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景文
【關鍵詞】 中小學德育;工作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8—0048—01
當前中小學對德育工作重視不夠,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力度不夠,學校、家庭、社去有效的育人合力還未形成,中小學生的德育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何更有效地實施德育,需要從改變評價機制,構建德育管理體系,德育內容和方法,形成學校、家庭、社區育人合力,凈化社會環境等方面入手進行探索。
一、中小學德育工作現狀
1. 德育首要地位未能真正確立。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重智育輕德育”現象仍然普遍存在。過分關注分數,以成績代替對學生全面評價,輕視或忽視了對孩子的道德品質教育,過重的學習負擔使孩子出現了厭學、懶惰、任性、撒謊等不良行為。
2. 德育工作隊伍不優。我國目前中小學德育教師隊伍質量參差不齊,沒有專門的德育教師,多數教師只是憑工作經驗教學,沒有專門為德育總結教學方法,德育工作的教師隊伍質量亟待提高。
3. 德育內容不夠平衡。在制定德育工作計劃、措施時脫離社會實際,存在著“高、大、空”的形式主義現象,不顧及學生的心理狀況和接受能力,不遵循學生思想發展變化的規律和認知規律,通常以強制灌輸和考試為主,滿足于“空洞說教”,不注重學生實踐體驗,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大打折扣。
4. 家庭教育滯后制約了德育效果提升。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現象普遍存在。獨生子女被過于溺愛、留守兒童缺少父母陪伴、單親家庭子女心理始終存在陰影,良好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孩子意志薄弱,吃不得一點苦,受不得半點委屈,挫折承受心理差。
5. 社會環境對德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戰。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價值主體和價值標準正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多元的價值觀會使一些人的國家意識淡薄,失去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認同感,不良思想以及各種消極腐敗現象影響和腐蝕著青少年學生,德育環境受到嚴峻的挑戰。
6. 互聯網絡對德育工作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網絡文化給廣大心理不成熟、好新鮮的中小學生帶來了強烈的誘惑,造成了盲目追星等不良現象;同時網絡“惡搞文化”流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言行舉止,甚至影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二、思考與建議
1. 轉變教育評價,構建學校德育管理體系。教育管理部門應轉變觀念,切實扭轉單純以考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評價中小學教育質量的傾向,建立體現素質教育要求的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提升德育質量在學校教育評價體系中的地位,把德育工作跟學生的升學、教師的績效考核等掛鉤,才能扭轉教育目前“重智育輕德育”現象。
2. 優化德育隊伍,確立學校德育目標的層次性。學校要高度重視德育干部隊伍配備,要高標準、嚴要求配齊配強,培養和造就一批德育名師,選聘學校德育輔導員、法制副校長,著力打造一支專兼結合、覆蓋面廣、德育意識強、適應新形勢的學校德育工作隊伍。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構建學段銜接、分層遞進的教育目標體系,做到目標明確具體,內容有層次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3. 創新教育方法,突出德育中學生的主體性。德育需要的是浸潤式的教育,教育方法要被孩子們所接受、所認同,教師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德育,在活動中進行自我體驗、自我探索。
4. 形成育人合力,凈化德育的社會環境。學校、家庭、社區要相互配合、和諧溝通,擰成一股育人合力,形成全員育人、協同育人格局。以優化、美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以豐富、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推動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風尚;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使孩子們在健康向上、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中健康成長。
5. 構建德育體系,使學校德育工作層次化。我們要善于分析不同年級年齡學生的生理、心理、閱歷、知識儲備及思想狀況,開展德育工作時應該有不同的重點和不同的內容。七年級以養成教育和“五愛”為主,重在行為規范落實,邁好中學第一步教育。八年級以道德、法律教育和“五心”為主,邁好青春第一步教育。九年級以“四有”和健康心理教育為主,邁好理想第一步教育。而愛國主義教育如一根紅線貫穿始終。逐周設計主題給每個班主任一系列的德育內容教育人,既使德育內容適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又使學生感到教育內容常新,增強教育效果。需要注意男、女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著一些差異,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也各不相同,在德育工作中要突出重點、正確地區分德育對象,科學分解德育內容、選擇德育方式,才能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