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摘要:指出了隴縣古稱隴州,歷史積淀厚重,具有豐富的古樹名木資源。以2008年和2016年兩次全縣古樹名木普查數據為基礎,總結了隴縣林業人在古樹名木保護方面的經驗,以期對其它地區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導意見。
關鍵詞:資源現狀;經驗;管理
中圖分類號:$7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7-0187-02
1引言
古樹名木象征著一個地區(城市)悠久的歷史與文化,被稱為綠色文化傳承、活的化石和自然界(或前人)留給后世的無價之寶,具有不可忽視的歷史、文化乃至科研價值。古樹名木具體包括古樹和名木兩層含量,其中古樹指樹齡高于100年的樹木,而名木則指珍貴稀有或具有歷史、文化、科學研究價值和紀念意義的樹木。隴縣古稱隴州,歷史積淀厚重,早在秦漢時期便為重鎮。在現今國家高度重視生態建設的時期,隴縣作為陜西省五大林區之一,在林業各項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2古樹名木資源現狀
隴縣林業主管先后于2008和2016年成立專門機構、組織專門人員、下撥專門經費對全縣范圍內的古樹名木進行了細致全面的普查,以期掌握全縣古樹名木的現實情況。2008年普查結果顯示全縣共有古樹名木85棵分布在13個種,而2016年的普查結果顯示全縣共有古樹名木數量為15種112棵,在近10年間全縣古樹名木增加27棵,具體情況見表1。兩次古樹名木普查所體現出的成果與隴縣林業人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
3古樹名木管理經驗
3.1高度重視、積極宣傳
縣政府、縣林業局相關領導和工作人員能夠從全局工作的高度出發,積極認真學習《古樹名木普查技術規范》、《古樹名木鑒定標準》、《陜西省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等文件,全面、準確的領會古樹名木調查的目標任務。并且利用電視、廣播等宣傳手段在群眾中廣泛宣傳古樹名木普查的重要意義,以期實現全員參與。
3.2堅持依靠群眾的工作作風
隴縣縣域面積2277km2,而全縣人口僅27.3萬人口],負責全縣古樹名木普查的工作人員能夠充分地認清縣域范圍內地廣人稀的現狀。以2008年普查資料為基礎深入群眾中尋找古樹名木的線索、深入人跡罕至的偏遠山區找尋前人常常提及的古樹群。正是在這種工作態度和工作熱情的鼓舞下才使得隴縣古樹名木的數量增至112棵(表1)。
3.3運用先進技術提高古樹名木養護水平
縣林業局負責古樹名木管護的相關工作人員,通過自身學習提高分辨古樹名木生長狀況的技能,在每年1~2次的常規巡查時仔細排查可能存在的問題,在以前單純松土、修剪、預防(消滅)病蟲害、搭支架、填補樹洞等措施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對長勢較弱的古樹名木吊營養液,使得全縣古樹名木長勢明顯改善,其中長勢旺盛的古樹名木增加了6棵,而長勢較弱的古樹名木減少了7棵(表2)。同時,工作人員還利用GPS對每棵古樹名木定位,將其具體信息(科屬、樹齡、長勢、責任人等)實現數字化管理,并生長二維碼標識,真正的實現“一樹一證”。
3.4堅持和諧發展理念
古樹名木保護是公益性事業,必須依靠全社會力量。而且隴縣縣委、政府深知政府帶頭作為的重要意義,因此在舊城(村)改造、道路修(新)建、村容整治等規劃(建設)過程中嚴格把關、要求相關部門(單位)必須對古樹名木采取避讓等保護措施,為古樹名木的生長留出足夠的生長空間。其中為保護位于縣城儒林巷300多年的一棵國槐,隴縣縣委、縣政府曾多次召開專門的會議,制定專門方案拆除周圍舊房、下撥專門經費為這棵國槐修建保護圍欄等,現今這棵300多年的古樹健康的矗立在街道中央,也為這個西北老城增添了一股全民和諧發展的韻味(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