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繪畫中的色彩在其前進道路上的驅動力是通過藝術家用繪畫語言表達其真實情感,這也是色彩存在并進步的根本,色彩由外在形式指引內在精神內容,從而使欣賞者能從中體會到契合心靈的共鳴。
關鍵詞:繪畫;色彩;研究
繪畫中的寫生色彩是以光照作用下產生的色彩變化為主、對表現物體瞬間引起變化的色彩進行敏銳的捕捉,真實地再現自然物象,繪畫者的科學認識與觀察是表現寫生色彩的正確方式。這就要求進行色彩學習時,要有側重地做寫生練習。任何物體的色彩面貌呈現都是與周圍色彩比較的結果,它是固有色、光源色、環境色的綜合體現。通過練習可以使學生直接而生動地認識局部與整體色彩的關系,從中發現并掌握一些變化規律與表現形式,為日后理性地運用色彩語言表達設計思想奠定有力的基礎。要求對一組靜物進行寫實色彩寫生,然后變換靜物組合。在此基礎上,為了更進一步地提高對色彩內在聯系和變化規律的把握,以及自由運用色彩語言的能力,可以繼續進行色彩組合默寫訓練、變調訓練,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設計色彩知識。
一般來講,正常的人在進行繪畫時往往選用適當數量的顏色,比如,在房子一樹一人彩色繪畫測驗中,正常個體一般用三種到五種顏色畫房子;用兩種到三種顏色畫樹;再用三種到五種顏色畫人物。針對色彩的選擇數量,研究者們還發現色彩選擇的數量與情緒的控制能力之間的關系。很多研究表明,情緒越強烈或繪畫者對于情緒的控制水平越低,則越傾向于選擇多種色彩。相反,則選擇越少。康定斯基強調色彩的音樂性,他將繪畫和音樂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他認為藝術注重的事精神,內在的音響,他追求與至純的藝術,用抽象的線條、點、色彩的跳動在畫紙上仿佛演奏一曲交響樂,拋開外在的影響,用音律的調和,傳達出一種無法用語言所能表現說明的精神狀態。音樂的聲調如同色彩的明暗,音樂的節奏感猶如情感的表達。克利把色彩當做是律動的音符、線條作為樂譜。創造出純精神新的色彩語言。美國現代符號論美學家蘇珊·格朗在其著作《情感與形式》中指出,藝術家表現出來的絕不是他自己真實情感,而是他認識的人類情感。格朗把情感歸納為兩種基本含義,“人類情感的表達”和“個人情感的直接流露”。“表現”在藝術理論中的含義是指人類內心情感和心理的外化,主觀的色彩完美的在繪畫中承擔起表現精神的任務,繪畫創作本身就是主觀的藝術創作過程。梵高認為:“顏色不是要達到局部的真實,而是要啟示某種激情。如果說線條是訴諸心靈的那色彩便是訴諸與感覺。給予我們視覺神經最有效,最直接,最快速的視覺表現是色彩語言的繪畫形式。不同的色彩關系會引起人們不同的情感變化,產生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因此,色彩可以說是繪畫藝術中的生命。
1、色彩在繪畫中的作用
萬千世界,五彩斑斕,色彩就是大自然中客觀存在的,是一種感覺。在繪畫藝術中,色彩作為表達語言和線條一樣同樣具有理性與感性兩個方面的作用。前者塑造人物、描繪景物。后者則是創作的情感表達。提到“色彩”既是色與彩的全稱。色是指感覺色和知覺色的總合,是被分解的光進入人眼傳達至大腦時生成的感覺。而彩是指多色的意思,彩在很大程度上包含著知覺的要素,是與知覺相對應;彩又多為感性的,是一種色刺激。彩與光的色也是相對應的。色彩構成非常有助于我們更科學更深入的了解。
2、理性塑造的作用
不可否認色彩對塑造人物、描繪景物,可以增強作品藝術效果的作用。增加美術作品的光彩,給人的印象更強烈、更深刻,塑造的藝術形象,能夠更真實、更準確和更鮮明地表現生活和反映現實,因而也就更富有吸引力和藝術感染力。有了“構圖”作為支架,便需要“色彩”增色。有了“血肉之軀”這樣的藝術品便有了生命。
理性的色彩在繪畫中的,即色彩的相互作用,從人類對色彩的知覺和心理感應出發,用科學的分析方法,把復雜的色彩現象還原成為基本的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間,量與質的可變換性,按照一定的規律去組合各構成之間的相互關系,再創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過程。
繪畫中各種色彩在空間位置上是有機的組合,按照一定的比例,有秩序、有節奏地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呼應,從而成功的構成畫面和諧的色彩整體。因此,色彩在繪畫中的作用不可忽視。
綜上所述,色彩不但是繪畫藝術用以表達情感的重要元素,用來揭露人類內心的豐富性,還能達到一種精神層次的高度,又是對觀賞者內心產生理解、欣賞、共鳴的基本手段。在繪畫色彩中,我們更應該多加探索和研究色彩的搭配和技巧,這樣才可以更深入透徹的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和要點,為今后的設計和繪畫活動中獲得更扎實更可靠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趙云.《色彩歸納寫生教程》遼寧美術出版社,2000年11月.
[2]周至禹.《色彩歸納寫生》湖北美術出版社,2008年.
[3]楊乾釗 譚本玉.《裝飾色彩技法》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1.6.
[4]張玉祥.《色彩構成》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2.
作者簡介:李燕燕,系部:傳播工程系,職位:助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