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臻
【關鍵詞】 作文批改;寫法;思想;情感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8—0154—01
隨著語文考試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據了中學語文的半壁江山,它的成績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語文成績的好壞。但是,對學生來說——作文難寫;對老師來說——作文難批。長期以來,在此種情緒的影響下,作文成了夾在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毫不相干的第三者,一直阻礙了作文成績的提高。其實,筆者以為,師生不應把作文當成孤立的個體,而應把它作為連接師生關系的紐帶,促成師生交流的陣地,唯有實現“教師——作文——學生”一體化,才能實現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讓作文批改成為寫法交流的“陣地”
初中生經過幾年的寫作訓練之后,有時會出現“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情況,就是說,經過幾年的寫作訓練之后,各種文體的模式套路已基本成型,但一些具體的寫法卻把握不起來,明知這樣寫不妥,卻又不知該如何修改。此時教師就應給予適當的點撥,引導其進入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比如,為了訓練學生的觀察力與創新思維,筆者讓學生以熟悉的題目“秋天”為題寫一篇作文。其中學生在自批中質疑文中寫到了秋雨中樹葉的綠,似與要求不符,而在互批中同樣有學生提到,寫秋的文中卻出現了不少綠,給人以春天的感覺。從學生的批語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此類作文的寫作方法認識有誤差,竟以為寫秋天時顏色必是黃,而不能用綠。于是筆者在批語中寫道:“其實,秋天時寫綠未嘗不可,關鍵是寫出秋天的綠與春夏的綠的不同之處。所以寫景作文重點是把握住景物特征,把相似的東西寫出一個與眾不同來。”如此一來,既糾正了學生批改中的失誤,又指導了學生寫作方法,正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二、讓作文批改成為思想交流的“陣地”
十四五歲的中學生,正處在人生觀與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階段,自以為是大人了,有獨立的思考,但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又不過于膚淺或片面,這在作文中很容易體現出來。如,筆者安排學生寫半命題作文“我再次感受到了”時,有個同學寫的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虛偽的可鄙”,內容是前不久為迎接教學規范化檢查學校所做的工作。文中把為迎接驗收,老師精心備課,學校全面打掃衛生等寫得虛偽可鄙至極,表現出了極大的厭惡,措辭相當激烈。他在自批中肯定了自己敢于吐露心聲的勇氣,而在互批中有學生表示文章語言欠妥當,不應批評自己的學校。由此可以看出,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反面素材”,學生在思想上有很大分歧。對此,筆者在評價中引導學生學會全面深刻地分析某一現象,而不能簡單地把一事物定為好或壞。那次作文之后,筆者曾作過追蹤調查,發現那個學生的思想認識已漸趨成熟,待人接物也較緩和,一次貼心的評語交流,使其免于思想上誤入歧途,很感欣慰。
三、讓作文批改成為情感交流的“陣地”
中學生受生活實際和閱讀范圍的限制,作文取材較窄,多是圍繞身邊發生的事情展開,所以從學生作文中常會發現一些問題。有一次,生物老師反映某同學好像有心事,課上背不會內容,提問時一問三不知,也不知怎么回事,這答案竟在她的作文中找到了。那周的作文話題是“選擇”,從文中可知她收到了男生的一張紙條,正不知該如何選擇。文筆極端細膩,心情異常矛盾,直至最后也沒下定決心,甚至還求助月亮星星告訴她該如何選擇。很顯然,這是初中生常見的早戀現象,這種事不談,學生面臨彷徨,很有可能走上彎路;面談,又會引起學生心理上的恐慌,讓其無地自容。于是筆者借作文批改進行了一次旁敲側擊的教育:“看得出來,文中的主人公正經歷著一次痛苦的煎熬,別的不說,單是一張紙條就已攪得她吃不好飯、睡不好覺,聽不好課了,以后還能怎樣?要知早熟的果子雖然好看,卻是又酸又澀,我們是否應該幫她盡快走出青春的沼澤地?”下次作文再交上來時,筆者發現“月亮不再昏暗,星星不再眨著迷惑的眼睛,主人公的腳步也堅定了”。如此一來,既避免了面對面的尷尬,又有“潤物細無聲”的功效,何樂而不為?
其實,這種方式的作文批改不僅實現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更是滿足了學生對作文的期待心理,因為自己寫出來的作文能夠引起別人的共鳴,會大大增強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方法,又有了興趣,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不是一個大難題了。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