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婧雅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標在于培養有能力創新的人,而不是重復前人所做的事情。”《新課標》指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數學與現實世界、科學技術之間有著廣泛的聯系、創設開放的問題情境對培養學生全面聯系的分析問題極有幫助。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必須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師生關系,營造能培養和鼓勵創造性思維的氛圍。在教學中要給學生發表獨立見解的機會,對于那些看來古怪可笑的想法要有容忍精神,要為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的勇氣喝彩,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一、營造有利于學生創新的課堂環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成功的先決條件。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家無數次的教學實踐都證明了以興趣為代表的非智力因素在學生智力活動中的重要性。唯有激起學生對數學學科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從內心愿意接受它、接近它,才能產生高漲的學習熱情、亢奮的精神狀態,這樣學生才能自主地去發現、去創造。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要激起學生對數學學科濃厚的興趣。課堂上我利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一心理,在數學教學中,恰當地把握學生愛美、追美的心理特征,利用數學的語言美、知識結構美、圖形和思維方法來感化學生,激起他們對數學的愛。學生有了這種愛,就會遨游在數學的迷宮。心理學告訴我們,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當經常有意識地插入介紹一些科學家如何利用思維這一武器,去揭開人類社會和大自然的奧妙而取得驚人成就的事例,把學生這種潛在的要求激發出來。使之產生探索知識的欲望。例如,在教學“趣玩七巧板”時,我說:“同學們,我們知道七巧板可以拼出各種各樣的圖形,非常好玩。但你們知道嗎?在一千多年前,中國古人就用七巧板來解決問題了”學生聽到如此神奇的故事,覺得不可思議,注意力非常集中。“七巧板在古代被稱為燕幾,就是宴客用的小桌子,它的形狀規格都不一樣,根據來客多少調整桌面。今天我們效法古人,也來拼一拼七巧板。”我通過實例激活了他們的思維,培養了他們的探究精神。如果我們再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質疑問難,提出創造性問題
疑問是科學研究的起點,也是創新發明的起點。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能夠提出新穎獨特的與眾不同的問題,是具有創造性的表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啟發學生敢于提出自己不明白和需要探究的問題,或對某種結論提出質疑性問題。例如:我在教學能被2和5整除的數的特征后,學生提問,能否根據個位上的數字來判斷這個數能否被3整除?通過嘗試,這種方法行不通,接著我又出了一些能被3整除的數讓學生找規律,這樣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又如,教學“角的認識”這節課時,讓學生拿出與老師手中一樣的三角板,告訴學生:這個三角板的三個角分別為30度、60度、90度特殊角,一位學生感到有疑問,說:“老師,我這個三角板這么小,它的三個角應該比較小,怎么跟大三角板一樣大呢?”這個問題的提出對于角的的大小概念的形成至關重要,我抓住契機,及時把潛在問題解決好。而新問題的提出,則需要注意對學生創造方法的培養,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要一點一滴養成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并注意把自己瞬間閃現的奇想記錄下來,授課時應該注意從學生思維的廣度、高度、力度、速度及思維空間上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一)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觀察力是人類智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敏銳的觀察力是創造性思維的起步器,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所倡導的“發現法”的核心,就是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顯然,如果缺少了觀察力,“發現法”將寸步難行,問題也就難以創造;對學生來說,沒有觀察就沒有學習。觀察力在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通過對事物進行系統的、周密的精確地觀察,獲得有意義的材料,才能探索出事物的規律。人的觀察力不是與生俱來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在學習中得到發展的,如果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提高。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的觀察往往總是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的,每一位學生觀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所獲得的結論也就不相同。因而在觀察過后,不能急于給學生下結論,而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從不同方面來進行分析、討論,讓學生知道觀察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使他們在下一次的觀察中能有效地提高觀察效率,獲得成功。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才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但任何一個創新、創造過程都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動手操作是培養學生思考力不可替代的關鍵步驟,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才能在思維碰撞中和反復糾錯中積累大量的思維經驗,為接下來的分析、探究奠定思維基礎。所以創造力的提高和創造的發揮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對人的大腦智力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聰明,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的,聰明的工具,變成思維的鏡子。”所以,學生學習數學,讓他們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說一說等活動中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而目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促進學生自身的整體發展都有很大幫助。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如在擺拼長方體“甕中捉鱉”的益智游戲中,師生先明確目標:(1)保證上一面必須是平面;(2)觀察拼裝過程,讓學生有目的地拼裝,思維聚焦在操作和探索上。動手操作要有沖突性,如在“智取王位”中,對弈雙方為了取勝,就要不斷猜測計算,要不要先拿,拿一顆還是拿兩顆?他拿了兩顆,我該怎樣拿?有幾種可能,會不會……這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為下一步驟的學習積累了思維經驗。
總之,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途徑是多方面的。為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教師應注重課堂教學的創新,為學生營造創新的學習氛圍,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