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洵濤 姬亞嵐
摘要:當前農業經營方式轉變為規模經營成為社會共識。然而,高強度高投入的土地經營模式產生了嚴重的農業環境問題,文章通過分析不同農業規模經營主體的行為特征與差異,比較其對環境影響程度的不同,發現農業企業、農業大戶以經濟利潤為目標,會更多地考慮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的比較,擴大規模、高投入等行為更為積極;家庭農場、合作社進行生產活動更多考慮生存的需要,邊際報酬概念較為薄弱,擴大生產、增加農業投入方面意愿較弱。
關鍵詞: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環境
一、成本收益理論和效用理論
目前有關農業環境影響因素的理論基礎主要有經營主體成本收益理論和效用理論。
成本收益理論主要指經營主體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衡量總收益和總成本,從而制定決策行為。效用理論是以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需求定理為基礎的。分析了經營者在效用最大化原則下的生產意愿。假設不同組織形式的規模經營者是理性的經濟人,介紹在有限資源條件下追求最佳利益的行為選擇。
效用是指消費者對其消費的商品的滿意程度。經濟學家用它來衡量理性消費。如何分配有限資源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自我滿足感的概念。效用理論是用效用來衡量的方法分為基本效用理論和序貫效用理論。基數效用是通過絕對數(如1、2和3)來測量的。其分析方法為邊際效用分析。序數效用是根據第一、二、三序數等偏好程度反映效用的次序,其分析方法是無差別曲線法。效用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所確定的需求定理:當購買的商品數量很小時,邊際效用就很大,消費者愿意付出更高的價格來獲得商品,那么商品的價格就很高;隨著商品數量的增加,購買后,邊際效用下降,消費者支付意愿逐漸降低,商品價格隨之下降。也就是說,商品需求和價格的變化方向相反。
規模農業的主體是糧食和農產品的主要生產者、農業生產要素的主要投資者和農業環境污染的主要生產者。假設企業實體是一個“理性經濟人”,其投入行為和施肥意愿可以看作是一種基于最大效用原理的行為意愿,可以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需求定理來解釋。作為一個理性的經濟人,它的目標是使生產經營收入和投資利潤最大化。當化肥、農藥等投入的邊際效用較大時,經營者愿意付出更高的價格購買化肥、農藥,并大量施用化肥、農藥。隨著化肥和農藥用量的增加,其對作物產量的影響并沒有顯著增加。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并不能使主營業務的效用大幅度提高。此時,化肥和農藥的滿意度下降。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主營業務的效用,增加化肥和農藥使用的意愿將會降低。
二、不同主體對規模經營環境的影響行為差異
根據以上理論,以農業利潤為經營目標的規模農業,其特點是高投入和高強度的土地利用,由于長期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土壤養分過量積累和養分失衡現象已經相當嚴重;土壤環境中的重金屬、農藥、有機污染物等物質的殘留量日益增加;農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和自我凈化功能嚴重削弱,抵御環境風險的能力大大降低,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如土壤污染、地表水富營養化、地下水硝酸鹽累積以及農產品污染等。
在市場經濟中,假設所有的規模農業經營主體都是理性經濟人,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根據經濟學成本收益理論,利潤=總收益-總成本、總收益=價格×產量、總成本=平均成本×產量,用公式表示π=TR-TC=P×Q-AC×Q,以利潤為目標的經營主體的行為主要為使π最大化,從而可以從價格P、產量Q、平均成本AC三方面來考慮不同主體影響環境的行為差異。
(一)成本壓力導致的行為差異
理性經濟人首先要衡量自己的成本,不同組織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可以通過采用新技術、減少勞動力、降低資金成本、減少資本投入量、降低地租等方式來減少平均成本,從而增加純利潤。
對于工商農業企業,其生產成本不僅包括原料的投入,還包括雇傭員工的勞動力成本、地租、稅收、金融資本的機會成本等,一些大型企業在硬件投入上巨大,如廠房建造、農田運輸道路、機械設備等,這些成本是企業必須以資金形式流出的顯性成本,農業企業在做出生產或定價決策時,總收益必須彌補全部的顯性成本才能維持經營。為了減少平均成本,農業企業還可以擴大自身規模達到一個適度有效規模,該規模下平均成本最低。
對于農業大戶與家庭農場來說,顯性的勞動力成本與地租的多少取決于該經營主體雇工數量、租用農地面積大小的程度,規模較小的大戶和家庭農場受耕地規模、勞動力過剩、無邊際報酬觀念和就業機會不足的制約,勞動力的機會成本幾乎為零。員工少,成本支出低。農業生產活動的開展主要是為了生存,而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結果。對于農民合作社來說,原料、能源等投入的平均成本與其他主體基本一致,由于合作社大多由本地的小農戶組成,互助形式普遍,勞動力、地租、農用設備等全為隱性成本。
綜上從成本上考慮,農業企業平均成本高,在市場中面臨的壓力較其他主體大,在生產經營中緊盯經濟利潤,擴大規模對自然環境的侵占多,且對環境保護意識方面較為薄弱。而其他經營主體由于其顯性成本低,生產經營壓力小,對環境保護方面做的較好些。
(二)產量壓力導致的行為差異
產量的多少直接決定了總收益的多少,在長期市場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利潤與農產品的供給量成正比。
對于以利潤為追求目標的農業企業、大戶來講,往往通過擴大自身規模、增加土地面積、雇傭更多的勞動力、加大原料投入、提高復種指數、控溫控濕等方式來擴大產量,一些方式不僅提高總成本,同時也擴大了對環境的開發,增加了人類生態足跡,對環境資源的攫取呈現不可持續性。另一些方式其高投入、高能耗的方式增加了對農業環境的污染程度,如化肥、農藥、薄膜的過度使用,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也會間接影響環境。
對于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由于農業生產活動主要是為了生存而進行的,所以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結果,經營主體擴大產量的意愿較小,化肥、農藥的使用量與頻率沒有農業企業、大戶那么高,其對環境的影響程度較小。
(三)價格壓力導致的行為差異
現實中,農產品市場是非完全競爭市場,但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各經營主體沒有完全的定價權,在產量成本不變的條件下,較高的價格會帶來豐厚的利潤。經營主體為獲取一定能力的定價權,往往使自己的產品傾向于差異化,差異化意味著部分壟斷權或定價權。
對于農業企業、農業大戶,往往通過以下幾種定價策略:
1. 高品質化策略:市場對農產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把引進、培育和推廣優質農產品作為搶占市場的重要營銷策略。淘汰劣質品種和落后生產技術,以質取勝。實現農業高效、農產品優質,實施“優質、高價格、高產、高效”戰略。
2. 價格歧視策略和市場導向策略:農產品銷售立足本地市場,聚焦國內外其他市場,尋求銷售空間,開拓空白市場。實施產品市場價格歧視戰略,確定產品銷售區域,根據銷售地的消費習慣,實行不同價格銷售同一產品,生產適銷農產品。
3. 反季節化戰略:農業生產季節性與市場需求均衡的矛盾所造成的季節性價格差異,蘊含著巨大的商機。實施“淡季供應、價差收益高”戰略。一是實施設施育種,使產品提前上市;二是通過貯藏保鮮延長農產品銷售周期,將生產旺季銷售改為生產淡季銷售或消費旺季銷售。
4. 名片策略:名片是對品牌效應的追求,一是提高質量,增強農產品的品位,用質量創造品牌;二是做好包裝,美化農產品的外觀,面向樹木;三是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公眾形象,創造品牌,并伴隨著動力,以名牌產品開拓市場。
5. 多元戰略:農產品消費需求的多樣化決定了生產品種的多樣化。一個產品不僅要有多種品質,還要有多種規格。培育適合不同季節的品種,多品種、錯開季節投放市場。實施“多品種、多規格、小批量、大規模”戰略,滿足多層次消費需求,提高綜合效益。
對于家庭農場與合作社,更側重于以下幾種方式來定價:
一是本土化戰略:近年來,國內消費需求已從盲目崇洋媚外轉向崇尚自然、追求新奇、熱衷本土產品、以蔬菜為食的野生蔬菜、以肉為食的野生動物。經營者往往以高質量的產品占領市場,不斷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二是嫩乳化策略:人們的消費習慣發生變化,市場出現崇高嫩鮮食品的新潮。農產品嫩乳化能帶來一定的差異化,這方面發展潛力很大。
三是加工化策略:發展農產品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高最終產品的售價。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產品占世界總產量的90%,加工后增加值為2~3倍。在中國,加工產品僅占總產量的25%,附加值的25%。我國農產品加工潛力巨大。
綜合以上,差異化的追求程度,導致各經營主體的行為方式的不同,對環境的影響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是正面效應,如農產品多品種化增加當地的農業生態物種多樣性,有一定程度保持生態平衡的作用;一是負面效應,如反季節產品,增加如薄膜等污染品投入,改變動植物的正常生命周期等。土特化策略加大了對野生動植物的獲取,不僅影響當地的環境,還可能引起生物污染。加工化策略、品牌策略,增加對農產品的處理工序,產生的廢棄物增加,對環境又有部分影響。
(四)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比較
假設所有的規模農業經營主體都是理性經濟人,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在做出生產或定價決策時,考慮成本、產量、價格的三項因素下,各經營主體最終會比較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當產量較低時,經營主體每增加一單位產量,增加的收益將大于增加的成本,利潤將增加。因此,當邊際成本小于邊際收益時,經營主體可以通過生產單位的產品來增加利潤。高產量水平的情況下也可以照此推理,也就是當邊際成本大于邊際收益時,經營主體可以通過減少生產來增加利潤。
三、建議
上述理論分析表明,農業企業、農業大戶以經濟利潤為目標,會更多地考慮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的比較,在擴大規模、高投入等行為更為積極;家庭農場、合作社進行生產活動更多考慮生存的需要,滿足生存需要的后并不追求更大的利潤,邊際報酬概念較為薄弱,在擴大生產、增加農業投入方面意愿較弱。農業規模經營確實給社會帶來了足量的農產品,然而從保護環境的角度上來看,農業環境日趨嚴重。從實踐來看,近年來,工商企業農業發展迅速,甚至達到了一個高潮。環保意識增強之前,以經濟發展為中心,農業工商企業和農業大戶在經營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相對較為嚴重,多種不同組織形式的農業主體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不同,本文研究提倡發展對環境影響較小的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為主。
參考文獻:
[1]陳靖.糧食安全視角下的農業經營問題:基于大戶經營模式的討論[J].中州學刊,2013(04).
[2]陳秧分,孫煒琳,薛桂霞.糧食適度經營規模的文獻評述與理論思考[J].中國土地科學,2015(05).
[3]崔照忠,劉仁忠.三類農業產業化模式經營主體間博弈分析及最優選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08).
[4]賀雪峰.論農地經營的規模:以安徽繁昌調研為基礎的討論[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5]加里·貝克爾.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楊國玉,郝秀英.關于農業規模經營的理論思考[J].經濟問題,2005(12).
(作者單位: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