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中華民族歷史的長河中,那些優秀的歷史人物及其事跡,無時無刻不在彰顯著至情至性的中華之精神,它們健壯我們民族的魂魄,更成為了我們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在兩千多年前那個戰火紛飛、群雄爭霸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統治需要,不斷發動兼并戰爭。戰亂與天災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易子而食”更是時有發生。然而在這種環境下,誕生了這樣一批俠客,他們有豫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忠義孤敢,也有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重義豪邁,更有高漸離“擊筑刺秦王,為知己報仇”的奮不顧身。這些以行俠仗義為安身立命之本的俠客,用他們的英勇果斷、忠義重信譜寫出流傳千古的英雄事跡,并最終匯聚成為整個民族的俠肝義膽的中華之精神
當盛極一時的唐王朝逐漸轉向衰落的時候,人們以往平穩富足的生活也逐漸被反復的戰亂沖擊的支離破碎。而詩人杜甫就是生活在這樣時代之中,他的眼前既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人間凄慘,也充斥著“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紛飛戰火,但他始終沒有放棄那顆愛國憂民的心,始終保持著那正視現實的熱情和突入時代的勇氣。他懷揣著宏偉理想,想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關心著人民疾苦,呼吁著“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所謂“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在那個讓他受盡種種的折磨的時代,杜甫用自己枯瘦的手蘸著那人間像墨汁一樣濃黑的悲哀,去控訴那深不見底的黑暗與殘酷。他用一首首杜詩,將自己的愛國憂民之心傳承給我們,化作中華之精神,千古留存。
而當國家面對外敵入侵、正值生死存亡之際時,辛棄疾選擇義無反顧地站出來,用自己的綿薄之力,組織百姓起義抗金。“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一首破陣子,既是辛棄疾對于人生的期許,卻也是他對于人生的回答。即使晚年已然壯志難酬,他卻始終沒有動搖自己那收復中原和統一國家的愛國熱情。他這一生,都滿懷著對國家興亡和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但同樣的究其一生,義無反顧的奉獻換來的只是傾訴在詩詞之中的壯志難酬。“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用一首首詩詞,譜寫著自己一生豪邁的篇章,也將甘于奉獻這一精神,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
時至今日,每當我們品讀書籍、回味歷史,總能感受到古人們的一顆拳拳之心、真摯情意,以及他們留給我們的俠義肝膽、愛國憂民、無私奉獻的中華之精神,并從中汲取養分、幫助我們茁壯成長。身為中華兒女的我們,應該大力發揚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中華之精神!
作者簡介:張敬言,男,籍貫:山東省費縣,學歷:高中,學校:山東省臨沂商城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