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良秋 錢振華


[摘?要]近年來,美國對外國發起“337調查”等非關稅貿易壁壘,不僅給中國企業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也破壞了公平的市場環境。從調查數量、調查的主要訴由、中國被調查的涉案行業以及中國被調查企業勝訴率分析中美“337”調查的現狀,分析美國對中國發起“337”調查的原因,并歸納“337調查”對外國造成的影響。
[關鍵詞]337調查;非關稅壁壘;知識產權保護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9)08-0017-03
Abstract: The Sino-US trade war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ntense, the tensions go beyond the high tariff imposed by the US, extending to 337 investigations and other non-tariff trade barrier, which causes huge losses and damages the market fairness. Starting with the status of the 337 investigations, analyze from aspects of the numbers, causes, industries involved and settlement rate. Then, illustrat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sons of 337 investigations. Finally, conclude the influence of 337 investigations from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side.
Keywords: 337 Investigation; Non-tariff Barri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一、引言
隨著中美貿易的深化與拓展,我國成為美國“337調查”的最大目標國。2001年以來,美國對中國發起的“337調查”數量不斷上升,有超過90%的“337調查”都是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發起的。尤其是在2008年之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迅猛抬頭。隨著中美貿易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以及中國對美國出口產品結構的不斷升級,在未來可以預見美國對中國發起“337調查”的數量將會進一步的增加。
二、“337調查”現狀
(一)調查數量
中國作為美國重要的貿易合作伙伴,兩國之間的貿易活動十分頻繁。由于國際分工的不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都保持順差。美國出于抑制中國產品對美國本土行業的影響的戰略意圖,利用“337條款”來約束中國產品的出口。尤其是隨著中國出口結構的進一步優化以及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這種貿易保護的戰略意圖愈演愈烈,嚴重影響了公平的貿易競爭,使中國的出口企業遭受巨額損失。
在分析“337調查”數量時,可以從橫向與縱向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圖1是1995年1月至2017年12月美國對中國發起“337調查”數量的折線統計圖。從時間軸的起點1995年開始,美國對中國發起的“337調查”的數量就已經顯現了一個逐年上升的趨勢。從重要的時間節點來看,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2008年美國金融危爆發后4—5年的時間段內,“337調查”數量都有一個明顯的上升趨勢。從1995—2017年來看,雖然個別年份有一定的波動與回落,但是從總體的線性趨勢來說,美國對中國發起的“337調查”的案件數量是上升的。
從縱向分析中國遭受的“337調查”數量在全球總數量的占比情況。從2002年開始到2017年的16年中,中國遭受美國“337調查”的案件數量占全球案件總數量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并普遍維持在30%以上的水平,甚至在2007年超過了50%。
(二)調查的主要訴由
在美國對中國發起的“337調查”的案件中,專利侵權成為了最主要的訴由。在所有的起訴中,專利侵權的占比超過了90%,商標侵權占比達到7.6%。其他的訴由還包括著作權侵權、不公平競爭以及商業秘密侵權。
(三)中國被調查的涉案行業
隨著美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的加大,科技含量以及專利成分較高的行業往往是“337調查”的重點針對對象。美國對中國發起“337調查”的行業分布情況來看,不僅重點突出,而且分布十分廣泛。從1995年到2017年,電子工業、輕工業以及機械工業是美國對中國發起調查的主要行業,而電子工業又是美國“337調查”的重中之重。根據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數據庫統計計算,有超過一半的“337調查”集中在電子工業,緊隨其后的是輕工業、機械工業以及化學工業,分別占總案件數量的21.4%、15.3%與4.8%。除此以外,醫藥工業、有色金屬工業、建材工業以及其他工業也涉及。
(四)中國被調查企業勝訴率
被調查企業在遭受“337調查”時,如果選擇不應訴,那么企業就會自動敗訴,由ITC根據原告的主張采取相應的救濟措施;如果企業選擇應訴,那么相應的結果有勝訴、敗訴以及和解。雙方一旦達成和解,被告可能會對原告進行巨額的賠償以避免自己的商品被美國市場排除。
根據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應對“337調查”的勝訴率僅為16%,敗訴率竟高達33%。在所有的處理結果中,中美雙方更多采取的是和解的解決方式,占比達到41%。勝訴率低,是我國現階段應對“337調查”的一個現實情況。
二、美國對中國“337調查”的原因及影響
(一)我國企業專利保護意識弱,應訴不積極
中國企業的專利保護意識以及中國企業的應訴態度是美國對中國發起“337調查”的兩個重要的原因。如果以中國在美國提出專利申請的數量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對于專利保護意識的重要指標,根據2017年USPTO年報中提供的數據,以中日韓在美國專利申請的數量為例,中國每年在美國提出的專利申請僅僅為日本的1/5,而韓國在美專利的申請數量也是中國的2倍。
中國企業面對“337調查”的應訴態度主要是由企業的經濟實力以及應訴難度決定的。一方面,在“337”調查被起訴的應訴成本非常高。從答辯的材料準備上來說,需要相關專業性人員進行編寫,而且期限只有20天。并且在應訴的過程中,如果ITC對中國的企業進行臨時性的救濟措施,即使不是永久性排除市場,也會對企業的貨物以及資金流產生重大的影響。另外在應訴時需要專業的并且熟悉“337條款”法律人員來進行,并且受到語言以及跨國等多方面的阻礙,應訴難度也是十分巨大的。因為應訴不利而帶來的負面影響并不僅僅局限于特定的某個企業,也有可能是整個行業,如“337”條款中的普遍排除令,這種排除令是針對某類產品的全面禁止,不區分生產者以及生產地點,相應的沒有被列為被告的生產者也會被調查。
(二)全球價值鏈的提升
隨著全球價值鏈的提升,各國的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以及科技含量都有一定的提升。美國憑借其雄厚的經濟以及科技實力領先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同樣中國在全球制造業價值鏈中的地位近年來穩步提升,這使得中國對美國出口的貿易的產品的科技含量以及知識產權成分都有一個不斷上升的趨勢。在這樣的趨勢下,美國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程度也隨著價值鏈的提升而進一步加深,這也是為什么新型的知識產權壁壘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反傾銷與反補貼成為了新形勢下美國對外重要的貿易壁壘。
(三)新的貿易保護壁壘更有效也更隱蔽
一些國家出于維護本國政治經濟利益的考慮,貿易保護主義思潮一直涌動,并且不斷尋求新的貿易保護手段。對于知識產權壁壘在國際上的約束目前還是空白。WTO對非關稅壁壘進行了一定的規定與約束,但在知識產權壁壘這一領域卻沒有明確的指示與規定;TRIPS致力于知識產權的保護,但也沒有涉及對于知識產權貿易壁壘在國際貿易中的處理。貿易壁壘應運而生,成為了新的、更有效的、隱蔽的貿易保護手段
(四)中美貿易不平衡
長期以來,中國對美國都保持著一個貿易的順差,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產業分工不同決定的,是隨著產業轉移產生的。而且幾年順差上升的一個顯著原因便是中間產品進口規模的擴大,而這些進口的中間產品,大部分以最終產品形式出口到了美國等其他國家。中國在2010年之后,已經取代了日本,成為了對美國出口的最大的順差國家。以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提供的2017年度中美之間貨物貿易的數據為例,中國從美國進口1544億美元,中國對美國出口4303億萬美元,中國對美國保持著一個2759億美元的順差。中美之間產業結構以及消費結構的差異,形成中美之間較大數量的貿易順差,因此結論很明顯,中國承擔了產業鏈條上很多國家的順差轉移,這些順差的最終受益者并非只有中國。但卻成了美國對我國發起“337”調查的借口。
三、美國“337調查”對中國的影響
(一)提升中國企業對專利的重視程度,激發了自主創新意識
美國多次對中國發起“337調查”給中國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的同時,也提高了中國企業對專利的重視程度,激發了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熱情。一方面中國企業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科技研發環節,不僅提高了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更使企業掌握了更多的自主研發的專利。這樣在出口環節,中國企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為專利侵權而給自己造成的損失,在“337調查”的訴訟環節也更加有底氣,給自己的合法權益增加了一份保障。另外一方面,中國企業越來越重視對自身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積極的進行知識產權的跨過申請工作,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不被侵害。2013—2017年中國在美國獲得專利的數量見圖2。
從圖2中可以看到,從2013年到2017年,中國在美國專利申請的數量逐年增加,總體呈現一個穩步上升的趨勢,一方面表明中國的自主研發能力不斷增強,另外一方面也說明了中國企業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
(二)給企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美國“337調查”的救濟措施十分嚴厲,中國企業作為被告方如果不應訴或者敗訴,就會受到“337調查”救濟措施的制裁。以普遍排除令為例,如果ITC判定中國的某項出口產品專利侵權,那么不僅被告方的產品將會被完全的驅逐出產品,并且生產同類型的產品的廠商也會被同樣驅逐出美國的市場。不但波及的范圍廣,而且會給行業內的企業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
同時,“337調查”越來越成為美國本土企業非關稅壁壘的重要手段,目的就在于保護美國的市場。而這種不正當的競爭,嚴重的破壞了公平的市場環境,給我國企業和行業發展帶來巨大的阻礙。
[參考文獻]
[1]黎文龍.美國“337調查”的本質、涉華現狀及應對[J].云夢學刊,2018,39(3):95-100.
[2]曹曉慧.美國“337調查”的新趨勢及我國的應對措施[J].情報雜志,2018,37(2):30-36.
[3]周紅.美國“337調查”的總體情況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警示[J].中國發明與專利,2017,14(11):72-75.
[4]胡成,張夢娟,潘熳穎,蘇佳璐,李明星.美國對華337調查的成因、影響及對策研究[J].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6(4):85-91.
[5]李新愛,高智偉.美國“337調查”對我國知識產權的啟示[J].科技與創新,2019(2):10-12.
[6]萬麗,王洪艷.浩洋電子專利案勝訴337調查的策略分析[J].對外經貿,2019(2):9-11,23.
[7]Marisa Anne Pagnattaro, Stephen Kim Park. The Long Arm of Section 337: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as a Global Business Remedy[J]. American Business Law Journal,2015,52(4).
[8]Catherine Y.Co.How Valuable are the Patents Behind Section 337 Cases[J].World Economy,2004,27(4).
(責任編輯:張彤彤?梁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