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濤 徐惋秦



摘要:指出了研究地域歷史街區建筑有助于挖掘民族歷史文化及其內涵。為了挖掘傳統建筑文化、探討其空間布局和建筑特點,以及目前老街存在的問題。以四川省大竹縣城老街為研究區,通過實地踏勘和問卷調研等方式,分析了大竹老街建筑空間布局及特征、歷史文脈、舊城老街改造中存在的問題??偨Y提出了老城改造的規劃思路:保護街道肌理,增加公共空問;延續傳統建筑格局——新舊融合;以綠化景觀彰顯地域特色;延續傳統文化,傳承城市記憶。研究結果對文化傳承和鄉村振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歷史街區;傳統建筑;文化;大竹老街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7-0251-04
1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功能更新需求增強,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程度也隨之加深。依照我國特有的國情——農村地區比例高的特點,加快小城鎮建設對拉動農村建設,實現全面城鎮化有著積極意義。民居是人類最早,最大量的建筑類型之一,同時也是最富有文化性和最永恒的建筑類型。傳統建筑是民族意識、文化經濟自然條件、生產生活方式和歷史變遷的集中體現,挖掘傳統建筑是尋找地域文化,實現地區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之一。
白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的速度明顯加快,城市規模迅速擴張,城市建設也越發現代化。城鎮空間形態擁擠、建筑格局千篇一律、景觀環境質量不高、特色文脈的缺失、使用者歸屬感缺乏、遠游人記憶的缺失等,這些都會影響城鎮化發展的質量。小城鎮的發展往往會受到周邊大城市的輻射影響,變得越來越“城市化”、“國際化”,如何在舊城復興的過程中避免“千城一面”,凸顯自己的文化特色、地域特點是筆者正在討論的問題。
一座城市最能表現文化的是建筑,最能展現市井風俗的是老街。老街是城市文明延續的載體,人文市井的再現,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價值。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有著屬于本地文化的細胞,在保護與傳承上都有獨特的想法。
大竹自武周元年(700)設縣以來,已經1300余年的發展。隨著大竹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組成元素表現形式的互相抄襲和趨同現象越來越嚴重,大竹城市個性和城市特色在發展中逐步喪失,使得城市具有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個性特征日漸消退。因為大竹需要一處具有地域特征、城市文化特征的區域(建筑群、街道)來喚醒人們對大竹城市的記憶。
2研究區概況
大竹縣地處四川省東部,達州南部,東鄰重慶市梁平區、墊江縣,南接廣安市鄰水縣,西界廣安市廣安區、達州市渠縣,北連達州市達川區,地跨東經106。59~107°32,北緯30°20~31°00,東西寬45km,南北長75km,幅員面積2076km2。老城區位于中心城鎮竹陽鎮的中心位置,區域位置十分優越。
大竹的老街,風格多樣,有著難以想象的包容力。極具地方特色的川東建筑、民國風建筑之中又夾雜著部分現代高樓。既有大竹的傳統韻味,又融合了西式的現代生活方式。而歷史悠久的大竹老街,歷經繁華卻不失張揚,是大竹永遠的記憶,也是世人心中永遠的大竹印象(圖1)。
大竹老街主要涉及和平街、蓮印街、解放街、勝利街、一環路南段、大眾街6條生活性街道(圖2),共42ha。
3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3.1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田野調查法及實地踏勘考察、文獻研究法和問卷調查法等研究方法。田野調查及實地踏勘法主要是針對街區的空間布置和建筑風貌及建筑年代調查;運用無人機對老街整體空間及布局進行勘察;結合問卷調查法針對建筑的年代、風貌、數量及歷史文化統計;最后文獻查閱法了解相關研究。
3.2數據來源
本次研究的數據主要包括覆蓋研究區的Googl。Earth三維立體影像及在線免費數據、照片和實地測量等數據;Google Earth影像主要用于提取建筑分布基本信息;航拍影像主要用來提取研究區鳥瞰圖及整體風貌,照片主要用于提取建筑風貌及分類和空間布局。
4老街整體格局及文化特征分析
大竹的老城區也是一個有著濃厚文化特色的區域,位于大竹縣城的中心位置,其交通條件良好,經濟發展也比較繁榮,本土文化十分濃厚。老城的建筑肌理延續著舊時期的肌理布置,尤其是其中的川東民居的建筑形式,具有本土特色且魅力獨特。老城屬于中心區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新城的建設,老城在周邊的黃金地段也迅速發展起來,其地塊的開發建設也是日新月異,隨之而來的是老城區被新的樓盤、商業街團團包圍,形成了目前所見到的新城包圍舊城,舊城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狀態。而老城內部的格局也在不斷變更,原有川東民居老式建筑也逐步被改造、整改(大多數的整改是居民的自發行為,缺乏有效的保護管理措施),使得具有文化特色的部分建筑被現代建筑所替代,文化逐漸缺失。
4.1街區道路
老街有多個出入口,并且每一個大的出入口都與新建車行道相連通,交通進出方便。老城內部主要道路呈環形分布,各分支鏈小巷、院落。但是具體通行情況卻不如人意,從入口進去,主路以單行道(已是拓寬的情況)為主,小型車能勉強進出。由于居民隨意路邊停車等不良習慣,內部交通愈發擁堵。每每遇到上下學的高峰期,街道上人頭攢動,行車困難,走路是最快的方式(圖3)。
4.2空間平面布局
整個老街大體沿道路呈環狀布局,以護城河、道路為界新舊城分離,3條主要街道街三角環狀格局,擁有自己獨特的空間肌理。主要街道兩側穿斗式民居錯落有致,極富傳統川東民居風韻,功能上屬于商住兩用,基本是前市后院式的布局形式。街道內部生活豐富多樣,沿街大都是一些私營小攤販,以及一個較大的農貿集散市場,服務于城區。區域內公共服務設施基本完善,有一所幼兒園、兩所小學、一所中學(圖4)
4.3建筑風貌格局及特征
老街的建筑形式多樣,風格也不盡相同。傳統的川東民居、20世紀80~90年代的舊樓房、民國后期的建筑,層數大都在1~4層之間。建筑質量相對較低,不少沿街商鋪用房都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粉刷裝飾,二三層基本是荒廢狀態且是殘窗破墻。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獨具傳統特色的民居也被整改得五花八門(圖5)。
建筑景觀風貌作為城市風貌中的重要一環,在承載歷史記憶、改善人居環境、豐富城市面貌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大竹老城區的景觀依稀能有老街的韻味,閑適、安寧的氛圍也還依舊存在,但是整體的風貌卻又差強人意,行道樹不再有過往的枝繁葉茂,稀稀疏疏地依附在房前街旁;沿街的建筑形式各異,各成風格不成體系影響了整體的美觀,也存在各種使用隱患。類似這種建筑面貌的錯亂、沿街景觀的缺失、建筑空間環境的無序等都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4.4特色文化分析
4.4.1大竹之名
竹,靠根系繁殖,傳說大竹這塊竹祖圣地衍生出了世界上所有的竹林和竹文化,而且還在不斷衍生出新的竹林和竹文化,表現了大竹人勇于開拓進取的精神。
4.4.2戲曲文化
大竹玩友,又稱川劇座唱,活躍于茶樓酒肆,街頭巷尾,是較為靈活的川劇演唱形式。以大竹縣城為中心,輻射轄區內各鄉鎮村社,該項目已有100多年歷史,表演的內容與傳統川劇無異,常演唱的劇目有:《訪友》《武家坡》《歸舟》《長生殿》《五臺會兄》《南陽關》《桂英打雁》《大盤山》《假設降》等。
5老街改造總體思路與建議
舊城區的衰敗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是不可挽救的,優越的區域地理位置、繁榮的人文氣息,讓它有足夠的活力自發生長、有機更新,所以即使現有的狀態影響了城市的發展,也可以通過改造原有的設施、改變原來的空間環境、傳承原有的文化脈絡,讓舊城區重新煥發青春活力,讓它再次成為城市發展的一大亮點。
5.1大竹老街改造與規劃構思
大竹早期的舊城改造,采用的是把舊建筑進行大片拆除、表皮再建的改造方式。原有的街道肌理以及極具本土特色的傳統建筑被拆除、翻新(此處的翻新是指,在原有的基礎上直接粉刷墻灰或是重新搭建鋼架支撐原本傾斜即將倒塌的建筑),傳統歷史文化因此而被埋沒。并且在老城區周邊大范圍地建造高密度高層樓房,對老城區形成了圍合之勢,林立的現代建筑與原有的低層老式建筑形成鮮明對比。高聳的樓房、川流不息的行車,站在街頭與其他城市大同小異。
老城區是承載城市記憶之地,即使在之前的改造中有所損失,但是依舊能夠看到這個城市獨特的過往。如何在改造中既順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又保留下老城的文化印記,以適應當今舊城改造的內涵,應遵循一些原則才能更好地適應城市的發展。
5.2保護空間形態方式——保護街道肌理,增加公共空間
鑒于老城的歷史價值有限,若嚴格遵照歷史遺產保護,投資成本過高,所以選擇具有代表意義的街道進行改造,同時避免大拆大建的情況。不僅對沿街建筑進行布置,還有整個街坊、空間的規劃設計,通過對傳統街巷肌理的進行梳理和對老舊建筑風貌的整治來實現(此處的街道空間格局的規劃包括了控制道路的尺度和銜接方式、整合建筑以及節點開放空間的關系等內容),所以也會注重在人流匯集處以“建筑+景觀+小品”等群體空間組合進行營造公共活動空間。
城市肌理是空間形態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所以要保持老城原有的街道空間布局,保護傳統的街巷肌理:以街道分面狀區域、串聯節點空間,強化界面和序列以形成清晰可識別的城市肌理骨架;明確公共與“私人”空間的界面,將居住界面與商業界面進行公共與私人的劃分。以原有的臨街商業為界面,對居住空間進行向心性圍合,既能區分空間的公私,也保持原有的肌理形態;在街坊住區的中心位置,設置公共活動空間:以綠化和小型廣場為主,完善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為定期組織居民開展集體活動提供載體,以方便感情的交流與溝通,增強凝聚性;臨街處,相應設置小型集散廣場、公共綠地、公共停車場,既滿足開放性需求,也提供臨時停車、公眾休憩等便利(圖6)。
5.3延續傳統的建筑格局——新舊融合
對老城內的建筑進行“修復、整治、翻新、改建”。盡量保持原有的建筑風味,增設建筑的功能,增強建筑的功能性、使用型、延續性。
保持老城區的新建建筑對于城市現代功能的更新與設施的完善是非常必要的,這里就需要注重塑造城市中具有場所感、空間感的風貌區。建筑風貌作為城市風貌中的重要一環,將會是重點關注的部分。建筑風貌規劃,將從建筑的體量、各方比例、色調以及材質和構件等方面作為切人點,提煉川東民居的傳統元素與符號,對老舊建筑進行保護和修繕,對新改建筑進行分解和重組,體現出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統一(圖7)。
首先,就新建建筑的體量、風貌、空間環境來講,要進行合理的控制,保證建筑風格與周邊環境相協調。以總體規劃的發展要求作為指導,結合老城區的實際現狀,注意與新城區在功能過渡、空間營造、建筑建設、景觀營造等多方面的相互協調,發展自身的特色,避免直接按照現代化城市的建設方式修建過于高大的建筑物。不論是居住建筑,還是公共服務性建筑都要盡量保持精巧的小體量,注意街坊空間的營造,體現巴渝風格、川東風貌的高品質建筑物的設計與建造。同時也要考慮老城建筑的時段性,不論是民國時期的建筑,還是新中國時期的房屋,都要作選擇性的保留,從時間上留住記憶,從情感上尋找鄉愁。其次,嚴格控制容積率、建設高度以及建筑層數,盡可能避免成片現代高樓對歷史風貌的蠶食。保留老城的特色,不拘泥于現代化的高樓大廈的建設,也不用刻意去迎合新城的車水馬龍。傳承老街的閑適生活。最后,注重建筑周圍的交通設施與基礎設施的完善,滿足住區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建筑的使用品質。
5.4以綠化景觀彰顯地方特色
在景觀環境方面,注意人的空間尺度,建立良好的空間關系。將景觀與建筑進行融合,創建居民舒適的空間尺度。同時,恢復行道樹等街旁綠化景觀,并實行承包制管理,各家各戶承包相應的范圍,按照引導進行相應的花草的種植養護以及所屬范圍內的街巷的環境整治,提高景觀綠化的后期維護質量,保持景觀的持續性,打造宜居環境。通過對與護城河沿岸的古樹名木進行的實地調研,申請相應的名木保護。并以此為中心,開辟小型景觀綠化休息區,利用景觀小品、意向來表達大竹人勇于開拓進取的精神,塑造景觀的唯一性。對于河岸沿線的總體景觀,主張生態保護為主,利用本土的植物營造富于層次變化的景觀,同時也以此作為雨水滯留、凈化的載體(圖8)。
5.5延續傳統文化。傳承城市記憶
老街區的文化魅力,是其發展歷程中的當地民俗文化和自身的條件(自然和社會條件)相互反應的結果,因而老街區有著很強的地域特色和獨特魅力。如展現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場景的北京胡同文化、富有中西合璧風格和親切鄰里關系的上海里弄文化,以及具有休閑、聚會、娛樂和民間調解等綜合社會功能的成都茶館文化等。所以要傳承大竹的傳統文化,延續大竹精神。以“大竹玩友”為契機,建立戲曲文化館,定期開展節目活動,吸引當地人民的注意,感受川劇魅力,同時也能宣揚川劇文化,打造大竹老街的曲藝特色。并且在景觀營造中,利用文化墻、雕塑小品紀念先人的勇于開拓創新的精神。
6結語
民居建筑是地方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挖掘川東北傳統民居,有助于研究巴文化。不過隨著現代建筑構筑技藝和新村建設對傳統建筑破壞較嚴重,傳統民居的保護與延續至關重要。
文中尚未探討建筑的材質、結構以及室內空間布局,下一步將重點研究傳統民居保護的措施,保護歷史文脈。從室內建筑的空間布局、建筑結構、街道重要節點進一步挖掘大竹老街的建筑及風貌,從而思考其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