“小雨點”圖片、熱水、冷水、玻璃杯、水槽等;或投放“小雨點”兒歌掛圖;或在墻面上設計天氣的變化圖譜。再引導幼兒動手實驗,觀察玻璃杯中的熱水遇到水杯上蓋著的玻璃時會形成小水珠,并探究小水珠的成因,鼓勵幼兒表達探究過程與結果,激發幼兒探究欲望。
2.層次性原則
幼兒的認知規律是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直觀到抽象。針對這一認知特點,教師在科學區投放材料時要把握材料投放的層次性,不斷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如,幼兒對萬花筒很感興趣,對千奇百變的各種花紋很是好奇。這時教師可及時投放多個萬花筒,便于更多幼兒觀察探索。為了把美麗的圖案留下來,教師可再次投放彩色紙、筆、顏料等,讓幼兒將看到的花紋畫下來。當幼兒對萬花筒的花紋產生興趣時,教師再把不同顏色的玻璃球、彩色碎紙片等投放進科學區,幼兒又會開始新的探索、新的嘗試。在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嘗試過程中,幼兒對科學產生了興趣,探索能力得到了發展。
3.多樣性原則
科學區的材料隨處可得,沙石、泥土、種子、花草、樹枝、布料等等,以及被扔掉的果核、紙盒、蛋殼、皮毛等都可以隨手撿到。經過處理后投入科學區,可供幼兒玩耍。教師還可以把各種各樣的種子投放到自然區,幼兒對種子的形狀、大小等很感興趣,通過種植、粘貼、浸泡、彩繪等操作能生成“種子真好玩”的教育主題;也可以把大小不等、形狀不同的舊紙盒、紙箱、飲料瓶、易拉罐、塑料袋、樹枝投放到科學區,讓幼兒通過搭建、組合、壘高等重建家園;或設計未來的房屋,把保護環境、保護地球的道德意識滲透到游戲活動中。
二、大班科學區材料投放應注意的問題
1.注重材料投放的適宜性,使材料與幼兒階段發展的目標相一致
材料是支撐幼兒游戲的基礎,活動區游戲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教師在選擇投放操作材料時要把握本年齡段幼兒的基本特點,并以幼兒的階段培養目標為主要依據,同時力求使材料能夠滿足幼兒現階段的實際發展需要。
2.注重材料投放的層次性,兼顧個別差異,避免一刀切
教師在選擇、投放操作材料時,要按照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同時要考慮幼兒的個別差異分解出若干個能夠與幼兒的認識發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層次。在幼兒活動時,給予適當介入和必要提示。
3.科學區投放的材料要豐富多樣
幼兒在活動中樂意選擇靈巧、形象、能反復擺弄的材料,因此,教師投放材料時要注意考慮材料的特征,多提供牢固、易于變化、便于清洗、安全可靠的一物多玩的材料,投放的數量要根據幼兒活動的特點靈活而定。一是提供充足的、專門為幼兒接觸數學而設計的教玩具;二是挖掘讓幼兒感到親切的生活中的數學材料;三是讓幼兒接觸和體驗成人用的真實的數學工具。
科學區材料的有效投放,既能激發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通過擺弄科學材料,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參與意識、探究欲望能極大增強。在科學活動中他們樂于思考、樂于探究、樂于分享,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