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蕾
摘 要: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建設是沈陽市經濟發展中的關鍵。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高沈陽城市競爭力,吸引國內外投資者來沈進行投資建設,是未來沈陽的工作重點,從2018年以來,沈陽市的營商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但距離國際一流城市的標準,還有距離。本文分別從政務生態系統、法律法規及信用系統的完善、人才引進等幾個方面闡述持續優化沈陽市營商環境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營商環境;人才引進;創新創業;人才引進
近兩年,沈陽市各個行政部門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營商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與全國經濟發達地區相比較,還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持續健全、優化營商環境,即能有助于全面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有利于實現現代化城市治理,協調政府管理與市場的關系,振興沈陽的經濟發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又快又穩地提高各項經濟指標,提升沈陽城市形象,讓投資者和市民有安全感和幸福感,把沈陽建成新一代科技創新中心、裝備制造中心、國際化新城市成為了新一屆城市管理者的主要目標。
一、提升政府服務水平,優化行政服務生態系統
優化營商環境,要繼續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全新的政務環境來吸引投資者,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靈活運用政策,敢于擔當,進一步提高服務意識和辦事效率。全力推進商事主體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工作。要實現信息公開、資源共享、協同聯動,打破部門信息壁壘;要進一步提高放權協同性、精準度和“含金量”,更多下放涉及民生的審批事項;要繼續推進“最多跑一次”、“多規合一”改革,促進項目建設提質增效;要牢固樹立“寬進嚴管”的監管理念,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完善科學有效的監管規則;要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建立覆蓋行政許可、項目審批、行政服務的“一次性告知、一次性辦理、一次性辦結”機制。優化政務黃靜,努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構建親和型政商關系,調動市場活力,促進經濟發展。
近半年,沈陽相繼引進“萬達”、“華為”、“京東”、“阿里巴巴”等商業項目。優化營商環境,就要堅定“項目為王”的信念,我們務必將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延展到項目開始、建設、完成的整個生命周期。使項目建設和優化營商環境相互促進,政府政務服務部門需要針對重大項目搭建專門的隊伍和管理平臺推進項目的全程進展,定期跟蹤項目進度、積極提供各環節保障,隨時協調解決項目進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并把項目的完成度作為項目組人員和各個涉及到的項目各保障單位的考核指標。為重大、優質招商項目爭取專項資金,協調金融支持,解決企業融資難題。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地交易成本,運行成本。進一步完善重大決策程序,凡制定涉及影響經濟,企業發展的重大政策,要組織相關的企業家進行論證,聽取投資者和企業家們的心聲和建議,為沈陽的轉型和創新發展形成強勁支撐,從而吸引更多的企業家來沈陽進行投資,振興沈陽經濟發展。
優化營商環境,要進一步加大明察暗訪力度,強化督考問責,要緊密圍繞優化營商環境開展督促檢查,聚焦重點難點問題,強化暗訪和通報,強化跟蹤和督辦,對于在明察暗訪中出現的違規問題,加大處罰力度,堅決杜絕包庇。真正落實“不為不辦找理由,只為辦好想辦法”推進解決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的不平衡問題,以“馬上辦”、“釘釘子”的精神,不折不扣抓好各項工作落實。
優化營商環境,要加強對企業和群眾投訴回復問題的處理效率。搭建群眾和企業投訴回復與滿意度調查體系。實現重大問題、重要決策網上信息公開,利用微博、微信公眾平臺、頭條號,與企業和群眾進行互動。考核相關部門對于企業和群眾訴求問題的辦理成效,使群眾和企業面臨的問題得到實質性解決,提高來沈投資企業和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
二、完善沈陽法律、法規及稅收政策,樹立契約經濟理念,構建信用社會
完善司法體系,用法律保障投資者的權益,用健全的司法體系吸引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投資和參與沈陽市的企業創新和經濟建設。加強對國際法律、公約和協定的研究,構建與國際接軌的新型法律體系。整合現有的法規政策,督促企業的運營在法制的軌道上進行,保障國內外投資者的利益。運用公正的司法審判系統,約束不正當的市場競爭,例如價格操縱、串通投標、掠奪性定價等。制定更為完善的法規制度,促進沈陽的產業轉型升級和高端化發展。
針對沈陽的具體特點,建立相應的促進產業發展的稅收管理制度,加強對高科技產業、涉農現代化產業、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重點產業收稅扶持力度。從稅率的優惠、所得稅、投資稅收的減免等方面強化對重點產業發展的支持。對于高科技互聯網、人工智能熱點產業、現代化農業產業給予稅收減免。完善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更好地加快服務產業轉型升級。
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學習發達國家和國內經濟發達地區對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做法,構建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制定關于知識產權的,例如:專利、商標、版權等保護條例和實施細則。推進知識產權保護落實,形成知識產權保護的暢銷機制。吸收先進國家的經驗,建立知識產權信息管理系統,強調司法機構和執行機構的配合,對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予以嚴厲的打擊。最大限度地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包括政府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誠信。激發市場活力,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平公正,加大對招商引資過程中失信行為的清查和處理力度。
依法保護投資者在沈陽投資的各種權益,使在沈投資者合法、公正地參與市場競爭。建立相應服務機構,協助企業解決通過仲裁、調節的方式解決各種經營糾紛。司法機構應該提高辦案效率,合理規劃經濟合同糾紛案件審理程序和環節,注重提高司法審判和執行效率,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三、加大各類層次人才培養和引進,為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
2018年3月,沈陽市加大了人才引進的力度,人才新政全面落地,出臺了24條人才新政和人才新政的59個實施細則,24條人才新政中從落戶、就醫、經費支持、子女教育等各個方面對人才引進進行了支持。政策已經落地,我們要以現有政策作為橄欖枝,吸引各層次人才來沈就業、創業和投資。除了政策之外,我們還可以參考營商環境先進地區,完善現有的人才引進體系。
沈陽目前擁有34所高等院校,包括“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一所,兩所“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雙一流”大學兩所,22所本科高等院校及12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生30余萬人。年招收本、專科學生10余萬人。鼓勵高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開展校企合作,依托東北大學、中國醫科大學、沈陽航空學院、沈陽工業大學等高水平院校,建立開放、高效、具有競爭力的人才培養體系。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城市產業需求為導向,為產業發展培養所需“工匠型”人才。深化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助力沈陽轉型創新發展。鼓勵高校培養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等領域緊缺的研究性開發人才和實用性工程技術人才。為政府、企業提供決策咨詢和信息服務。依托沈陽高校人才資源和科技資源,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加速鼓勵高校學科建設與沈陽產業發展對接,支持高校科技資源與沈陽科技條件平臺有效嫁接融合;支持高校搭建創新創業學院和創業孵化平臺。吸引更多高校優秀為畢業生留在沈陽就業、創業。
加強和完善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吸引海外優秀人才來沈陽就業、創業。海外高層次人才具有全球化的視野和國際化的創新水平。沈陽作為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地。對海外高層次優秀人才,具有一定吸引力。政府及相關部門、科研院所等應積極參加海外人才交流招聘活動,加強與海外人才,特別是沈陽籍留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定期舉辦全球范圍的人才交流和文化交流活動,并邀請海外高層次人才來沈考察,實現與海外優秀的華人學者的頻繁互動,讓世界重新認識新沈陽。沈陽市應根據重點產業和領域發展的需要,以科技創新能力為衡量指標,制定完善的海外人才引進優惠政策,為優秀海外人才、特別是中組部,教育部“千人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千人計劃”名單中的優秀人才來沈創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在科研啟動資金、職稱評定、安家福利、直系親屬隨遷、配偶安排就業,子女入學提供系列高福利保障。并在遷入過程中,提供跟進式的服務。
制定“歸巢計劃”定期聯絡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工作的沈陽籍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用鄉情和完善,優惠的人才引入計劃吸引更多優秀的人回到沈陽就業、定居。
四、搭建對外交流平臺,宣傳沈陽新形象
利用博覽會宣傳沈陽,比如“制博會”、“農博會”、“飛行大會”等,每年舉辦的各類博覽會,飛行大會不僅豐富了沈城人民的生活,還帶動了城市的基礎設施、配套場館的建設和城市經濟發展,為企業和社會搭建溝通交流平臺,提升沈陽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著力發展加社會事業,推行教育機會均等,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優化養老、旅游、商貿、金融、健康、文創等產業,加大力度建設城市環境、交通、城市運行、夜間經濟等領域,按照加國際宜居城市建設標準,把沈陽打造成為高品質生活服務中心,國際化現代化大都市。加強沈陽形象宣傳,定期邀請學術界、文藝界、體育界的沈陽籍優秀人員回沈探親,參與沈陽市舉辦的大型活動,與家鄉互動,宣傳家鄉沈陽的新形象。建設“品質沈陽”。進一步按照“實施精準規劃、推進精致建設、強化精細管理、打造精美環境”的要求,以建設“東北亞高品質公共服務中心”為愿景,大膽改革,勇于創新。繼續完善沈陽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倡導低碳環保的極簡生活方式,鼓勵建設綠色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活動。建設沈陽美好的綠化環境,提高城市軟實力。
振興沈陽的發展正處于關鍵階段,沈陽的城市經濟發展能否走出困境,浴火重生,主要在于我們的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是否有勇于擔當,敢于負責的使命感和堅定強大的執行能力。沈陽城需要以堅定務實的營商環境優化措施,由內而外的行政服務環境改變,豐碩的經濟發展成果,讓外界重新認識沈陽,讓沈陽人和沈陽的投資者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幸福,并愿意一起努力建設新沈陽。
參考文獻:
[1]沈軒言.讓最優營商環境成為振興沈陽的新優勢[N].沈陽日報,2018.05.02.
[2]趙佳,羅大明.西部地區留學人才引進政策對比分析:以成都、重慶、西安為例[J].社科縱橫,2019.03.
[3]李婷婷,楊帆.沈陽市優化營商環境對策探析.第十六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經管社科).201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