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富有
【關鍵詞】 磨課;反復;教學理論;教學藝術;生命歷程;飛躍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9—0108—01
磨課是反復地不斷地推敲,是質量的螺旋上升,而非簡單機械地重復。磨課可以使我們在推敲中產生新方法、新理念,促使教學更加完美,這才是反復的價值。因此,磨課要突出多次反復的設計、實踐、反思與研討,經歷從教學理論、教學藝術、教學生命歷程的三次跳躍,實現教師認識的“兩次飛躍”。
1.跳到教學理論的高度思考課堂教學。從新課程教學的理念、學科課程教學論、教學觀等方面反思課堂教學,以認識發(fā)展理論、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實用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分析教學活動、模式及方法。從理論的高度說明教學設計的依據,依據教育教學理論反思、分析教學,進一步完善教學設計。
2.跳到課堂藝術的高度思考課堂教學。教學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磨課正是這種創(chuàng)造性呈現的過程。課堂教學既要講究科學性,又要講究藝術性。教師的語言、板書、簡筆畫等在聽覺、視覺上給學生以美感,教師的涵養(yǎng)、氣質、情感行為表現就會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求知欲。但主要是教學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創(chuàng)造性教學藝術的形成就是教師把自己的經驗、理解、智慧融入到教學實踐中,體現在教學的情景、問題、方法、策略及活動設計之中。
3.跳到生命歷程的高度思考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蘊涵著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的發(fā)揮,才能真正有助于師生的成長,課堂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課堂教學不只是實現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過程,更應該是師生生命共同經歷成長的過程,使過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出的活力。
第一,對學生生命的關照體現在教學設計之中。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對內容的組織、方法的選擇、手段的運用、活動方式的呈現等都應全面策劃,在教學準備階段應對學生認知準備和情感準備給予理解,這就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
如,小學數學“2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教師設計“數字牌接龍”的游戲:第一步,給每組分發(fā)數字牌,明確游戲規(guī)則:由組長負責,確定從某個人開始,按一定的順序輪流揭牌(或分發(fā)),直到揭完為止;先揭牌的人先任意出一張牌,其他人輪流按照紙牌中的數(加數的和)對接與加法算式對應的紙牌,如果沒有對應的紙牌就由下一個人對接,一直到對接完為止;誰先出完手中的紙牌就是優(yōu)勝者,哪一個小組先完成這個活動,就是優(yōu)勝組。第二步,分組開展游戲活動。
這個教學活動結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設計一些兒童們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游戲活動,并將合作與競爭機制引入游戲活動。以具有挑戰(zhàn)性智慧活動為載體,師生在愉悅、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下的教學過程,會減少心理上的枯燥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這樣的教學學生得到的不僅是知識建構,還是內心精神世界的建構,更是能夠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自主學習能力。
第二,對學生生命的關照體現在教學過程之中。教學實施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一種自然、和諧的教學氛圍也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課堂上教師認真傾聽、熱情鼓勵、友善指正,學生虛心聽講、積極參與、主動探究是互相尊重、共同促進的生命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與教材的對話,與教師的互動,與同伴的真誠交流,與自己內心世界的對話也都是課堂生命的體現。
如,小學數學“乘法的認識”教學中,學生開展“擺籌碼”的活動。第一步,每行擺5個籌碼,共擺3行,數一數、算一算共有多少個籌碼;第二步,變換方陣,每列擺3個籌碼,共擺5行,數一數、算一算共有多少個籌碼,并寫出算式;第三步,簡單的畫出這兩個方陣,并比較這兩個方陣有什么異同?嘗試用乘法計算籌碼總數;第四步,各組展示所擺的方陣,反饋活動結果,教師引導大家評議、總結。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fā)展”。以上的教學活動將一個數或一個運算與方陣聯系起來,給抽象的數和數的運算賦予了一個實際的意義,學生看到數和數量間的關系,就聯想到籌碼方陣,看到籌碼方陣就能以數或運算表示,實現了數形之間的轉化,并在教學過程展開中將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
以上磨課先由個人進行“基于個人經驗的第一次備課”,然后進行“基于群體經驗和必要研究的備課”,實現第一次飛躍,最后進行“基于實踐反思和必要研究的備課”,實現第二次飛躍。通過以上的磨課活動使執(zhí)教者自身的能力、素質得到了歷練和提升。同時,參與活動的全體教師共同研讀教材、教參,研究教材處理的方法、教法和學法,在共同的商論中,教師們對教材有了新的感悟和新的理解。可以這樣說,“磨課”對于每一位教師都是一個成長、提高的“必由之路”,也是每個教師教育生涯中的“必經之路”。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