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強
【關鍵詞】 篆刻作品;欣賞;篆法;章法;刀法;創作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9—0150—01
篆刻是我國傳統藝術中的瑰寶。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遠紹千年歷史,直溯文字淵源,旁通書、畫之理,與其他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又兼涉鐫刻技藝,內含人品性格和文學修養,從里至外都散發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篆刻藝術之所以富有生命力與魅力,原因在于它富有的內涵和耐人尋味的美。一方成功的作品,會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心靈的震撼。構成篆刻美的因素,都積聚在這方寸之間。 發現這些因素的過程,就是欣賞篆刻的過程。如何更好地欣賞一件篆刻作品呢?筆者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篆法
金文,秦篆、漢隸等字體,為印家常用。篆刻家要有一定的金石知識和駕馭書法、文字的能力,要求“筆筆中規矩,字字合準繩”。 近代篆刻大家吳昌碩對金石之癡迷,為人贊譽?!跋壬W導源漢京,凡周秦古璽、石鼓、銅盤、洎夫泥封、瓦甓、鏡缶、碑碣,與古金石之有文字資考證者,莫不精研其恉趣,融會其神理。” 有學者認為,書法家、金石家可以不是篆刻家,但篆刻家首先應是書法家、金石家。篆法即線條,線條是漢字書法的脊梁,有些教師形象地稱之為“零件”,線條要優美流暢、舒展明快、婉轉多姿。如圖所屬示,“淡然天真”四個字的線條優美舒展,特別是“真”字中的兩筆;字的筆畫的起筆、收筆交代清楚;同一方印中出現三個“火”,設計則有所變化,顯得生動有趣,突現了“零件”的優美。
二、章法
篆刻是方寸之間的平面藝術。它像書法藝術、繪畫藝術一樣,講究布局。一方印,印面大小形狀不一,字數多少不同,每字筆劃多少有異,因此篆刻家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采取最適當的字體、印式,遵循對稱、平衡的美感規律,擇用格分、漲縮、錯讓、移挪、借邊、破邊等手法,使設計達到印面平穩舒展、行筆游刃有余。
1.“淡”和“ 真”較大,而“然”和“天”較小,形成漲縮、錯讓、移挪、借邊、破邊等手法。
2.四個字的間隔,筆畫間的間隔勻稱基本上無可挑剔。
3.重心,每個字的重心應在字的中心位置,因為漢字一般為上密下疏,因此每個字的重心應略微偏上1/5為好。
4.印中平行兩字的底線、重心要一致,同在一條平行線上。
5. 留空,印面要注意留空,上下留空、左右對稱留空。這樣才能達到“密不容發,疏能跑馬”“虛實相顧”“大紅大白”的效果。
此外,還要注意印中每個字不是孤立的,不是各自為政的,而是要有線條地穿插。有的地方相連,有的互相呼應,有的沾邊,且要有粗細變化。再看“然”字的一撇甚至大膽突破框框,體現了筆者獨特的膽識,達到了“耐人品嘗”的雋永韻味。
三、刀法
篆刻藝術也可以說是刀痕藝術。不管印面陰文陽文,不管線條直平曲折,均為道道刀痕構成。不同的線條有著不同的效果。直線顯得率直、剛勁;曲線顯得溫柔、優美;平向直線顯得安詳、穩健;豎向直線顯得堅定、威嚴;粗線顯得蒼老、渾厚;細線顯得灑脫、秀逸。線條或直或曲,或粗或細,或蒼或秀,皆與刀痕有關,而不同刀痕出自不同刀法。可謂“用心激刀,用刀揚意,馳騁于方寸之間。欲蒼勁則像古柏,欲俊秀則像麗人,欲莊嚴則像圣杰,欲飄逸則像浮云”。刀法有多種,而且因章料不同而不同,因人不同而不同。鐫刻石章的刀法,一般包括沖、拱、崩、搖、切、旋、削等。筆者治印,刀法不拘一格,切刀、沖刀均有之,起筆收筆交代清楚,特別是幾處回鋒筆的處理、崩裂的處理,加強了線條的力度,體現了線條的婉轉多姿。
筆者在篆刻創作中認真對待創作的兩個階段,即構思階段和運刀階段,這對作品成功與否甚為重要。書畫家在揮毫潑墨之前,作家在振筆疾書之前,攝影家在啟動快門之前,都必不可少地有個構思階段。篆刻創作,也是如此。在構思階段中,要根據印文、字數、字形等因素考慮體式,或鐘鼎,或漢印,或鐵線,或封泥,以及布局、文式等等。運刀階段,要充分施展鐵筆功力。該“沖”,一氣貫通;該“斷”,戛然而止;該“崩”,一蹴而就;該“留”,視如明眸。剽悍,不等于野蠻、粗獷,不等于粗糙。出色的狂草書家,往往都有堅實的蠅頭小楷功底。如果把構思階段比喻為孕育,那么運刀階段則是誕生。要努力實踐章法、筆法、刀法的完美融合。其章法取之趙之謙,大疏大密,所謂“疏能跑馬,密不透風”;筆法參照吳讓之,粗細變化,顧盼生姿;刀法借鑒齊白石,崩裂自然,氣韻生動,切刀、沖刀、滾刀靈活應用。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