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楊 劉秀玲 蔡莉
[摘?要]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層次的教學中,學生對外貿易實際業務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作為專業主干課,國際結算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業務能力作用突出。教學中應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體系、考核方式等多角度出發,以學生能力的提高為核心,以貼近業務實際為抓手,以學習過程為主線,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國際結算;教學設計;業務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9)08-0151-03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of undergraduate level for major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is a significant target. As the professional backbone courses,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plays a outstanding role for th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to operate foreign trade business. So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teaching goal, the teacher should reasonably design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inspection way by taking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ability as the core, taking the closing to the business communities in actual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tak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as the main line.
Keywords: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Teaching Design; Business Ability
一、教學改革的背景
西方的教育理念比較注重創造力的培養。如項目活動是 18 世紀源自歐洲的概念,意思是建設性地解決問題,也就是行為主動的、聯系社會和整體性的學習。美國的教育態度是設法教學生們自己去思考,教他們問問題、探討和發展自身的創造力。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Spady正式提出OBE教育理念,隨之被美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 ABET) 接受并實施。OBE 教育理念下的課程教學,重視教師教學全過程中的設計,重視學生所學即所得的成果產出,是一種關注社會與企業現實需求,結合不同層次學校學生培養目標與要求,從而決定教學課程體系設計與教學活動安排的思路。加拿大針對就業進行的實踐教學近些年一直為教育界所稱道。加拿大的教師在職業教育課程中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開展實踐活動,從而得到清楚的思路、方法和知識脈絡。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理論分析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外經貿人才。因此,對本專業的對外貿易實際業務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傳統的國際結算被歸為國際金融課程的一部分,理論化色彩濃厚,高職院校貿易類專業以外貿單證實務課程取代了國際結算,造成學生理論功底不夠扎實。因此,培養具有扎實的國際結算理論功底和較強的外貿單證實踐能力的國際結算人才,要求我們必須對傳統的國際結算課程進行改革,嘗試將傳統的國際結算與外貿單證實務課程有機結合,開設國際結算與單證實務課程,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同時,雙語教學適用性強,師生互動性強也是該課程的特點所在,課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國際商會出版的國際貿易慣例和國際貿易公約,包括國際結算過程中使用的大部分單證和文件都是通過英文來表述的,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師生有良好的英語基礎。并且,在此基礎上針對英語能力突出的學生開展雙語授課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二、教學改革的目標
國際結算與單證實務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一門專業主干課,與國際貿易實務、海關實務、外貿函電等課程共同架構出本專業的應用性課程體系。就國際結算與單證實務課程而言,其課程本身實務性強,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多,內容枯燥,不僅國際慣例多,而且單據的實際要求精確,這就需要學生通過大量的實踐環節來消化吸收課程內容。而在教學運行中,由于目前企業接納學生專業實習的能力極為有限,一般企業出于商業機密等原因不愿讓在校學生到企業去,為了使本專業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將書本知識內化為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在校內設置大量的實踐課時,給學生更多模擬實際業務的機會非常必要。模擬操作的真實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影響到學生是否能接觸到最新、最前沿的知識應用,因此需要教師在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中要注意循序漸進,環環相扣,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由淺及深,由易到難,在實踐教學資料的使用中要特別注意選取真實、有代表性的材料,使學生能夠從這些情景的操作中學習最前沿的知識,了解最前沿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布置項目、下達任務的方式使學生帶著問題探索學習,帶著任務動手操作,真正形成“做中學”、“學中做”、“邊學邊做”、“邊做邊思”的教學模式,很好地把人才培養直接與國際結算實踐相結合,把學生培養成為理論水平高、英語功底好、操作能力強、創新意識濃的“產成品”,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三、教學改革的思路
(一)形成完備的教學資料體系,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資料的選用應遵循時效性、代表性、啟發性兼顧的原則。首先教師根據每節課的內容和教學目的,選取合適的案例,從而結合有關知識點,抓住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本質和解決辦法。其次,教師要在合適的時機引入案例,對案例的性質、內容及分析要求做相應的說明,防止出現學生在思考和討論過程中抓不住重點。再次,教師在學生獨立思考后,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教師在整個討論中要鼓勵學生自己充分思考,積極討論,除關鍵問題外,不能過多干預學生的交流和討論,通過不斷提出新問題,引導學生對案例做更深入的分析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