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慧
摘? 要:體育育人在素質教育中的價值其實可謂老生常談。但多年應試教育模式的束縛使體育教育無法得到重視,因而造成越來越多的學生體質體能每況愈下,甚至出現嚴重的品格或心理問題。體育充分展示其育人價值并推動素質教育改革深化已經迫在眉睫。這不僅需要以人為本、個性化施教,而且需要采取多元教學舉措激發學生興趣熱情,以及全面延伸教育時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
關鍵詞:體育? 育人? 素質教育? 價值? 實踐
中圖分類號:G8?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8(c)-0100-02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政府工作報告已經從宏觀高度指明了新時期國內教育事業發展的核心戰略。素質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尤其關注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這其中,體育越來越成為立德樹人、提升人才綜合素質的重要舉措。
1? 體育育人在素質教育中的價值
關于體育育人在素質教育中的價值并非是近年來才出現的教育改革新理論,其實踐也不能算作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教育領域的創舉。相反,早在百年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面對積貧積弱的舊中國,以清華大學為首的國內高等學府早已非常清楚地認識到了體育對于國民精神與體質的促進作用,且包括理論著述和教育實踐在內的各種形式與內容均已相對成熟。
比如在1927年以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和時任體育部主任的馬約翰兩位教育大師牽頭,京津地區知名體育、藝術家群體共同舉辦了兩屆“清華暑期體育學校”。梅校長和馬主任的開幕致辭均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體育育人的重要價值。
梅校長言“我國古重六藝,其中射、御二者,即習勞作、練體氣,修養進德;后人講究明心見性,對勞動上不甚留意,是以國勢浸弱……今日提倡體育,不僅在操練個人的身體,更要借此養成團體合作的精神,吾們要借團體合作的機會,去練習舍己從人、因公忘私的習慣”。而馬主任的講話則更加一針見血:“有了健全的身體,才有健全的精神。才能求高深的學問。體育尤其是養成高尚人格的最好方法”。
2? 在素質教育中充分發揮體育育人價值的迫切性
2.1 提高身體素質
體育育人價值最顯著、表層的體現無疑就是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2019年3月國家衛健委聯合廣東教育局開展的青少年預防近視宣傳主題活動上,有關數據顯示,我國青少年近視高發且已呈低齡化和重度化趨勢。小學入學時的體檢近視檢出率已達5.9%。到15歲時近視比例達78.3%,而一些大學如醫學院的畢業生近視率更高達95%。據“中國好醫生”、廣東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專家陳偉蓉教授介紹,近視問題的關鍵并非“治”而在“防”。特別是充分的戶外活動。每天只需多戶外活動約40min,3年近視發生率可相對下降23%。
然而,繁重的學業、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不良生活習慣等問題的疊加之下,青少年近視率年年攀升的同時,其身體素質每況愈下。尤其是近年來每每于媒體頭條報道“軍訓學生暈倒、猝死”之消息時,加強體育育人、提高學生體質便愈發成為當務之急。
2.2 鍛煉思想意志
與提高身體素質同樣迫切的是鍛煉學生的思想意志。隨著“復旦大學投毒案”、“馬加爵殺人案”等高校惡性事件的披露,青少年學生思想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各方重視。課業壓力大固然是事實,但也不應成為傷人害人的借口。
體育“培養人的性格、勇氣、堅持、自信心、進取心、決心”、“培養人的社會品質—公正、忠實、自由、合作”(馬約翰《體育的遷移價值》)在百年前已然為教育界所共識,百年后的今日更應全面發揮其驅動作用,成為培養青少年科學面對挑戰、理性處理壓力等良好心理的重要推手。
3? 在素質教育中充分發揮體育育人價值的策略
3.1 以人為本、個性化施教
除非就讀體育專業或生就天賦異稟,絕大多數接受普通學校教育的學生在體能體質上只能屬于中等。學校體育教學既不能以競技體育之高標準展開,又當結合不同身體條件的學生因材施教,尤其需要改變傳統模式下一刀切式的體育課程設置,而應以人為本,走個性化體育教學路線。
比如學校體育課程既應以男女生體質體能特點分別設置項目類型,又當考慮學生各年齡段、先天條件不同而不斷細分教學對象,再給予更具針對性的內容規劃等。例如男學生爆發力強、耐力持久,不妨多設置田徑與球類運動項目;女學生先天柔韌度高且身體協調性更佳,不如更多設計體操或舞蹈類項目等。
3.2 采取多元教學舉措,激發學生興趣熱情
傳統模式下,體育課堂多年來都維持著教師講解示范、學生跟隨模仿的固定套路。這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質量與效率,但也確實存在刻板單調的缺陷。部分學生對學校體育課程缺乏興趣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因此,采取多元教學舉措,激發學生興趣熱情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信息時代大背景下,仍舊完全依賴教師人工教學未免落伍,必須依靠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吸引學生。此時,不妨嘗試多媒體教學的輔助功能。比如將專業運動員動作分解、有一定知名度的體育比賽錄像等作為課前演示播放,引導學生發現運動中的人體之美。又如適當穿插體育游戲、拓展運動等更具娛樂性的低烈度項目,既可打破長時間單一運動類型的單調感,又可借此調整學生身體機能進行緩沖,更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而激發出鍛煉后勁。
3.3 全面延伸教育時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
學校中的體育教育固然是為了奠定學生更為扎實的身體基礎,但也具有引導學生培養運動習慣的教育目的。體育對人身體和心理健康的影響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過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可得。然而一節體育課短短幾十分鐘,一周體育課累加也不超過5h,如此短暫的時間對于提高學生體能體質如同杯水車薪。因此,全面延伸教育時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才是更具實效性的策略。
比如借助目前較為流行的計步鍛煉形式,即利用專用計步器或移動通訊設備自帶的計步功能,給學生布置每日6000~10000步的課后練習。或者可以將學生課余時間跳操或運動鍛煉的過程錄成視頻,作為家庭作業反饋給教師。只要學生能夠每日堅持,即便運動強度不大,持之以恒也能取得不錯的成效。最重要的是,只有在青少年時期培養起了相對固定的體育運動習慣,學生才更有可能在成年后、進入社會面對更大壓力之時意識到體育對提高綜合素質的作用與意義,才能使體育育人價值更為充分、全面地發揮。
綜上所述,體育育人的核心價值并非只在近年才為業界內外所認識。相反,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內教育界就已經對現代體育立德樹人價值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且在包括老清華在內的眾多高等學府中亦有所探索與實踐。之所以在新時期重被格外關注和強調,乃是由于多年來功利教育的短視之下體育育人價值漸被忽略消彌所致。因此實踐體育育人價值的本源乃是需要教育思想意識進行徹底轉變,掙脫應試教育陳舊框架的束縛,重新給予體育立德樹人價值的科學定位。有了教育理念的重塑,則優化與創新體育育人方式自然水到渠成,這也是新時期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深入且得以落實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王森森.關于如何做好新時期高校體育教改工作的幾點心得[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7(12):110,113.
[2] 成鈞.探析高校體育教改存在的問題和應對措施[J].當代體育科技,2016(10):104-105.
[3] 尹剛.創新素質培養在高校體育教改中的作用初探[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6(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