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濤
摘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和建設美麗鄉村的戰略舉措。文章通過分析其模式、路徑及其制約因素,并給出適當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三農”的發展對于解決民生問題至關重要。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舉措,是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須加快進程。所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指的是以農業為基本依托,以新型的融合主體為引領,以利益機制為主干,通過多種形式將各種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和優化組合,促進一產二產三產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以及產業之間密切合作、協同創新,最終實現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農民增收。其中,重點是融合主體的建立,要素、市場和信息的融合、拓展、延伸、創新和為確保農民增收的利益聯接機制的確立。
一、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存在的問題及融合的障礙
1. 農村第一產業即農業發展不足,現代農業體系還未完全建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基礎有待夯實。現代農業是用現代工業裝備的,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的,用現代管理方式來經營的社會化、商品化農業。它的第一個特點是大型機械化作業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二個特點是以現代生物技術等科學技術的投入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第三個特點是用現代化的管理方式提高農產品的組織化、信息化和市場化程度,第四個特點是用生態、有機等環保理念還原農業的自然屬性。而我國目前農業的發展現狀,在某些方面與上述特性還存在差距,如土地流轉制度還在建立完善中,有些地方還無法開展大型農業機械的規模化生產;農業科技投入不足,高產作物品種還不夠豐富;農業生產、物流、銷售的管理、組織還不夠精準,基于互聯網的銷售營銷還有待開拓;部分農產品過度施肥和濫用農藥的現象還時有發生,生態農業理念的培育尚需時日。
融合的障礙來自于農產品的結構、數量和質量能否和農村第二產業即農產品加工業順利對接。結構方面:我國2016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2324億斤,進口糧食卻高達2500億斤。究其原因是品種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競爭力不強,產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只好進庫存。數量方面存在高端產品產量不足,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的問題。質量方面,由于污染,成本高啟等原因,處于總體不高的狀況。這都制約了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使其處于一種低端粗加工的狀態,無法占領高端市場,只能大量依賴進口。
2. 農村第二產業發展滯后、創新不足,導致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機制不暢。到2016年底,全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達280萬家,對應用新技術、推廣新品種和開拓新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我國農業生產以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的格局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依然較低,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滯后,社會化服務支撐不足。同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與普通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關系有待完善,加工、流通、服務等環節的增值收益還不能充分共享。
融合的障礙來自于農業高端品牌產品的生產需要的是政府公共服務的支持、新型大型農業企業的快速發展、基于大數據的組織運營和管理、農業科技體系的壯大及利于農民增收的利益連接機制的建立,只有如此,農產品的成本才能真正降下來,企業的信譽和農產品的質量才能得到保證,基于互聯網的物流市場對接的機制才能達成,產業的融合和產業鏈的延伸才能落到實處。
3. 農村第三產業方興未艾,但大多未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如農村金融服務業,由于農業貸款風險較大,農民又缺乏抵押物,因此即便是有些地方的農村商業銀行為農民提供金融服務的業務也未全面開展起來,相反把資金投入了農村以外的地區;又如為農業提供科技服務的農村科技服務業還未普遍形成產業,農民有相關需求時,只能依靠國家農業科研部門或者相關聯的企業,供給相對不足;再如基于互聯網的農村IT服務業也處于發展初創期,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農業生產環節的追蹤、產地與市場的有效對接和組織高效的物流管理等都有待完善。當然,各地在將農業產業鏈向旅游業、農家樂、農業觀光園等等延伸方面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融合的障礙來自于農村某些公共服務提供不足,如有的地方與農村連接的數據基站建設還缺乏投入;和農村相關的某些制度供給不足,如涉及農村財產的資產評估制度、財產抵押制度和農業相關的保險制度等和農村產業相關的政策激勵有待進一步加大,如果投入農業產業獲得的投資回報率不高,那便無法吸引到社會資金的投入,如果沒有設計好企業和農戶的利益聯接機制,則無法吸引農民的參與熱情。
二、破除障礙、貫通路徑,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源于日本學者今村奈良臣提出的“六次產業化”,農業的六次產業指農村一二三產業各產業之和,后修改為農村一二三產業各產業之積,即若農村產業鏈條中有一個產業的產值為零,那么六次產業的總體效益為零,強調了只有以農業為基礎,進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才能提高農村地區的經濟效益。國內學者也對此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如姜長云分析提出了農村產業融合的六種模式:農業產業鏈向后延伸型融合模式、農業產業鏈向前延伸型融合模式、集聚集群型融合模式、農業農村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服務業引領支撐型融合模式、農業與互聯網聯姻型融合模式。
那么該如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呢,結合對前述障礙的破除,以貫通路徑為核心,嘗試探討具體的對策。
1. 政策搭臺,政府筑基。2014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加快發展農業產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提高農村發展的質量和效益”。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了這一工作的重要性,之后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又一次強調了要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總之,這一系列的政策發布從總體上提出了要求,接下來的任務是要細化,從經驗和試點的摸索中形成規范性的指導措施。同時,政府要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制度供給這一塊夯實基礎。如加快農村公路、環保、物流、電網等建設,推動城鄉互聯互通。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加快農村地區寬帶網絡和4G、5G通信網絡覆蓋步伐,開發適應“三農”特點的信息技術、產品、應用和服務。鞏固和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培育新型農村經營主體,開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土地管理法修改。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搞好清產核資,建立以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為主要形式的法人主體,并促進農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為股東,保障農民的收益權,推進土地合理流轉。加快農村資產抵押制度、農業保險制度等的改革,使農民創業能獲得相應的資金和基本的保障。另外,必須加大農業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和嚴格制定與執行農村地區環保、生態建設,在保證農村地區青山綠水的同時,切實提高農產品的質量。
2. 龍頭企業帶動引領。鼓勵龍頭企業主動和農民簽訂合同,建立科學的利益聯接機制和科技推廣機制,創新發展訂單農業,在源頭上保證農業的豐產豐收及農產品的質量,促進農民增收。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將其發展重點引導到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農產品加工、流通和銷售上,建立質量標準體系、現代物流服務體系,注重產業鏈的建設和供應鏈的管理,健全農產品銷售網絡,充分發揮其在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的優勢,培育國際化的支柱產業。引導龍頭企業建設產業化集群,發展生態產業園,并以龍頭企業為主導,以優勢、特色農產品種養基地為支柱,形成農村一二三產業高度分工、空間重合、互聯網鏈接的發展格局。同時,鼓勵龍頭企業向后延伸產業鏈,拓展農業農村功能,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等,豐富農業農村的環保、科技、教育、文化、體驗等內涵。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相對接,積極參與特色小城鎮建設,形成“一企一鎮、一鎮一品”,用企業的產品和文化經營城鎮,用城鎮的發展壯大企業。
3. 社會投資尋優創品。在農業領域一直存在著風險大、投資回報率低的特點,在政策供給方面也存在不足,但是目前這一狀況已有所改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向農業輸入現代化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為工商資本投資農業提供了明確的政策導向。同時,政策供給方面也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土地管理法正加快修改,支持土地自由流轉、農業資產抵押等各種法規正在加速研究推出中。另外,在“三農”中,各種投資機會也逐漸增多,這主要源于我國農產品的市場是巨大的,高質量、品牌化的農產品供不應求。農業還具有休閑、創意、體驗等多種功能,通過整體包裝可以獲取更高的附加價值,這些因素都對工商資本有強大的吸引力。相信只要找到優質的項目,創造獨有的品牌,工商資本必能獲得不錯的收益。在保證工商資本投入農業能獲得利潤的同時,也要積極維護農民的利益,如探索設置土地流轉風險保障基金,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保障農民土地流轉的權益等。
4. 農民合作社、農業協會等組織協調。鼓勵農村成立農民合作社、農業科技協會、農產品協會等服務性單位,負責組織、協調農民的生產、銷售。通過推進農業分工協作、加強政府購買服務、支持發展市場化的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等方式,引導農業服務外包,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由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向覆蓋全程、鏈接高效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網絡轉型。順應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需求,引導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由主要面向小規模農戶轉向更多面向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型。最終使農民在農業生產的所有領域,如育苗、播種、施肥、防病害、抗旱耐寒、收獲、銷售、保險等,都能找到并獲得專業化的服務,進而促進農民擴大種植規模、優選生產領域、注重生產質量、創造品牌營銷。
5. “互聯網+”創新增效。借助“互聯網+”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打造農村綜合性信息服務平臺,為農村產業融合參加主體提供充分的生產、加工、銷售等信息,提高融合主體經營決策效率。同時,積極建設現代電商平臺,發展淘寶村,利用互聯網技術、借助現代物流體系在網上進行產品銷售,將農業生產與城鎮居民消費直接聯系起來,形成一種現代新型業態。另外,為解決農村消費市場產品同質化問題,可以采取產品差異化戰略,通過提高農村電商企業在產品上的原創設計能力,引導企業向品牌化方向發展。電商企業也可以利用電商平臺構建自己的數據分析庫,對消費者的偏好、行為進行收集分析,并對競爭對手在產品創新方面的信息進行歸納總結,研發自己的新產品,提高農產品的品牌化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馬曉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N].農民日報,2015-01-15.
[2]姜長云.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的主要模式及其對農民增收的影響[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7(04).
[3]李 乾.國外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啟示[J].當代經濟管理,2017(06).
(作者單位:中國財政雜志社中國財政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